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藝術的角度來說,臺灣原住民族擁有精巧的演奏樂器,包含鼻笛、口琴、弓琴、口簧琴、打擊樂器、杵樂、臀鈴等。原住民的樂器雖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漸趨式微,目前也見許多部落重新製作樂器,結合現代的表演形式,重新探索原住民族樂器的可能性。臺灣原住民表演藝術文化資產豐富,傳統類的展演形式相當具有辨識度,可概分為歌舞音樂、器樂兩大類,包含古調、樂曲、舞蹈、祭儀樂舞等。在個唱形式方面,原住民各族群的歌曲內容主要包含有儀式歌曲、祈求歌曲、勞動歌曲、戀歌、飲宴歌曲、敘事歌曲等,其中,運用自然泛音的演場技法最具代表性為臺灣原住民音樂是布農族的「Basibubu祈禱小米豐收歌」,而在豐收祭典中展演的重要音樂包含阿美族豐年祭的樂曲,布農族小米豐收祭的樂曲、達悟族收穫祭的樂曲,相關歲時祭儀祭典包含鄒族戰祭Mayasvi、賽夏族矮靈祭paSta’ay、卑南族年祭、拉阿魯哇族聖貝祭、撒奇萊雅族火神祭等。
臺灣當代原住民表演藝術展演方式相當多元,如行為藝術、劇場、母語音樂、歌舞劇、定目劇、合唱團、流行音樂等多元的發展樣貌。此外,原住民族語戲劇競賽是一個獨特的臺灣原住民族表演藝術活動,運用表演藝術的表演方式,積極的復振原住民的語言及文化,透過情境式的表演設計,深化語言文化的使用經驗,從原住民族家庭、部落到社區,增進日常生活中使用母語的環境,是一個成功結合母語及表演藝術的復振運動。在原住民表演藝術可以看到原住民主體性的建構與書寫,是原住民族面對社會變遷中延續文化的一個路徑。
除了向傳統學習,當代原住民族群在從事表演藝術展演時也同時面對文化的流失與斷層,從原住民藝術表演者的創作的過程中可看見,傳統與創新的兼容共存是面對傳統文化流失的重要關鍵。當代原住民族的表演團體透過嚴謹的田野調查方法,深入部落進行田野調查,尋找耆老或是還能訴說起源故事與吟唱的族人們,採集部落古調,挖掘原住民族祭儀樂舞,如1991年成立的原舞者樂團(The Formosa Indigenous Dance Foundation of Culture and Arts),由臺灣島內各個原住民族群人員組成,多年來向部落耆老以口傳的方式學習傳統樂舞,再由將採集的樂舞重新編曲製作成能對外展演的樂舞,傳達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
這樣的創作形式,也對當代的臺灣原住民表演團體、展演者形成一種激勵與模範,從部落出發、謙卑學習的精神,影響著年輕一代的創作者。成立至今30週年累積23支舞作的原舞者,藝術總監懷劭.法努司說明原舞者一直以來以傳頌原住民族古調、祭儀為主軸,越是吟唱越是接近土地、接近祖靈,已是臺灣原住民表演藝術的領頭羊;2001成立的都蘭山劇團,關注當代族群的歷史傷痛與文化脈絡,結合了當代社會議題說明了劇團從文化根本思考後再創新:「臺灣原住民族已經重新思考歇舞、儀式與舞台創作的新可能性與表現方式。從被觀看的他者、傅統祭典的歐舞星現逐生走向擁有詮釋、創作主權的舞台劇形式,透過傾聽部落歷史故事、透過口述歷史文本的田野採集,結合新時代的藝術表演,重新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說自己的故事。」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