特約編輯|周伶芝
跨國製作的合作經驗,重要的不只是創作合製的完成度,也不只是向彼此走近了多少,問題可能不在於我們是否能融合文化特色,或驗證「跨」的美感和移動活力,而更是要通過這類製作來反思,這群「我們」聚在一起所形成的意義,以及「我們」如何可能。
台灣與印尼,在藝術中要探索與形成的是何種關係?以身體為對話起點,一場跨國製作,要讓我們看到的是對話的張力,還是我們終究遙遠距離、無法消彌?或是認清國家現實,文化與邊界的探索在結構中之艱難,藝術的批判與共振,或能創造連結彼此的機會?
本專題雖於演出過後才推出,立意卻在於,劇場的思索不只在於演出的當下,反而是關於經驗的累積與傳遞,是否能透過書寫上的回望與自省,重新理解這一製作的意義,以及今日表演藝術如何能繼續創作和持續思考關於前述的跨文化問題。專題的三篇文章分別邀請:盧宏文訪談三位印尼舞者的翻譯經驗、鄭尹真從身體與文化的映證如何反思,以及瓦旦·督喜整理自己的編舞工作筆記,並且進一步思索跨國創作的碰撞。這些跨與無法跨之間的差異,觸及的除了是創作上的距離與秘密,亦點出人與存在的思考,同樣面對當代共同的離散主題,提示了我們在什麼樣的現場重新處理我們是誰。
台灣與印尼,在藝術中要探索與形成的是何種關係?以身體為對話起點,一場跨國製作,要讓我們看到的是對話的張力,還是我們終究遙遠距離、無法消彌?或是認清國家現實,文化與邊界的探索在結構中之艱難,藝術的批判與共振,或能創造連結彼此的機會?
本專題雖於演出過後才推出,立意卻在於,劇場的思索不只在於演出的當下,反而是關於經驗的累積與傳遞,是否能透過書寫上的回望與自省,重新理解這一製作的意義,以及今日表演藝術如何能繼續創作和持續思考關於前述的跨文化問題。專題的三篇文章分別邀請:盧宏文訪談三位印尼舞者的翻譯經驗、鄭尹真從身體與文化的映證如何反思,以及瓦旦·督喜整理自己的編舞工作筆記,並且進一步思索跨國創作的碰撞。這些跨與無法跨之間的差異,觸及的除了是創作上的距離與秘密,亦點出人與存在的思考,同樣面對當代共同的離散主題,提示了我們在什麼樣的現場重新處理我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