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藝術觀
  • 獵槍的多重轉譯:Yabun Yuma、Rngrang Hungul關於文化追尋的藝術獵徑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表演創作徵件得獎公告
  • 活動專區
    • 2025Pulima藝術節 | 家鄉在那路彎過去一點
      • 作品介紹|《在城市裡整經——pinakaitan》
      • ◎專訪|詹陳嘉蔚Djubelang Badalaq
      • 作品介紹|《織,造的邊界》
      • ◎專訪|尤幹.尤勞 Yukan. Yulaw
      • 作品介紹|《在哪裡的蝸牛》
      • ◎專訪|何晏妤 Naceku
      • 作品介紹|《rayrayrayray》
      • ◎專訪|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
      • 作品介紹|《回·聲Sounds of Belonging》
      • ◎專訪|潘巴奈 Pan Panay & Baden Hitchcock 希貝登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獵槍的多重轉譯:Yabun Yuma、Rngrang Hungul關於文化追尋的藝術獵徑

2025/09/25
文|陳思宇 圖|原文會、陳思宇
「狩獵」不僅是原住民族群的生活方式,在當代藝術的場域中更逐漸成為一種創作命題。它承載著原住民族與土地的關係、傳統文化的維繫、身分認同的矛盾,以及世代間知識傳承的困境等。泰雅族藝術家Yabun Yuma(蔣沛珊)與太魯閣族藝術家Rngrang Hungul(余欣蘭),皆是以狩獵為創作核心命題的創作者,兩者在藝術實踐、媒材選擇與敘事手法上雖然呈現顯著的差異,但卻透過各自不同的藝術語言,回應當代社會對原住民狩獵文化的複雜解讀,並重建與自身文化根源的連結。
Yabun Yuma的「爆破」系列作品
Yabun Yuma:以行動「爆破」,重構自我與文化
  • 藝術家 Yabun Yuma
扣下獵槍板機,水球裡的顏料在槍響下濺到畫布上,畫布上的花卉先是被濃黑的顏料覆蓋,接著因為顏料排水的特性,原本被覆蓋著的花卉逐漸顯影了起來。這是Yabun Yuma的「爆破」系列作品。Yabun Yuma是一名刺青師,也是一名自由旅行者,同時也是一位畫家,她的創作手法帶有強烈的行為藝術色彩,「爆破」系列最後雖是以平面繪畫的形式呈現,但卻不能忽略製作過程中加入獵槍射擊的實際行動,而這種「破壞與創造」並存的儀式,Yabun Yuma坦言,其實是象徵著她對傳統思維與主流社會,加諸於原住民身上的刻板印象進行的「爆破」——獵槍除了是工具,又是原住民狩獵文化中的重要符碼,在她的手中,更是一種解放與歸零的媒介。

事實上,這項創作似乎也提問了作為「一半」泰雅族人的自己。她自述,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有身分認同的矛盾,這份困惑具體會反映在她重複出現的夢境中:一個深藍色的夜晚,一群穿梭在山林的獵狗向她撲倒,在她的身上不停地嗅,找尋她「只有一半」的靈魂。這場關於靈魂的追尋,在創作實踐中找到了出口。Yabun將「爆破」系列作品中,以射擊方式顯影繪製的花卉圖案,視為打破固有界線的象徵,同時隱喻著她對自我與文化的重構。其他作品如《枷鎖幾斤重》則是一名獵人揹著一隻山豬,對她而言,到山上亦是一種歸零。《Yabun在路上》,則是呈現三名穿著傳統服、和服與全身赤裸的泰雅女性,提問著原住民族歷經日本殖民、宗教殖民等枷鎖,如何才能回歸到真正的自己?Yabun坦言,她拿起獵槍進入山林,在部落中還是有些男性會排斥女性入山,但他先生始終給她很多的支持,而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她彷彿也是拿著獵槍來對自己進行再次校準、歸零,重新決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方式,在她的作品中,我們會時常看到「蒼蠅」的出現,在泰雅族的文化脈絡裡,蒼蠅並非是骯髒、擾人的負面形象,而是有著象徵好運與豐收的意涵。她解釋,在泰雅族的狩獵文化中,若放置陷阱後不久有蒼蠅飛來,那代表陷阱裡有抓到動物,蒼蠅是食腐的,他們來提醒獵人再不來領取獵物,牠們就會帶走。這份屬於原住民族傳統祖先留下來的智慧,將蒼蠅帶離主流社會的污衊、死亡的象徵,轉化成全然不同的面貌。

此外,她也擔憂原住民族的狩獵文化終將消失,她也透過繪畫行動「爆裂吧!夜」記錄下與部落獵人訪談的內容。畫面中的獵人頭部都被抹除,也有以爆裂方式覆蓋上顏料的作法,Yabun表示,因外界對於原住民獵人工作的污名化,導致現在的獵人對自己的身分也格外低調。而除了繪製獵人外,畫面中也會結合像是高腳椅、長梯等其他工作物件,記錄他們在獵人工作之外,也要擔任其他工作來維持生計的真實面貌,將文化與個體生存狀態的矛盾和困境深刻描繪下來。
Rngrang Hungul:以鏡頭「記錄」,尋回家族與土地的連結
  • 圖說:透過鏡頭,Rngrang(中間)以獨特的語言訴說與獵人母親Heydi(右一)的生命故事
  • 圖說:跟著母親Heydi走過的路,承載著祖先的記憶與血脈,讓她知道自己從何而來,並充滿自信
  • 圖說:《靈蛋計畫-家族田野影像》作品於銅門部落展出之局部
相較於Yabun Yuma充滿爆發力與結合「行動」特質的繪畫,Rngrang Hungul的創作則更偏向於紀實性與檔案化。她將攝影機視為她的獵槍,以鏡頭取代槍口,專注於捕捉與記錄部落的傷痕、家族的記憶,以及她身為女獵人的母親Heydi的生命故事。

Rngrang的攝影啟蒙來自她對母親的深刻理解。她生長於獵人家庭,從小看著父母上山狩獵,看著母親以感謝、敬畏的心,抱著獵捕到的動物回家。然而,因為法令與外界的污名化,這段狩獵文化一度被噤聲。當Rngrang回到銅門部落,聽見外婆唱起帶著母親去狩獵的古老歌謠,她開始對太魯閣族中「女性不能入獵場」的禁忌產生好奇。

在Rngrang的研究中,她發現這個禁忌的由來可能並非絕對。她表示曾經看過一則文獻顯示,傳說以前男女性都可以入山打獵,是因為有次哥哥吃了妹妹帶回來的獵物而過世,之後才開始有這個禁忌,讓男女性的分工越來越細。但三四百年前,因為生存條件困難,很有可能男女性的分工並不是那麼明確註1。而母親認為「能不能得到山的認可,不關乎性別,而是關乎實踐與能力」。Rngrang的作品《揹獵物的女人》與《靈蛋計畫-家族田野影像》,皆是她將藝術視為一種連結的工具,透過鏡頭,與母親共同走過祖先的道路,從而修復與土地、與文化之間斷裂的連結。

在Rngrang的鏡頭下,許多傳統的儀式與哲學得以被看見。像是每次上山前,她們都會到 biyi(山上的房子)先打掃、起火,這有溫暖祖先、祈禱祖先保佑的寓意;另外,母親也常叮囑我們「要整理你走過的路」,因為土地是我們的家,這代表著我們對對土地的感恩。此外,她也透過母親的行為,看到了太魯閣族古老祖訓gaya更為具體的體現——「當我們拿了一個東西,也要給予一個回饋,萬物之間才能保持平衡」。這份交換與平衡的觀念,也延伸至她透過作品《靈蛋計畫-家族田野影像》企圖追尋幾乎已失傳的「鴨蛋儀式」,這個儀式沒有明確清楚的記載,目前僅存在於他父親的記憶中,鴨蛋象徵一個生命, 通常放置在陷阱旁,代表以一個生命來跟山林交換另一個生命。她將這些口述的傳統,以視覺化的形式保存下來,提供後世一個可供觀看的文化檔案。

Rngrang的狩獵,是為了捕捉流動的記憶與不可見的文化精神,她相信透過鏡頭,她跟著母親走過的路,承載著祖先的記憶與血脈,讓她知道自己從何而來,並充滿自信。她深刻體悟到,養育她長大的是山裡的動物,從小到大餐桌上面對的,都是母親從山上辛苦搬下來的食物,她的身體跟山的連結是斷不掉的,但如果她沒有進到獵場,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曉得,只能從文獻記載中看到。
兩種狩獵路徑:共同形塑的當代文化新觀點
Yabun Yuma與Rngrang Hungul的創作實踐,可被視為當代原住民藝術家面對文化斷裂時的兩種回應路徑。Yabun的創作是主動的、爆發性的,她透過實際的肢體行動與顏料噴濺進行文化解構與重建;Rngrang的創作則是內斂的、紀實性的,她以靜態的影像捕捉並保存文化記憶。然而,他們在主題探討與文化使命上卻有著高度的契合。

首先,兩位創作者皆挑戰了原住民族群中傳統的性別分工。Yabun以身體力行的狩獵行為進行宣示,她直接拿起獵槍,打破泰雅族中「女性不能入山」的傳統,證明個人的意志與能力可以超越性別的界線。Rngrang則以紀錄母親生命故事的方式來證明,她透過鏡頭,向大眾展示了母親Heydi在男性主導的獵人文化中,如何走出自己的路,並以一生的實踐來證明女性也可以成為一名獵人。這使他們的創作不僅僅是文化的復興,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性別角色的當代討論。

再者,他們都將原住民族的古老智慧以及文化傷痕,透過藝術實踐,轉變為可被當代社會觀看與理解的視覺文本,他們的共同形塑了一種全新的「狩獵觀」,讓狩獵不再只是對生物的殺戮,也並非單純的生存行為,而是關於文化智慧傳承、身分追尋、性別突破的當代儀式。透過他們「藝術的獵徑」,讓那些無形的文化精神得以生生不息,並讓外界重新同理原住民文化所蘊含的深刻哲理,除此之外,他們的藝術實踐也證明了原住民傳統文化不該僅是在博物館中的歷史遺產,而是可以持續在當代社會中進行對話、不斷演進的生活方式。
  • 圖說:透過「藝術實踐」,共同形塑了一種全新的「狩獵觀」
註1:陳思宇、陳晞、朱佑霖〈2023Pulima藝術獎得主專訪:她們如何尋找原民性的新敘事認同?〉,《典藏ARTouch》,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114819.html。(瀏覽日期:2025年9月8日)
陳思宇(Sih-Yu Chen)
藝術評論人。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現任職於媒體產業。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
用身體沾黏並縫接土地與時空:TAI身體劇場endaan腳下的虛實之路 回列表 從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看Pulima藝術獎(下)
瀏覽人次 2637622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