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簡稱原文會)所主辦的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於2025年7月5日~7月6日及7月12日~7月13日分兩梯次辦理,開放給全台10歲至15歲對創作有興趣的青少年參加。以大型藍白帆布和膠繩為創作媒材,運用編織技法與分組合作,在兩日內完成共創。
這一屆與前兩屆有許多相異點,這次是兩日的工作坊而非長天數營隊,且地點不是在花蓮的鄉野間,而是在桃園市的重點發展區——青埔。正因桃園市是都會原住民族人口數最高的縣市,於是第三屆的美感工作坊,就選定在位於青埔的「KIRI國際原住民族文創園區」中展開。
另一個讓主辦團隊與尤幹老師都視為「挑戰」的差異點,是以往只限孩子參與,但這屆則是開放家長陪同,且報名情況出乎意料地踴躍!這讓「親子共創」,成為此屆工坊無可迴避的關鍵因素。家長的參與,某種程度讓作品在有限的時間內,有了更快凝聚與成形的可能;但尤幹坦言這項設定讓他備感壓力,他仍希望能回到初衷,將創作的焦點放在孩子身上。
因此,他必須清楚界定家長的角色,以免家庭模式自動開啟,壓縮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這也意味著家長們需帶著覺察而來——對所有參與者而言(無論是親子、老師或主辦方),都是一項挑戰。
在一開始上課的簡報中,尤幹就提醒大家要帶著「成為鳥」的意志與視野,在創作時如此,在親子互動時亦然。爸媽要適時將對自己孩子的凝視移開,拉高視野,看進其他孩子與家長們;進而從一對一的親子引力,轉變為團體共創與合作的動力。
「放手不放眼,重視過程而非結果」,尤幹將家長角色定調為共同探索者與學習夥伴,從旁觀察、聆聽,在孩子的討論陷入膠著時引導,但請記得讓孩子去面對創作。唯有當他們提出需求時,家長再傾身。
「畢竟父母在家是發號施令的,來到這裡要改變習慣,一定需要時間適應。但是當藝術以一種相對柔軟的介質進入親子關係時,孩子可能會展現出與過往不同的面貌……我希望父母能細心觀察這種轉變。即使工坊結束回到日常後,也能開啟不一樣的對話。」尤幹溫柔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