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藝術觀
  •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中)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中)

2025/08/11
文|王昱心(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教授)

貳、表演藝術與展演所傳達的語彙
從傳統藝術的角度來說,臺灣原住民族擁有精巧的演奏樂器,包含鼻笛、口琴、弓琴、口簧琴、打擊樂器、杵樂、臀鈴等。原住民的樂器雖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漸趨式微,目前也見許多部落重新製作樂器,結合現代的表演形式,重新探索原住民族樂器的可能性。臺灣原住民表演藝術文化資產豐富,傳統類的展演形式相當具有辨識度,可概分為歌舞音樂、器樂兩大類,包含古調、樂曲、舞蹈、祭儀樂舞等。在個唱形式方面,原住民各族群的歌曲內容主要包含有儀式歌曲、祈求歌曲、勞動歌曲、戀歌、飲宴歌曲、敘事歌曲等,其中,運用自然泛音的演場技法最具代表性為臺灣原住民音樂是布農族的「Basibubu祈禱小米豐收歌」,而在豐收祭典中展演的重要音樂包含阿美族豐年祭的樂曲,布農族小米豐收祭的樂曲、達悟族收穫祭的樂曲,相關歲時祭儀祭典包含鄒族戰祭Mayasvi、賽夏族矮靈祭paSta’ay、卑南族年祭、拉阿魯哇族聖貝祭、撒奇萊雅族火神祭等。
 
臺灣當代原住民表演藝術展演方式相當多元,如行為藝術、劇場、母語音樂、歌舞劇、定目劇、合唱團、流行音樂等多元的發展樣貌。此外,原住民族語戲劇競賽是一個獨特的臺灣原住民族表演藝術活動,運用表演藝術的表演方式,積極的復振原住民的語言及文化,透過情境式的表演設計,深化語言文化的使用經驗,從原住民族家庭、部落到社區,增進日常生活中使用母語的環境,是一個成功結合母語及表演藝術的復振運動。在原住民表演藝術可以看到原住民主體性的建構與書寫,是原住民族面對社會變遷中延續文化的一個路徑。
 
除了向傳統學習,當代原住民族群在從事表演藝術展演時也同時面對文化的流失與斷層,從原住民藝術表演者的創作的過程中可看見,傳統與創新的兼容共存是面對傳統文化流失的重要關鍵。當代原住民族的表演團體透過嚴謹的田野調查方法,深入部落進行田野調查,尋找耆老或是還能訴說起源故事與吟唱的族人們,採集部落古調,挖掘原住民族祭儀樂舞,如1991年成立的原舞者樂團(The Formosa Indigenous Dance Foundation of Culture and Arts),由臺灣島內各個原住民族群人員組成,多年來向部落耆老以口傳的方式學習傳統樂舞,再由將採集的樂舞重新編曲製作成能對外展演的樂舞,傳達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
 
這樣的創作形式,也對當代的臺灣原住民表演團體、展演者形成一種激勵與模範,從部落出發、謙卑學習的精神,影響著年輕一代的創作者。成立至今30週年累積23支舞作的原舞者,藝術總監懷劭.法努司說明原舞者一直以來以傳頌原住民族古調、祭儀為主軸,越是吟唱越是接近土地、接近祖靈,已是臺灣原住民表演藝術的領頭羊;2001成立的都蘭山劇團,關注當代族群的歷史傷痛與文化脈絡,結合了當代社會議題說明了劇團從文化根本思考後再創新:「臺灣原住民族已經重新思考歇舞、儀式與舞台創作的新可能性與表現方式。從被觀看的他者、傅統祭典的歐舞星現逐生走向擁有詮釋、創作主權的舞台劇形式,透過傾聽部落歷史故事、透過口述歷史文本的田野採集,結合新時代的藝術表演,重新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說自己的故事。」註24
圖三、冉而山劇場團創始人阿道.巴辣夫.冉而山,阿道從太巴塱起源神話開始探索,常自詡為「貧窮劇場」方式展演。(圖片取自冉而山劇場粉專)
東部另一值得注意的舞團—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註25—由編舞家莊國鑫於2005年成立,身為國小教師的莊國鑫從國小舞蹈隊開始培養舞者有傳統祭儀舞蹈和當代舞蹈劇場訓練,到目舞團舞者前有二十位左右,近十年作品在國內外展演都獲得想當好評。2006年成立的蒂摩爾古薪舞集(Tjimur Dance Theatre)是位於臺灣屏東縣三地門鄉的舞團註26,編舞家巴魯瑪迪霖2009年返鄉加入舞集,亦是「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促進在地就業計劃」獲獎助者,作品多以排灣族地磨爾部落為底蘊,時而吟唱古調,發展出當代肢體與排灣人文化美感經驗交疊內容。
 
2010年國家音樂廳展演的「好久沒有敬我了你」電影音樂劇大受好評,由原舞者的前團員昊恩帶著台東南王部落族人,結合音樂、管絃樂劇場、電影在國家音樂廳呈現部落傳統到當代的聲音,這也是首次在國家音樂廳演出的原創音樂劇。而從原舞者舞團延伸出的冉而山劇場(Langasan Theatre)註27—阿道.巴辣夫從太巴塱起源神話開始探索,常自詡為「貧窮劇場」方式展演,2014年獲選文化部代表團體前往愛丁堡藝穗節展演,首次將太巴塱起源神話用吟唱加上劇場模式呈現,展演獲得相當多的回響,近十年來深入探討行為藝術註28。原舞者前團長瓦旦.督喜在2012年成立TAI身體劇場註29(TAI Body Theatre),運用自創的「腳譜」再思考身體律動的可能性,還有腳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從傳統樂舞的學習中再探原住民身體新的語彙,也因此劇場的作品風格多元,近年來常與其他國度文化交流、碰撞出新的創作可能性。
曾是優人神鼓一員的東冬.侯溫註30,獲選2009、2010「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促進在地就業計劃」之後就返鄉以表演藝術創作為主,在2015年創立了兒路藝術創作工寮(Elug Art Corner)在他出生成長的銅門部落,作品常探討部落文化在當代的樣貌,還有儀式與Gaga精神,同時探問性別認同、自身文化以及南島語族之間的傳統與當代性。而年輕一代的得陸・鳩浙恩澇,從古調、神話故事當中為啟發,呈現在表演藝術與編舞創作,新世代的舞者邱瑋耀,針對當今的環境議題為創作主軸,說明原住民族的對應方式。
 
時至今日,臺灣原住民文化展演是臺灣國際外交重要的媒介,透過藝術創作,樂舞展示原住民族語言、文化、樂舞、祭儀等內涵上與世界南島民族有重要的關聯,展現臺灣的多元文化與南島原鄉的特質,還有對於當代全球化議題的省思與發聲。
參、當代藝術中的在地視角
從九十年代原住民族藝術展演談起,與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創作者的肯定,這四十年間的變化,目前已非定義、定位「原住民當代藝術」的情景,從2008年首次有原住民籍創作者—作曲家李泰祥獲得第12屆國家文藝獎註31,身為台東馬蘭部落阿美族人的他雖從小離鄉背井,坦言對原生母體文化稍嫌陌生,但是擁有本土創作元素豐沛的才能又能跨足藝術與商業,是少有跨越多元文化藩籬的作曲家。直至2018年,第20屆國家文藝獎才有第二位原住民籍創作者得此殊榮。撒古流在得獎書寫中是這麼被描述:「撒古流.巴瓦瓦隆是一位創作與原運兼具的指標藝術家,超越現代國家的視野,投注藝術生命於傳統文化的追尋、保存與再創造。透過全方位的藝術社會實踐,不拘泥於任何領域,創立部落學校,展現文化自覺。創作穿梭傳統與當代之間的美學反思,悠游於族群過往的藝術與圖像,展現多重藝術能力與當代社會的省思。」 註32
 
蔣斌與撒古流年輕就熟識有深厚情誼,曾在三十多年前的觀察中他說到「…對於撒古流來說他心目中的藝術創作,在當時就已經不是存粹的創作,而是以族群文化復振的宏願為目標的志業了…『山地文化』經歷了漢化政策以及基督教宗教三十多年的壓抑,正在快速流失…」,於是面對劇烈變化的八十、九十年代,當時藝術創作已成為保存自身文化主要媒介之一。第22屆國家文藝獎得主的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puljaljuyan pakaleva)歷經了雲門舞集專業舞者、馬莎葛蘭姆舞團、原舞者等合作編舞,累積了豐富的舞蹈生涯,他在2015年返鄉臺東成立布拉瑞揚舞團(Bulareyaung Dance Company)註33簡稱BDC,即連續兩年獲得台新藝術獎項。廖昀靖寫道:「…在回到台東成立舞團之前,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和舞蹈以及自我的關係,先走過一段長路…1995年,他把漢名郭俊銘卸下,換上排灣族族名—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後,才開始編舞。」註34布拉瑞揚亦認為,曾年少因為族群身份而自卑的經驗體會,沒有人應該因為自己的獨特而受傷。
2023年,海洋文學家夏曼.藍波安榮獲第23屆國家文藝獎,也是目前第四位原住民籍獲獎人,夏曼.藍波安運用達悟語法用中文書寫挑戰主流社會的文化霸權,描述他的族群文化價值觀與面對海洋的生命哲學,總共創作了十六本文學作品,部分外語翻譯出版,還有許多單篇、繪本、散文、紀錄片等的作品,將臺灣文化遺忘已久的島嶼氣氛再次揚起,並且對海洋文學有極大的貢獻。
我在 2019年年底受邀一個展期長達四個月的跨年策展,地點是在中正紀念堂內的中央通廊空間,主題以原住民當代藝術展去思考,如何將原住民族的當代藝術議題呈現給民眾,尤其是每天會有數百甚至上千人經過的場域,考慮到這個是紀念威權時代的空間,於是此次策展試圖講述的議題——希望從後殖民時代的原住民族觀點與曾經的軍政府遺留對話。我運用了南島語族的古語「Ceoa(土地)」、「Pusu(根源)」、「Wawa(海洋)」來說明註35。
「人類除了勞動—各類維繫、保護生命延續的生產行為外,會從事思維與具體的創作活動;這是與其他生物最大的差異。各種藝術與文學創作不是一種隨興而至的衝動作為,而是有意識、動機與恆久的觀察,掌握大自然的資源與運用,再藉著長期琢磨、操作而日臻嫻熟的表現技巧,精準呈現其原始的創意與構想。」註36因此,土地滋養了人們文化的樣貌、多樣性與傳統智慧,記錄著生命精彩與豐厚度,鄒族古老語言Ceoa,揭示了藝術創作生產的轉向與再現。
 
長期紀實影像噶瑪蘭人生活的潘朝成,運用影像紀錄族人對土地的依戀與傳統智慧,許多承襲傳統工藝的創作者與部落工坊,例如噶瑪蘭人的新社香蕉絲工坊,是唯一使用香蕉絲織布的族群,香蕉絲織布工藝亦是當年復名的重要文化特色,新社香蕉絲工坊的集體採集、整理香蕉纖維、染色到織作,婦女集體創作延綿了手作的溫度;鐵木.巴紹對於山間藤材的採集、整材到塑形,身體大量勞動、如同交換儀式般找回族人與土地的對話;台東縣成功鎮小馬部落的林戎依註37,從耆老們習得樹皮衣的製作方式,並且延續成工藝設計與創作,她從構樹纖維材質的雕塑,述說著年輕一代的族人尋找自我認同的脈絡。
哈拿.葛琉將風災後撿拾的漂流木運用鋼筋再拼組、連結,串起對土地的修復,如同對創傷的修補。伊祐.噶照運用漂流木的細切再組合,重新詮釋在他眼中的土地困境。林介文註38運用回收的線材與揀拾物,運用編織、包裹、纏繞的軟雕塑訴說女性與生活、土地的緊密連結;東冬.侯溫體現著與祖靈信仰中與大自然的古老契約,讓人們再次思考回歸永續。這些技藝/記憶也就是實踐各族群的古老智慧。前者已經走出路徑,為年輕一輩指引方向。
生存於臺灣各處平原、山谷、高山、海濱與海上島嶼的各族原住民,由於其歷史遭遇、心靈或精神的衝擊的「真經驗」—驚天動地的山崖崩裂、嚴酷的乾旱、肆虐的洪水、嚴重的災荒、疾病流行、強敵入侵、部落族人流離失所或遷徙,或者是豐收、遠行(征)、告捷、人口增多、疆域擴張等等,乃自遙遠的年代而漸漸構築其自我認識與嘗試解說週遭萬事萬物的詮釋系統,即所謂神話傳說、故事與各類形式與功能的吟唱,太魯閣語Pusu(根源)說明了從家族的根源與脈絡深思也是原住民創作者的創作探討,這也就是根源的這是由災變中衍生的創作,充滿對於大地與生命的疼惜與反省,倡議由古老的生態哲理尋找救贖之路。陳安琪、余欣蘭註39運用影像紀錄族人傳統領域的敘事與面對災難的歷程;巴豪嵐.吉嵐註40用雕塑述說祭師生命故事,披著圖紋的山豬延伸他對神靈世界的探究與關心。Colin Offord對土地的關懷與內省,曾秉芳註41運用大量有機物圖像層疊與色彩探究生命與的連結,高敏修的攝影圖像再創作,隱隱地找尋神話氣息。創作者們皆試圖藉由創作與當代對話、消䁥再探源的衝擊。

註24: 資料來源:都蘭山劇團官方網頁http://dulan3.weebly.com/38364260442510520497.html
註25: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曾獲2018年第四屆Pulima藝術獎優選,作品《038》。
註26:蒂摩爾古薪舞集,曾獲2018年第四屆Pulima藝術獎入選獎,2020年第五屆Pulima藝術獎優選,作品《唉~撒撒》。
註27:冉而山劇場由阿道.巴辣夫於2012年成立,成員包含不同族群與非原民組成。
註28: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劇場作品《永恆的妮雅廬 Forever Lasting Niyaro’》獲得2016第三屆Pulima藝術獎評審團獎。
註29: TAI身體劇場,曾獲2016第三屆Pulima藝術獎優選獎,2018年第四屆Pulima藝術獎首獎,作品《尋,山裡的祖居所》,2020年第五屆Pulima藝術獎首獎,作品《月球上的織流》。
註30: 東冬.侯溫,曾獲得2012第一屆Pulima藝術獎評審團獎,作品《路的面孔 / 回 迫 扯》,2014年第二屆Pulima藝術獎首獎《交錯在破敗與完美之間》,2016第三屆Pulima藝術獎優選獎《現.覡smapux》,2020年第五屆Pulima藝術獎優選,作品《Mgaluk Dowmung正在連結- 銅門部落家族故事影像紀錄》。​
註31: https://www.ncafroc.org.tw/artsaward/about,引用網頁的「關於國家文藝獎」說明:「國家文藝獎」(原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於1997年依據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二十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應設各類國家文藝獎,定期評審頒給傑出藝術工作者。」訂定「國家文藝獎設置辦法」,由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國藝會)負責辦理。因應生態的現況,針對設置辦法定期檢視修正,以確實符合國家最高榮譽獎項之特殊地位。2015年修訂本辦法為每兩年舉辦。
註32:https://www.ncafroc.org.tw/artsaward/winnerDetail@47240
註33:布拉瑞揚舞團,曾獲2016第三屆Pulima藝術獎優選獎,2020第五屆Pulima藝術獎優選獎《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
註34:引用自國家文藝獎網頁:廖昀靖「勇士,從高遠處,跳舞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https://www.ncafroc.org.tw/artsaward/winnerDetail@8a80828582c49153018315f4c3070082​
註35:文化部所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年度大展「山海原力-原住民族藝術展」2019年11月21日展至2020年3月21日。
https://www.bluedragonart.com.tw/portfolio/山海原力-原住民族藝術展/​
註36:王昱心,2014。文化圖紋、符號與密碼的轉化、形式與行銷—以原住民族為例,台灣原住民研究學報第四卷、第一期。頁114。
註37:林戎依,曾獲2016第三屆Pulima藝術獎優選獎,作品《在我眼中,你是如此的美麗》。
註38:林介文,曾獲2012第一屆Pulima藝術獎優選獎,作品《技法情感1.2.3.4號(組件)》;2014年第二屆Pulima藝術獎首獎,作品《我是女人》;2016第三屆Pulima藝術獎首獎,作品《Mshjil(孕育生命的人)》
註39:余欣蘭,獲2023年第六屆Pulima藝術獎首獎,作品《我是女人,我是獵人》。
註40 :巴豪嵐.吉嵐,作品《問路》曾獲得2012第一屆Pulima藝術獎入選獎 ,2014第二屆Pulima藝術獎入選獎。
註41:曾秉芳,曾獲2016第三屆Pulima藝術獎優選獎,作品《在我眼中,你是如此的美麗》,2018第四屆Pulima藝術獎評審團獎,作品《語言的樣本》。
王昱心
王昱心,出生成長於台東為卑南族與西拉雅人後裔,投身於南島文化與原住民藝術研究與策展,身兼學者、陶藝家與工藝設計創作者。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下) 回列表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上) 
瀏覽人次 2637621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