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藝術觀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ART TALK

「身體的古代:原舞者之後」專題
 

如果「儀式與身體」始終是討論原民劇場時,無法迴避的認識層,我們更要穿透它而看到在多重現代性、殖民經驗及國家主義不斷夾擊之下,一種「身體的古代」所具有的美學潛能。原舞者在九零年代初誕生於原民文化復振、本土主義及新自由主義匯合的社會語境,通過有志青年的集結與文化界的支持,實地進入部落採集、學習歌謠和樂舞,經過一定的再結構化之後,於舞台上搬演,時稱「文化展演」(胡台麗語),以文化身體拼回原民經受長久的殖民經驗中不斷流失的文化。
Click

酷兒.孤女.巫覡:原住民當代藝術中的「秘密」喻說  

      自1990年代以來,「原住民當代藝術」透過創作者與評論場域的推進,始以作為一種被此造認同者「復返」族群文化場域的路徑、成為了由「個體」而至「集體」世界的關係歷程。某種與其族群精神相對應的創作方法(包括媒材、技術,情感、語言…...

文|呂瑋倫
2022/05/09

歷史交疊下的儀式身體  

一場殖民的部落迫遷,裂開了與祖先的斷層;為此,拉開了一道時空的間距,這道斷層也存在於話語的邊緣。在這道鴻溝裡,祭儀現場是原住民與祖先們神聖的通道,經由儀式、樂舞。時至今日,我們對於歷史傷痛只剩下支離破碎的記憶,甚至不明究理,只是知道而已。我們很難在歷史的殘垣斷壁中尋找一絲絲戰爭經...

文|瓦旦.督喜 圖|原舞者
2021/08/11

裹山紀行

在泥椅工作室的交叉路口,迎面等著我們的是排排站的貨車們,那是我們在部落山上常用的移動工具,本身就意味著難以預測的旅程,需照看氣候的變化與流域的深淺,也意味著全身經絡將與骨骼暫時分離,換來的,是對於風的來向有著更為細緻的感受。我們比原訂時程提早兩小時出發,希望能夠搶在天色變異前抵達...

文|林怡華 圖|林怡華、原文會
2021/05/27

我們走出了洞穴 (下)

過去一年以來,我跟杜逸帆討論的,包括新聞議題的藝術性轉化、獨劇的身體觀、場域理論(field)、策展大綱的操作等,再者討論最多的,是那裏的山、那裏的人如何突破宰制的生存實踐。我們其實都是外地人,對於那裏的人文有種曖昧不明的橫膈,身入其境時,面對因山阻隔的部落,莫名地被個體的孤獨感...

文|樂諾斯 圖|山腳下雙影工作室 林政億
2021/05/10

我們走出了洞穴 (上)

歷經一年,「明日部落︰太魯閣之殤」開展了,杜逸帆長年跨足新聞攝影與劇場工作,首次投入策展計畫,他拋開紀錄性的思維,以沉浸式的影像敘事提出探問。策展團隊從山的阻隔、政治的宰制、歷史的暴力中看到部落秩序的自我調節,我們身處在這個客體環境也同時反應在我們身體秩序上,解鎖混血身分的矛盾、...

文|樂諾斯 圖|山腳下雙影工作室 林政億
2021/04/28

還在尋找回家之路的《歧路身林》

場景:新竹縣尖石鄉梅花村,過去又稱「Mekarang」,為泰雅族部落,日治時期種植櫻花,國民政府後為抹去日本殖民色彩,改稱梅花山。安靜山谷裡種植柿子與香菇等,入山林裡仍能循著重又發現、被遺忘的獵人古道。古道如指引,提示著一條另類的銜接路徑,過去總是尋訪未來的場域。

文|周伶芝
2020/12/23
  • 上一頁
  • 1
  • 2
  • 3
  • 4
  • 下一頁
第 2 頁 / 共 4 頁
瀏覽人次 2427297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