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國際面
  • 共享的語言— Te Papa Tongarewa的「歸還」工程(下)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共享的語言— Te Papa Tongarewa的「歸還」工程(下)

2021/11/11
文 | 陳宜艷 I-Yen Chen 圖|Te Papa
歸還自柏林民族博物館和哥廷根大學的四件 Toi Moko 的歸還儀式於 2020 年11 月 3 日在蒂帕帕舉行。 圖片來源:Te Papa

Taonga(珍寶)在哪裡?博物館與社群(Community)
1901年,有鑒於越來越多的毛利物質流失海外,紐西蘭政府頒布了《毛利古物法案(Māori Antiquities Act)》限制毛利物質遺產和其他具有歷史或科學意義的物件出口(註9)。「物件歸還(restitution)」的意識在二戰後於全球各地逐漸抬頭,1990年後許多國家的博物館甚至透過外交與法律機構,向世界知名博物館要求文物歸還。自那時起,物件歸還一直是博物館學界不得不面對、處理的倫理議題(註10)。然而文物被歸還至原始所有國後,是否就完成了物件歸還的工程?從一間博物館的櫥窗,輾轉到另一間博物館的櫥窗,就博物館倫理與展示脈絡而言,機構確實是完成了他們的責任;但是在去殖民化、文化建構的層面上,還有需要著力的工程。
 
所有在博物館中被展示的文物、物件,都是從它們的原生脈絡中被竊取而來的。因此Te Papa的目標是盡量讓這些文物回到它們的原生部落,重新建立物件與部落間的連結,讓儀式性、功能性的文物在原屬的脈絡中再度被使用。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引發顧慮:回歸部落的文物能獲得該有的維護嗎?在這個方針下,Te Papa如何貫徹博物館作為「文物保存機構」的責任?斐斯的回應相當耐人尋味:物件一定要長壽嗎?到底留存多少年才算得上長壽?我們所認知的文物保存,有比讓物件在它原有的脈絡下續存、被使用來得重要嗎?對待這些taonga(珍寶),族人比誰都還要清楚它們該有的去處,以及讓它們被正確使用、發光發亮的方法。這也是讓我們放下固著想法的契機,不去用刻板印象思考文物的意義。
由Shijia Chenq 拍攝 Grace Gassin與賀雅文於在位於威靈頓的Wai-te-ata印刷(2021)。 攝影:Daniel Crichton-Rouse,圖片來源:Te Papa(17
Grace Gassin(圖左)賀雅文 Ya-Wen Ho(圖右)在位於威靈頓的Wai-te-ata印刷。賀雅文是來自台灣,目前定居在紐西蘭的第1.5代移民(2021)。 攝影:Daniel Crichton-Rouse, 圖片來源:Te Papa(1
2003年紐西蘭政府授權Te Papa制定正式計畫,將kōiwi和koimi tangata(毛利人和莫里奧里人的骨骼遺骸)從國際機構送返回毛利部落。Te Papa至今已完成了四百二十件遺骨的回收作業,在完成鑑定與研究後,目前有五十二件遺骨順利回到原生的iwi(部落),完成儀式(註11)。「物歸原主計畫(Repatriation Karanga Aotearoa)」是一項比較特殊的物件歸還計畫。之所以會有這麼多毛利遺骨散佈在世界各地,是因為在殖民初期pākehā(歐洲白人)一度以獵奇的心態爭相交易帶有Moko(毛利紋面)的毛利人頭顱,以致後來有許多kōiwi和koimi tangata流落在歐美的博物館。這個計畫體現了一個國家、政府,如何用實際行動反省殖民歷史,並透過完整的學術研究、儀式將尊嚴還給原住民。因為至今尚有近六百件遺骨留存在海外機構,這項工程還在進行中。

2018年館內建立的紐西蘭歸還研究連線(The New Zealand Repatriation Research Network)串聯了十七間紐西蘭國內的博物館,除了負責文物的歸還與研究外,這些機構還負責與地方部落建立合作關係。透過「物歸原主計畫盟友(Ngākahu National Repatriation Partnership)」(註12)Te Papa在鼓勵地方單位與部落申請文物歸還的同時,亦給予實際金援,協助不同階層的館舍具備合乎規格的文物維護設備與技術,並與部落合作,建立文物監護托管、修復服務機制。此外,博物館官網也有不同材質文物的維護指南可供參考(註13)。並不是說讓文物回家後就沒有下文了,Te Papa在過程中扮演著督導的角色,各種相應的資源與支援都沒有少過,但同時讓部落握有主導權以及連帶的責任。透過下放文物使用、展示、維護的權利,盡量將博物館的資源去中心化,也讓民間對文化工作更有使命感。
雲端上的博物館
Te Papa的官網除了展覽活動與館舍資訊外,還具備了線上資料庫、學習平台、社群交流的功能。疫情期間博物館、美術館紛紛被迫閉館,Te Papa反而藉這個機會讓官網發揮資料庫與學習平台的功能。疫情封城讓學校課程改為線上教學。在許多老師一邊忙於重新設計教案、與學生建立線上關係時,博物館的教案包為老師們提供了一個選項。教師可以直接從網頁上下載教案包,其中包含為不同學齡兒童設計的活動手冊。配合博物館官網上的影音資料及互動式遊戲,學生可以進行主題式的學習、操作。在博物館正常開放期間,其他資源諸如科技學習實驗室、校外教學、工作坊......等等(註14),都是開放給民眾預約使用的。對於研究者,除了供研究人員申請使用的線上館藏目錄外,博物館也會定期發表研究成果,並對外說明近期的研究計畫。前面提及的文物維護指南也是推廣教育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Te Papa也積極擴增文化工作涵蓋的族群,而官網的「部落格(Blog)」(註15)扮演了前哨站。部落格定期針對不同主題、社群撰稿報導,拓展博物館對話的對象。最近一期刊登在官網首頁的部落格企畫以紐西蘭境內的亞裔族群為對象,探討亞裔在紐西蘭的歷史、生活、文化;上一期則是以LGBTQ社群為主角。就如斐斯一再強調的:我們有興趣的是「我們的社群」感興趣的事。而「我們的社群」指誰?這些人都是我們的社群,所有在紐西蘭生活的人。與其由博物館決定展呈的內容,還不如讓社群們來決定博物館的樣貌。
Te reo Māori 活動手冊封面。 圖片來源:Te Papa
練習共享話語權
Te Papa Tongarewa在毛利語中,意旨「寶藏盒」。Te Papa確實為所有的紐西蘭人悉心收藏、整理了無盡的珍寶:自然的、文化的、有形的、無形的,而最可貴的是這些寶物是開放給世人經驗、欣賞的。國家博物館/美術館程度上肩負了作為國家門面(Façade)的功能,有意無意地對外展現文化與國力,這無可厚非。然而博物館在選擇價值與呈現的同時,也透露了一個國家、主政者、權力者、擁有話語權的人的思維。我們願不願意分享話語權?
 
當我的問題還停留在語言層面的去殖、解殖,Te Papa的團隊已經在積極地賦權不同的社群。與其單方面向外、向下輸出文化教育,策展團隊反過身將「國家博物館」的空間讓出來,讓博物館只是一個容器,讓不同背景的群眾決定他們想要什麼、他們的故事可以怎麼被述說。而館方的工作,是從這些議題間發掘問題,持續做那些讓人稍微感到不安、挑戰既有認知的研究與展覽。唯有去了解、發現新的面向,才有可能破除文化刻板印象,並且透過與民間社群合作,在生活中真正實踐多語言/多文化。並不是說紐西蘭在一個世紀前就完成文化平權的工程了,機構一直在學習的路上,而毛利族群內部如今也面臨著各種新的價值觀,像是LGBTQ、儀式傳承、賦權予非毛利裔的族群......等等,因此斐斯才會說學習毛利文化這沒有終止的一天。只是現在的她不再只癥結於學習毛利語、毛利文化,而是試著像一位毛利人那樣思考。
註:
  1. 早期博物館作為蒐藏、展示、研究珍奇物件的機構,除了從海外購入文物外,也經常將在地的標本、傳統器物出口至其他國家。當時毛利人的傳統工藝、儀式物件,甚至是毛利人遺骨經常被作為原始藝術在國際市場上流動。
  2. 近年來許多國家採取了相對積極開明的做法,如法國國民議會2020年十月時一審全票通過了有關文物歸還的法律草案,將部分完成盤點的非洲文物歸還給其文化所有國。而在澳洲,澳大利亞原住民與托雷斯海峽島民研究所的「文化遺產歸還計畫」,自2019年二月計畫啟動,在一年內確認了超過十萬五千件收藏在海外兩百多間不同機構的澳洲原住民文物,在與其中一百六十間機構聯繫後,順利促成了數件文物的歸還。
  3. 關於「物歸原主計畫(Repatriation Karanga Aotearoa)」的相關法規、執行細節、儀式...等,可參考Te Papa官網頁面:https://www.tepapa.govt.nz/about/repatriation
  4. 「物歸原主計畫盟友(Ngākahu National Repatriation Partnership)」詳細的實施辦法與成果可詳見Te Papa官方網頁:https://www.tepapa.govt.nz/learn/for-museums-and-galleries/help-and-support-for-museums-and-galleries/ngakahu-national
  5. Te Papa官網上「物件維護指南(Guides to caring for objects | Tiaki kohinga, tiaki taonga)」頁面:https://www.tepapa.govt.nz/learn/guides-caring-for-objects
  6. Te Papa提供給老師的線上教育資源:https://www.tepapa.govt.nz/learn/for-educators
  7. Te Papa官方部落格:https://blog.tepapa.govt.nz/

參考資料:
  1.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官方網站:
    https://www.tepapa.govt.nz/
  2. What would Māui do? Playing with tough topics in Te Taiao | Nature
    https://blog.tepapa.govt.nz/2019/05/22/what-would-maui-do-playing-with-tough-topics-in-te-taiao-nature/
  3. World famous collection of Surrealism coming to Te Papa
    https://www.tepapa.govt.nz/about/press-and-media/press-releases/2021-media-releases/world-famous-collection-surrealism-coming
  4. Surrealist Impulse | Te Tākiri o te Ringatoi Pohewa
    https://www.tepapa.govt.nz/visit/exhibitions/toi-art/surrealist-impulse
  5. 楊翎(2016,07)。〈紐西蘭博物館的後典範興革—從島嶼記憶之重塑與展演談起〉。博物館學季刊,30(3):31-65
  6. 柯秀雯(2011,06),〈從衝突到合作—淺談博物館的文物歸還問題〉。博物館與文化,第一期,頁103~129
  7. 余小蕙(2018,12),〈「文物歸還」的潘朵拉之盒是否已開啟?談法國歸還26件非洲文物始末〉。典藏ARTouch.com。
    https://artouch.com/views/content-5611.html
  
陳宜艷 I-Yen Chen
1990 生於台北,目前於德國弗萊堡生活、創作。2014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後轉向探討當代藝術,2016年自維多利亞藝術學院(Victorian Colleage of the Arts)完成當代藝術碩士學位,創作至今。
這個世界既柔軟,又荒涼 回列表 2020 Matateko 匯流國際論壇
瀏覽人次 2451861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