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槍的多重轉譯:Yabun Yuma、Rngrang Hungul關於文化追尋的藝術獵徑
2025/09/25
文|陳思宇 圖|原文會、陳思宇
「狩獵」不僅是原住民族群的生活方式,在當代藝術的場域中更逐漸成為一種創作命題。它承載著原住民族與土地的關係、傳統文化的維繫、身分認同的矛盾,以及世代間知識傳承的困境等。泰雅族藝術家Yabun Yuma(蔣沛珊)與太魯閣族藝術家Rngrang Hungul(余欣蘭),皆是以狩獵為創作核心命題的創作者,兩者在藝術實踐、媒材選擇與敘事手法上雖然呈現顯著的差異,但卻透過各自不同的藝術語言,回應當代社會對原住民狩獵文化的複雜解讀,並重建與自身文化根源的連結。
Yabun Yuma的「爆破」系列作品
Yabun Yuma:以行動「爆破」,重構自我與文化
-
藝術家 Yabun Yuma
-
扣下獵槍板機,水球裡的顏料在槍響下濺到畫布上,畫布上的花卉先是被濃黑的顏料覆蓋,接著因為顏料排水的特性,原本被覆蓋著的花卉逐漸顯影了起來。這是Yabun Yuma的「爆破」系列作品。Yabun Yuma是一名刺青師,也是一名自由旅行者,同時也是一位畫家,她的創作手法帶有強烈的行為藝術色彩,「爆破」系列最後雖是以平面繪畫的形式呈現,但卻不能忽略製作過程中加入獵槍射擊的實際行動,而這種「破壞與創造」並存的儀式,Yabun Yuma坦言,其實是象徵著她對傳統思維與主流社會,加諸於原住民身上的刻板印象進行的「爆破」——獵槍除了是工具,又是原住民狩獵文化中的重要符碼,在她的手中,更是一種解放與歸零的媒介。
事實上,這項創作似乎也提問了作為「一半」泰雅族人的自己。她自述,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有身分認同的矛盾,這份困惑具體會反映在她重複出現的夢境中:一個深藍色的夜晚,一群穿梭在山林的獵狗向她撲倒,在她的身上不停地嗅,找尋她「只有一半」的靈魂。這場關於靈魂的追尋,在創作實踐中找到了出口。Yabun將「爆破」系列作品中,以射擊方式顯影繪製的花卉圖案,視為打破固有界線的象徵,同時隱喻著她對自我與文化的重構。其他作品如《枷鎖幾斤重》則是一名獵人揹著一隻山豬,對她而言,到山上亦是一種歸零。《Yabun在路上》,則是呈現三名穿著傳統服、和服與全身赤裸的泰雅女性,提問著原住民族歷經日本殖民、宗教殖民等枷鎖,如何才能回歸到真正的自己?Yabun坦言,她拿起獵槍進入山林,在部落中還是有些男性會排斥女性入山,但他先生始終給她很多的支持,而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她彷彿也是拿著獵槍來對自己進行再次校準、歸零,重新決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方式,在她的作品中,我們會時常看到「蒼蠅」的出現,在泰雅族的文化脈絡裡,蒼蠅並非是骯髒、擾人的負面形象,而是有著象徵好運與豐收的意涵。她解釋,在泰雅族的狩獵文化中,若放置陷阱後不久有蒼蠅飛來,那代表陷阱裡有抓到動物,蒼蠅是食腐的,他們來提醒獵人再不來領取獵物,牠們就會帶走。這份屬於原住民族傳統祖先留下來的智慧,將蒼蠅帶離主流社會的污衊、死亡的象徵,轉化成全然不同的面貌。
此外,她也擔憂原住民族的狩獵文化終將消失,她也透過繪畫行動「爆裂吧!夜」記錄下與部落獵人訪談的內容。畫面中的獵人頭部都被抹除,也有以爆裂方式覆蓋上顏料的作法,Yabun表示,因外界對於原住民獵人工作的污名化,導致現在的獵人對自己的身分也格外低調。而除了繪製獵人外,畫面中也會結合像是高腳椅、長梯等其他工作物件,記錄他們在獵人工作之外,也要擔任其他工作來維持生計的真實面貌,將文化與個體生存狀態的矛盾和困境深刻描繪下來。
Rngrang Hungul:以鏡頭「記錄」,尋回家族與土地的連結
Yabun Yuma與Rngrang Hungul的創作實踐,可被視為當代原住民藝術家面對文化斷裂時的兩種回應路徑。Yabun的創作是主動的、爆發性的,她透過實際的肢體行動與顏料噴濺進行文化解構與重建;Rngrang的創作則是內斂的、紀實性的,她以靜態的影像捕捉並保存文化記憶。然而,他們在主題探討與文化使命上卻有著高度的契合。
首先,兩位創作者皆挑戰了原住民族群中傳統的性別分工。Yabun以身體力行的狩獵行為進行宣示,她直接拿起獵槍,打破泰雅族中「女性不能入山」的傳統,證明個人的意志與能力可以超越性別的界線。Rngrang則以紀錄母親生命故事的方式來證明,她透過鏡頭,向大眾展示了母親Heydi在男性主導的獵人文化中,如何走出自己的路,並以一生的實踐來證明女性也可以成為一名獵人。這使他們的創作不僅僅是文化的復興,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性別角色的當代討論。
再者,他們都將原住民族的古老智慧以及文化傷痕,透過藝術實踐,轉變為可被當代社會觀看與理解的視覺文本,他們的共同形塑了一種全新的「狩獵觀」,讓狩獵不再只是對生物的殺戮,也並非單純的生存行為,而是關於文化智慧傳承、身分追尋、性別突破的當代儀式。透過他們「藝術的獵徑」,讓那些無形的文化精神得以生生不息,並讓外界重新同理原住民文化所蘊含的深刻哲理,除此之外,他們的藝術實踐也證明了原住民傳統文化不該僅是在博物館中的歷史遺產,而是可以持續在當代社會中進行對話、不斷演進的生活方式。
-
圖說:透過「藝術實踐」,共同形塑了一種全新的「狩獵觀」
-
註1:陳思宇、陳晞、朱佑霖〈2023Pulima藝術獎得主專訪:她們如何尋找原民性的新敘事認同?〉,《典藏ARTouch》,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114819.html。(瀏覽日期:2025年9月8日)
陳思宇(Sih-Yu Chen)
藝術評論人。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現任職於媒體產業。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