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7年臺灣社會面臨戒嚴結束,臺灣原住民族開始了透過藝術創作發展走向文化復興的道路,許多部落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新崛起的部落藝術家和工匠也因此獲得了一席之地,以突破傳統限制的方式發展他們的創作實踐。 於是,八十年代的美學、本土藝術和認同再次被重新討論。藝術創作反映了當代社會環境脈絡,過去人們透過認識(see)文化而暸解(look)創作者說故事似的藝術;而當代藝術的功能之一則是能透過創作來了解文化及其脈絡與困境。近二十年來,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趨於活躍,尤其是與國際原住民族,太平洋群島南島語族的文化互動、藝術展演、駐村交流頻繁。
因此,藉由從2012年Pulima藝術獎每兩年辦理至今超過十二年六屆,本文嘗試探索:放眼全球原住民當代藝術是如何由神話空間/美感經驗走入當代藝術的領域?分析臺灣原住民創作者試圖體認、呈現自身,揣摩、想像、分類與實踐的模式,以及創作如何影響當代人學習看見族群美感/美學、邏輯、宇宙觀的再現。
本文試圖從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的發展,討論族群美學根源及其在傳統中的發展,同時提問從Pulima藝術獎看到了當代創作實踐的樣貌,梳理脈絡透過口述歷史傳承和再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