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藝術觀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ART TALK

「身體的古代:原舞者之後」專題
 

如果「儀式與身體」始終是討論原民劇場時,無法迴避的認識層,我們更要穿透它而看到在多重現代性、殖民經驗及國家主義不斷夾擊之下,一種「身體的古代」所具有的美學潛能。原舞者在九零年代初誕生於原民文化復振、本土主義及新自由主義匯合的社會語境,通過有志青年的集結與文化界的支持,實地進入部落採集、學習歌謠和樂舞,經過一定的再結構化之後,於舞台上搬演,時稱「文化展演」(胡台麗語),以文化身體拼回原民經受長久的殖民經驗中不斷流失的文化。
Click

用身體沾黏並縫接土地與時空:TAI身體劇場endaan腳下的虛實之路

endaan,「歷史」、「故事」之意。而身體,作為文化容器,在裝載歷史和故事之餘,如何又能縫接腳下的土地、往返於現代性碎裂下的時空? 2012年由太魯閣族原住民藝術家瓦旦.督喜(Watan Tusi)創立的「TAI身體劇場」,也在Ising Suaiyung(朱克遠)的並肩...

文|謝鎮逸 圖|原文會
2025/10/01

獵槍的多重轉譯:Yabun Yuma、Rngrang Hungul關於文化追尋的藝術獵徑

「狩獵」不僅是原住民族群的生活方式,在當代藝術的場域中更逐漸成為一種創作命題。它承載著原住民族與土地的關係、傳統文化的維繫、身分認同的矛盾,以及世代間知識傳承的困境等。泰雅族藝術家Yabun Yuma(蔣沛珊)與太魯閣族藝術家Rngrang Hungul(余欣蘭),皆是以狩獵為創...

文|陳思宇 圖|原文會、陳思宇
2025/09/25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下)

原住民族的文化與藝術隨著環境的變動而產生形式與內涵上的變化,那是有機生命企求存續的能量釋放與極力追索。口傳故事/神話的蔓延與再蔓延,正伴隨著原住民族生存的景況與藝術的發展與開疆闢土持續。   夏曼.藍波安長久以來身體力行海洋民族的生活,與海(Wawa)對話、學習...

文|王昱心(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教授)
2025/08/11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中)

從傳統藝術的角度來說,臺灣原住民族擁有精巧的演奏樂器,包含鼻笛、口琴、弓琴、口簧琴、打擊樂器、杵樂、臀鈴等。原住民的樂器雖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漸趨式微,目前也見許多部落重新製作樂器,結合現代的表演形式,重新探索原住民族樂器的可能性。臺灣原住民表演藝術文化資產豐富,傳統類的展演形式...

文|王昱心(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教授)
2025/08/11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上) 

前言 1987年臺灣社會面臨戒嚴結束,臺灣原住民族開始了透過藝術創作發展走向文化復興的道路,許多部落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新崛起的部落藝術家和工匠也因此獲得了一席之地,以突破傳統限制的方式發展他們的創作實踐。 於是,八十年代的美學、本土藝術和認同再次被重新討論。藝術創作反映了當代...

文|王昱心(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教授)
2025/08/11

公主出逃記:武玉玲與沙迦雙年展

台灣大部分的人對伊斯蘭中東地區不是很熟悉,我也是,故雖耳聞沙迦雙年展(Sharjah Biennial)多年,作為一個東亞小島上的原住民藝術研究者(甚且通常帶有高度的性別政治立場),不太覺得會與那遙遠的伊斯蘭藝術世界有親近關係。我相信我研究的藝術家也是。雖然,其實相較於台灣其他族...

文|呂瑋倫 圖|呂瑋倫、連曦
2025/02/19
  • 1
  • 2
  • 3
  • 4
  • 5
  • 下一頁
第 1 頁 / 共 5 頁
瀏覽人次 2644163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