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藝術觀
  •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下)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下)

2025/08/11
文|王昱心(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教授)

肆、藝術創作是拿回話語權(sovereignty)的開始
原住民族的文化與藝術隨著環境的變動而產生形式與內涵上的變化,那是有機生命企求存續的能量釋放與極力追索。口傳故事/神話的蔓延與再蔓延,正伴隨著原住民族生存的景況與藝術的發展與開疆闢土持續。
 
夏曼.藍波安長久以來身體力行海洋民族的生活,與海(Wawa)對話、學習、體現達悟人的宇宙觀,他運用中文紀錄達悟人寫下生命故事,用母語口述再現海洋的韻律;即使王綺穗生長於海岸卻只能在記憶中找尋海洋氣息,就如同當代的人們漸漸忘記了如何找回原本的自己。平行時空下,山上的民族安聖惠運用船型說明了當代原住民族的飄移與尋找,深刻的討論當代的我們(原住民族)如何再前行;對於海洋的寬廣、包容、深邃與神秘,乘載了島嶼民族的寄望,海洋即是希望、道路可以連結其他島嶼邁向更寬廣的世界。
 
回首2012年Pulima藝術獎首獎伊命用木雕訴說著文明社會對自然環境的衝擊,還有土地的不正義,得獎作品《拿走系列」包含「國家公園怎沒一直被拿走,我們》、《海拔2500公尺的高麗菜園I》、《海拔2500公尺的高麗菜園III》深沈地控訴、正面提問族群之間的立足點與價值觀如何平衡?他更從與哈古頭目與拉黑子兩位前輩學習創作時所體驗的「…自己擁有的,可以不分族群的把自己所會的、所了解的,都分享給其他族群…」註42,說明了原住民族善於分享的胸襟;2014年的首獎得主東冬.侯溫的作品《交錯在破敗與完美之間》中他說「…到底現代化或者是傳統的生活,誰是破敗?誰是完美?我們其實都不知道,那其實我覺得在裡面我想找到一種和諧…我覺得我就是一個活在現代的原住民族啊…我們不要否認現代化一直進入部落…部落也很現代(化)啊!」註43
圖五、2014年的第二屆Pulima藝術獎頒獎典禮於台北松菸。
圖六、2018第五屆Pulima藝術獎頒獎典禮於台北當代館
林介文也說到:「…過了30以後強烈的感受到自己是女人這件事情,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屬於族群的,然後另外一個就是真的比較個人的東西,然後我把這兩個東西結合在一起…因為我自己就是有這個太魯閣的血統,然後,但是我是生在現代,所以我就是從女人的這個點出發…」十年前的作品是年輕一代揉合傳統與居於當代的反思,找尋當下的詮釋多元文化的身軀要貼合、試圖雜揉不同價值觀的思緒。
 
2016年林介文蟬聯首獎,她走訪許多年邁的織女加上身為孕育生命者到成為母親的的過程紀錄片,與土地的頭髮—苧麻蓄髮織入布匹《Mshjil(孕育生命的人)》討論生命與時間、空間更加完整了她的創作實驗與論述。冉而山劇場《永恆的妮雅廬》延續阿道.巴辣夫持續文學性的探究口傳故事,將阿美族人的聖山神話與族群起源成為主軸,
以劇場式的展演安排探討當代身體律動與傳統儀式、樂舞之間的關聯性。2018年首獎得主的TAI身體劇團用走訪舊部落的朔源尋根的肉身體驗,《尋,山裡的祖居所》鉅細彌遺的探究開發山林的時空堆疊,用腳譜找回身體存在的曾經。除了對環境議題、歷史事件的關注之外,討論族群文化與性別《月球上的織流》獲得2020 Pulima藝術獎表演藝術首獎的殊榮。同時,2020首獎得主豆宜臻註44《lohizaw越山》用踏查賽夏人豆家的遷徙路徑尋找自我文化認同,這也成為近年來許多族人們返還文化本質的方式,更是年輕學子們文化學習課程中的方式。
 
同樣的,以踏查方式走訪所有神話傳說所指涉的路徑,與熟悉區域土地的獵人走訪,知識體系的隱身再現,許多創作的展開就與部落文化脈絡、屬性的線索,回到當代所有相關人的認同。2023年Pulima藝術獎雙年獎得主林安琪在她的作品論述中說道:「迭瑪哈霍伊(Temahahoi)作爲顛覆(queering)異性戀本位(heteronormative)的性別二元觀」,讓原本依循北美原住民族雙靈說(Two-spirit)的創作論述從泰雅口傳故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出口。
 
藉由Pulima藝術獎的平台,許多創作者的耕耘、省思與對社會議題的抒發得以呈現,創作成為堅強穩定的力量,試圖從實踐古老智慧的美感經驗與當代對話,述說在面對曾經歷史上的不公義的情境下喚起最初始的生命記憶。
 
圖七、2020第五屆Pulima藝術獎頒獎典禮於台北光點
圖八、2023第六屆Pulima藝術獎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
註42: https://youtu.be/ywSJ8H7s7c4?si=C-X20wO2oV2XZxQQ
註43: https://youtu.be/juzRnH2b94o?si=Okvw8iNiOtGPbsPI​
註44:https://youtu.be/fJTwJpw8rc0?si=LPHuYju8jTGThmmM
王昱心
王昱心,出生成長於台東為卑南族與西拉雅人後裔,投身於南島文化與原住民藝術研究與策展,身兼學者、陶藝家與工藝設計創作者。
獵槍的多重轉譯:Yabun Yuma、Rngrang Hungul關於文化追尋的藝術獵徑 回列表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中)
瀏覽人次 2637632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