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i一般的創造力:Terudj Tjucenglav讓傳統在當代重新流動
圖說:Tjucenglav得陸・鳩浙恩澇
在排灣族語裡,「Bali」是風。Bali是無形、自由、穿越山谷,能將故事與生命之氣息帶往遠方的力量。它無所依附,卻又與族群的記憶緊密相連。面對全球化浪潮中傳統文化可能面臨的失根與消逝,青年創作者 Tjucenglav得陸・鳩浙恩澇的實踐,正是對這股浪潮最深刻而有力的回應。身為屏東文樂部落頭目家族的繼承人,2017年Terudj離開曾擔任專業舞者的蒂摩爾古薪舞集,回到部落,以創作者、策展人與文化工作者的多重身份,讓傳統在當代重新呼吸。從「芋下生活藝術祭」、Pulima藝術節《lamaljeng它們看上去不夠老》策展計劃、工藝品牌「VUVU MADE 有山手製造」到屏東青年小聚,他所建立的,是一個以文化為核心,像風一樣持續擴散的運動。展現出當代部落青年如何將對文化傳承的焦慮,轉化為具備巨大轉化與行動能力的集體能動性。
-
圖說:祖靈屋是Terudj創作中很重要的場域,除了保護部落、阻隔外部不好的東西,這個空間也是許多祭儀舉辦的場所
-
圖說:透過部落的靈媒與祭司在靈性上溝通,讓知識再轉譯成可以演出與創作的形式
在一次祈福儀式中,靈媒的呼喊與山林間的蟬聲交錯,聲音在祖靈屋中迴盪。青年閉上眼,靜靜聆聽。那是一種跨越時間的對話——祖靈的陪伴不只在語音中傳遞,更透過蟬鳴與鳥叫,讓後代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祖靈與我們同在。祖靈屋是Terudj創作中很重要的場域,除了保護部落、阻隔外部不好的東西,這個空間也是許多祭儀舉辦的場所。透過部落的靈媒與祭司在靈性上溝通,Terudj從他們的知識再轉譯成可以演出與創作的形式,「我們不是要定義傳統,而是要讓它能繼續呼吸。」
2017年,Terudj回到部落,創立「芋下生活藝術祭」,名稱來自兩位排灣族長者年輕時的戀愛故事。在過去的年代,一對不受家族祝福的男女,總在農忙後相約在芋頭田的葉下見面。取名「芋下」其實是希望青年學會「翻葉」的姿態。葉面上的露水象徵光與公開,而葉下的濕潤則是許多原本不為人知的故事。Terudj將這個隱喻延伸為策展方法,將部落深層的記憶帶入可見的公共空間,讓過去被重新聽見,也在當代創造新的敘事。
藝術祭的演出也讓文樂部落的聚會所化為「部落的國家劇院」,長輩們會特地穿上正式服裝,到此觀看青年創作的演出;他們回家後模仿那些表演中的身體姿勢,彷彿再次學會如何以新的語言述說自己。文化在這裡不是被固守的傳統,而是一場共享的生成。
《lamaljeng它們看上去不夠老》是Terudj參與2020Pulima藝術節的策展計畫,他曾在訪談中提到,他回到部落後發現,許多文化與藝術都隨著時間、隨著環境有很多的創新,而這個計劃正是試圖「反思傳統文化的老與傳統字面在新時代的演變。」註1Terudj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所謂部落精神,除了透過模仿從老一輩身上傳承,還能以什麼樣的形式展現?
排灣族的樂舞文化累積自過去的集體共識,每當情境改變,樂舞也跟著有不同的面貌,而在長時間的累積下形成了「傳統」。跟隨著這個思考路徑,Terudj在《lamaljeng它們看上去不夠老》中,邀請青年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與音樂創作者共同創作。從創作者各自的田野調查開始,在自我與集體的探索中,突破既有的想法,最終以現代舞、裝置藝術、音樂等形式呈現。部落的歷史與創作者個人的經驗,經過藝術轉化後也為觀眾保留的許多想像空間,「就像家中的長輩,總是習慣性將話說一半,」註2也因為有這樣的空間,創新的風才有吹進來的機會。
Terudj不僅結合自己的表演藝術專業在部落內舉辦演出,也創辦「VUVU MADE 有山手製造」推廣排灣族的工藝。VUVU是排灣族語中孫輩對祖父母輩的稱呼,品牌匯聚青年與工藝師一同研究VUVU的技藝,結合傳統推出環境友善的產品,也走入校園將傳統工藝推廣給下一代。
月桃工藝品即是一例。月桃葉要經過剝、曬、捲、壓、織等繁複工序,才能成為一件可用的器物。長者們說,最好的月桃生長在懸崖邊,長期受風,纖維最為堅韌。Terudj將這句話視為對文化的隱喻,唯有在風口中掙扎的文化,才能長出新的力量。學習月桃編織的同時,也讓他們理解「慢」的價值:一個月桃編織的小型籃子需三日、一套手工婚禮服要兩年才能完成。這種延展的時間感,讓青年重新意識到「做」的節奏。
面對傳統,除了傳承長者一生的智慧,青年們也得要加入自己生活的養分。Terudj的外公就曾提醒他,所謂文化是祖先過去創造出來的,是那個時空的共識,年輕一輩也應該要去思考自己的傳統要如何創造。確實,在Terudj田野調查的過程中,也發現長者充分地把對於生活的感受展現在工藝上,有時比年輕人還更有創造力。比如老人家在服裝上縫製了很多愛心,一問之下,原來是當時人生中看到第一台電視裡有很多愛心圖樣。又或者是看到了美麗的彩虹、在某個比賽中獲得了獎牌,這些點滴都會轉化成他們的靈感。
Terudj邀請青年與長者一同展出,用刺繡、珠飾、鎖鏈繡的圖案講述部落的歷史,也以當代設計的眼光重新排列那些符號。這些服飾不再只是階級的象徵,而是關於時間、情感與連結的語言。在文樂部落,工藝早已超越手的技巧,成為生活的倫理與教育的形式。Terudj將這樣的理念化為行動,讓青年重新接上文化的時間,讓時間重新回到生活的手感中。
圖說:VUVU MADE 有山手製造
Terudj的文化實踐早已超越部落的邊界,逐漸形成一股以青年為核心、跨地域與跨文化的串聯網絡。他與夥伴們在屏東不同據點舉辦的「青年小聚」是一個開放而流動的公共平台——不僅邀請文樂部落的青年,也聚集來自其他部落及都會返鄉者,共同討論生活、創作與文化的未來。
延續芋下生活藝術季的精神,將愛視為一種行動的語言:既象徵青年之間互相扶持的社群關係,也是一種重新連結部落與社會的文化力量。大家當地人經營的小店街區中彼此交流、策劃活動、展示作品,使文化不再局限於儀式場域,而能在日常生活中生成,讓屏東的城市空間也成為部落能量的新載體 。
這樣的青年串聯更進一步延伸至國際舞台。Terudj與團隊不僅在部落內策展,也邀請海外藝術家來到屏東交流,透過展覽、講座與工作坊分享文樂部落的故事。他將排灣族的工藝與服飾轉譯為跨文化的創作語彙,讓世界看見台灣原民青年如何以當代藝術回應傳統。這些經驗反過來又滋養了地方行動——國際交流不再是輸出,而是多向的學習。Terudj在不同文化的風中尋找連結的路徑,讓屏東的青年與世界的青年一同思考:文化如何在變動中持續生長,傳統如何在當代重新流動。
註解1:參見〈2020 Pulima藝術節策展系列報導│ 得陸.鳩浙恩澇《lamaljeng它們看上去不夠老》:用當下生活進行傳統再造〉,https://artemperor.tw/focus/3606?page=1
註解2:同上
李佳霖(LEE CHIA LIN)
畢業於台大外文系、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研究與實踐關注方向為數位時代的文化研究、媒體理論與藝術創作。目前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班,同時擔任自牧文化負責人,製作展覽與出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