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現身說
  • 把陶壺打碎以後——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把陶壺打碎以後——

雷斌的陶壺創作
2017/10/15
文|吳思鋒  圖|雷斌
 
他一直在做打破傳統壺罐造型的陶壺,有一件是先砸破四顆陶壺,再將碎片固定到泥土與雜草混合的模子,猶如一座迷你考古遺址。雷斌說,做的時候內心很憤怒,但也有先告訴祖靈,這件創作的目的是為了強調傳統的重要性……
驅車轉上久聞的三地門,仍然對當地一路上的熱鬧、店家林立出乎意料。由於與雷斌約訪的時間還沒到,便先佇留三地門鄉文化館一會。在館內瀏覽了一些所謂的排灣三寶:陶壺、琉璃珠、青銅刀,也在戶外瞧見一些像是某項公共藝術計畫所製的裝置展件。
 
半小時後,聆聽地磨兒部落創作者雷斌的談話,才知道剛才瞧見的有一部分是他參與過的,挾帶公共藝術性質的部落總體營造計畫。那段談話,是從「公共藝術不算創作?」的問句開始的。剛放棄台南應用大學美術研究所學業的雷斌,與許多創作者一樣,必須在現實與理想、創作與生活之間找尋平衡點。
 
在讀研究所之前,他已周旋、忙碌於家庭、工作室、兼任教職、工程(含公共藝術)之間,有一年營建署將經費撥到許多地方,大作地方(文化)建設,三地門鄉也受惠,且邀他參與規劃。但在這裡面,從經費需求、採購材料到工程執行,許多因素非他所能掌控。他自承做得很灰心,成果弄得一塌糊塗,心中一直惦記這件事。
當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逐漸壁壘分明
雷斌很早就知道自己要什麼,一直沒改變愛畫圖的興緻。到了高中就進入美術工藝科,學習工藝、雕塑、陶藝、繪畫。弟弟雷恩也是知名的創作者,從小也就常畫來畫去,展現天賦。其實雷斌的家族在三地門的身分地位很高,為貴族、士族、黎民三個階層中的士族之首,享有與貴族通婚、戴羽帽、搭鞦韆的特權。後來另組家庭的父親雷賜(巫瑪斯.金路兒)為排灣族琉璃珠之父,常常向他耳提面命文化脈絡的重要,這些或許都是他在創作上很重視文化脈絡必須在作品中直接顯現,而非透過藝術的觀念轉折再轉折,深怕過度詮釋的原因。
 
如何拿捏文化脈絡與創作表現,對藝術科班出身的雷斌而言,他認為文化中很多時候含有虛構的成分,隨著現當代藝術的興起,原住民族創作者更應好好了解自己的傳統,不然很容易因為原住民的身分,經過一定的論述、詮釋,便流傳出去,一般大眾在無法區辨的情況下接受了這套詮釋,反而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誤認。
 
尤其,當創作者使用的「物」不是傳統中原有,或存在已久的,要怎麼形成「物」的歷史生命,其實並不容易。或是,當原住民族創作者要呈現當代藝術的時候,就把傳統情感放在裡面表現,不要太過度把當代藝術跟文化脈絡等量齊觀,是較適宜的作法。
 
另一方面,他也不樂見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逐漸變得壁壘分明,像他做的陶壺其實涵蓋了創作、創新與傳統三個層次,但往往直接被歸類到傳統工藝或生活工藝類,受到冷落,只被看成一件商品,而忽略了裡面存有持續變動的部分。
 
這三個層次出於雷斌的自我區分;傳統,像是貴族或黎民家庭都會向他訂製陶壺;創新,則是在既有的基礎上革新,例如他一直在做打破傳統壺罐造型的陶壺;創作,就像2016年中,他在三地門鄉文化會館的古陶壺創作個展,有一件是先砸破四顆陶壺,再將碎片固定到泥土與雜草混合的模子,猶如一座迷你考古遺址。雷斌說,做的時候內心很憤怒,但也有先告訴祖靈,這件創作的目的是為了強調傳統的重要性。對他來說,「傳統與創作都是『正在發生的事』」。
黑陶壺是迷思,未必是傳統產物
陶壺主要能變化的地方是壺形跟圖紋。雷斌特別重視壺口。一般來說,製作一只陶壺要二到三天。壺形一但沒捉好,腰部或口部就會太短或太尖,不符比例。十五年來,他一面研究,一面製作,慢慢創發新意,同時也對傳統有更多想像與了解。
 
從前大家做陶壺用的黏土,幾乎都從工廠買來,最近他在嘗試傳統燒陶,在山上找在地黏土,到郊外堆疊雜草枯枝,生火, 與火、土、冷風相伴一整晚,掌握速度快慢,協調溫度冷熱,失敗率仍然很高,焰燒的灰燼鋪滿整個壺罐。但實驗也證明所謂的「黑陶壺」,並不一定是傳統的產物:「燒出來的結果跟我們已知的黑陶壺不一樣,陶壺的顏色真多;灰黑、偏紅、偏綠、薰黑、薰得不乾不淨的。黑陶壺是一種迷思。陶壺沒有黑不黑的問題。」諸如此類的重新理解與發現,在這些年裡層出不窮。
 
這次的採訪在雷斌的魯拉登藝術工坊進行,室內四處擺著形形色色的陶壺,戴頭巾的他為我介紹他的創作、創新和傳統,談到他在教職、生活與工作中的憂慮與無奈,但身處這間工作室的我,卻能聽到一種激昂的意志、安定的精神。那是因為,他與傳統相伴,並在其中不斷重新接近、發現、再創造。
  • 工作中的雷斌。圖片提供|原文會
吳思鋒
台北人,2007年搬到花蓮後因為演出太少,不得不開始接觸原住民劇場,是一趟從陌生到更陌生的旅程,仍然在路上。現為藝評人、柳春春劇社團長、澳門《劇場.閱讀》副主編。
我相信動物,但不相信人 回列表 無法複製的錯誤,也很美
瀏覽人次 2428542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