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近年台灣原住民藝術場域出現了中青世代的交替,1970後的新生代成為這個場域的中堅份子,他們歷經台灣解嚴與原住民正名,也是承接著1950後中生代文化重構的世代;在此之際,1990後的新生代緊接在後,他們生於台灣的寧靜革命與全球化時代,與前面世代創作群沒有清晰的內在承傳關係。然而,同樣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單一性徵候,新一代創作者也開始回溯母體文化來彰顯自己創作的獨特性,但是如何回溯,能夠回溯多遠,是當今全球原住民世代的課題。
爰此,本屆論壇以「傳統的未來、未來的傳統」進行提問,企圖將原住民藝術發展放置於全球化行動、社會、歷史、文化現象間的相互關係,針對此發展歷程,延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國內外藝術節的策展人,分別以學術角度與實務經驗,深度討論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之結構性問題。如今,我們已身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雖然沒有壁壘分明的路線與單純的反抗,但或許可以找到一種身陷於其中,但又可自外的角度。
議程規劃
日 期:2016.11.6(日)
時 間:9:30am ~ 17:10pm
地 點:高雄市立美術館演講廳
學術專題:邀請重量級的學者詹姆斯.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以及王嵩山、趙綺芳、分別以原住民意識史、原住民展示教育與表演等趨勢發展進行專題演說,並以國內外經驗交流進行綜合討論。
實務專題:邀請蘇達、王昱心、葛瑞斯.費瑞(Gareth Farry)、卡若琳.特蓉薇凱(Karoline Trollvik)分別以本屆Pulima藝術節、國內外原住民文創、跨國音樂合作、挪威Riddu Riđđu音樂節等實務經驗進行專題演說,並以國內外經驗交流進行綜合討論。
議 程:
時間 |
程序 |
09:00-09:20 |
報到 |
|
09:20-09:30 |
開幕式 |
|
|
上午場 (設有同步口譯及設備) |
09:30-10:10 |
學術專題1 |
引言人:李玉玲 / 高雄市立美術館 館長
主講者:王嵩山 / 逢甲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 院長 暨 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教授
主題:文化形式之力 The power of cultural forms |
10:10-10:50 |
學術專題2 |
引言人:王嵩山 /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暨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
主講者:趙綺芳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 舞蹈學系 副教授
主題:藝術與原住民性:台灣的例子Arts and Indigeneity: the Taiwanese Example
|
10:50-11:00 |
Coffee break |
|
11:00-12:00 |
學術專題3 |
引言人:林徐達 / 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教授
主講者:詹姆斯.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 /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 意識史學系 名譽教授
主題:複雜世界中的原住民藝術Indigenous Arts in Complicated Worlds |
12:00-12:30 |
綜合討論 |
主持人:林徐達
與談人:王嵩山、趙綺芳、詹姆斯.克利福德 |
12:30-14:00 |
中餐 |
|
|
下午場 (設有同步口譯及設備) |
14:00-14:40 |
專題演講1 |
主講人:蘇達 / 2016 Pulima藝術節 總監
主題:原住民的新興藝術創作使命與遠景:以表演藝術的眼睛來回眸傳統Indigenous emerging artistic mission and vision – return to tradition from the viewshed of performing arts. |
14:40-15:10 |
專題演講2 |
主講人:王昱心 / 東華大學 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副教授
主題:藝術是當代原住民說故事的平台 Art as a vehicle for indigenous peoples telling stories |
15:10-15:30 |
Coffee break |
|
15:30-16:10 |
專題演講3 |
主講人:葛瑞斯.費瑞(Gareth Farry) / Sugarlicks Agency & Productions 總監
主題:音樂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We all speak music |
16:10-16:50 |
專題演講4 |
主講人:卡若琳.特蓉薇凱(Karoline Trollvik) / 挪威Riddu Riđđu音樂節 總監
主題:Riddu Riđđu音樂節—為突顯原住民當代藝術形式與建立世界原住民族網絡 Riddu Riđđu Festival – highlighting contemporary indigenous art forms and building networks among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f the world. |
16:50-17:10 |
綜合討論 |
主持人:王昱心
與談人:蘇達、葛瑞斯.費瑞、卡若琳.特蓉薇凱 |
17:10 |
散會 |
|

主辦單位保留修改活動細節權利,無須事前通知,並有權對本活動所有事宜作出解釋。
引言人
李玉玲
高雄市立美術館 館長
美國紐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史及建築史博士,曾任台新藝術總監,致力於開創跨領域對話平台,以及對於獎項機制的自我思考與調整,曾任教臺北藝術大學、淡江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等校,擔任過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組長、國際事務小組召集人,共同策展台灣藝術家參展第三屆亞太三年展、策展台灣藝術家參展金澤世界工藝三年展,並擔任ASEAN地區當代藝術競賽獎國際評審 (新加坡、印尼)以及亞洲文化協會台北分會年度藝術家獎助評審。
林徐達
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教授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博士(2005),曾經於日本東京與台灣金瓜石進行民族誌田野調查,致力於東亞跨區域研究、人類學理論與書寫、全球化研究、殖民/後殖民理論,以及當代文化批判等,並著有《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2015)。近年來,他著手透過「超現實主義精神分裂症」此一共同釦嵌的美學偏好和形式,討論精神動力論、後現代文化,與臨床人類學等三項主題。
國外講者簡介
詹姆斯.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 意識史學系 名譽教授
克利福德長期關注於原住民(indigeneity)、全球化,博物館研究、文學與視覺研究,並以跨文化轉譯方式進行論述,並擅長文化歷史分析,在民族學上提出疑難困境與觀點。2013年最新著作《復返》(Returns: Becoming Indigenous in the 21st Century) 為1988年《文化的困境》(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與1997年《路徑》(Routes)的三部曲之一。他的論述中提到1980年代的原住民復興現象,成為後殖民主義、全球化浪潮下的一股勢力,而為數不少的原住民將橫遭破壞的文化殘餘給重組起來,往深根而有適應力的傳統取材,在一種錯綜複雜的後現代性中闢了一個新的途徑。
葛瑞斯.費瑞(Gareth Farry)
Sugarlicks Agency & Productions 總監
葛瑞斯工作領域橫跨於藝術、音樂、法律、商業、娛樂業及社會企業等層面,主要工作地點在紐西蘭的奧克蘭,近年則日益在英國與亞洲進行跨域合作。他所共同創立的製作公司Saama Productions,為紐西蘭第一個多元文化的人才中介機構,此外創立奧克蘭最富盛名之一的音樂場域Khuja Lounge,以及紐西蘭第一個跨文化唱片公司Sugarlicks Records。在藝術領域中,他致力於創新、融合,並建立其高價值與好感度,並深信,必須懷有包容力、活力、創意與未來前瞻性的世界觀,得以重視他人個體的內在價值,並視之為全球整體的面貌之一。
卡若琳.特蓉薇凱(Karoline Trollvik)
挪威Riddu Riđđu音樂節(Riddu Riddu Festival)總監
年僅28歲的卡若琳,從小接受薩米族(Sami)文化薰陶,並承襲挪威Riddu Riđđu音樂節「信任年輕世代」的傳統,擔任該藝術節的總監。Riddu Riddu風暴音樂節由挪威海岸地區的薩米青年於1991年創立,當初為了強化了青年的文化認同而創辦,為挪威原權運動發出第一槍,以青年營和音樂節形式為特色,至今已舉辦了25年。音樂節歷屆主題強調族群認同,也從原本在地舞台走向國際舞台,今年的音樂節邀請臺灣原住民藝術家共同參與,於北歐地區呈現臺灣族群多樣性。
國內講者簡介
王嵩山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院長 暨 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教授
先後任職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研究員、展示組主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創所教授與所長、文化資源學院院長、關渡美術館館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博物館人類學、藝術人類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臺灣原住民族社會與文化。對於新自由主義衝擊下,如何博物館管理及原住民展示教育,有獨到的評述。
趙綺芳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 舞蹈學系 副教授
長期關注台灣原住民劇場發展,對於理解不同舞蹈及其所反映的文化深具興趣,熱衷於於集體的、參與的社群原生舞蹈形式,近年亦投入跨文化展演的策展與製作。專長的研究領域為舞蹈人類學、舞蹈民族誌、沖繩研究、跨文化展演評析。長期與原舞者合作,擔任第一、二屆世界原住民樂舞節策展人,並製作了「Pu’ing 找路」與「Maataw 浮島」大型樂舞劇作品。
蘇達
2016 Pulima藝術節 總監
台灣劇場、戲劇、電影演員和劇場導演、編劇,擁有鄒族、賽德克族、漢族血統。2009年《賽德克.巴萊》中飾演花岡二郎,2015年榮獲金鐘獎最佳男配角,演藝生涯有了新的突破。身為1970後的原住民新生代,以及擔任2016 Pulima藝術節總監,他鼓勵新世代青年勇於以自我的生命經驗回溯傳統,藉由詮釋母體文化的創造性過程,展開建構主體歷史的道路。
王昱心
東華大學 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副教授
長年關注於原住民工藝文化之生活美學、資產保存與產業發展,並對此多有論述與創作實踐,其專業領域涵蓋原住民工藝研究、原住民當代藝術 、文化創意與產品設計、陶瓷藝術創作、數位內容創作。多年在國內外許多部落訪問交流,以及近距離觀察老中青創作群的藝術表現,而面對時代變遷下,如何展現原住民的審美理想,有一套自我的實踐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