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現身說
  • 姿態到創造的行動:「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上)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姿態到創造的行動:「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上)

(2020Pulima 藝術節系列陳豪毅之策展觀察)
2020/12/23
文|許瀞月
   
「蹲站坐臥」的姿態,不只是有關獵人的養成,對於返回部落的策展人陳豪毅來說,這些都要回歸到「真正人」,以至於產生「行動」。儘管狩獵這項傳統,來自生存,但從不是濫捕獵物,而是讓生態環境維持平衡,因而可以永續。然而、回到部落,目睹一些擁有現代技術的獵人,找到一個山上制高點,站到休旅車的車頂,一看到動物,就拿著獵槍肆無忌憚的開槍掃射,讓他痛心。而許多獵人與果農也用市面通行的捕獸夾,為了確保捕獵,卻讓動物遭遇受凌遲與斷掌斷腿的痛苦。難道當代人們就可以挾著技術與資本優勢,用征服自然的自私心態走入山林,進行殘酷之獵捕?陳豪毅反問自己,如果是這樣的話,原住民青年返鄉,回到部落的『復返』(註1),意義在哪裡?未來性在哪裡?於是、他以「微觀」的角度作為方法—回到人最初的身體感,「蹲站坐臥」的姿態。
 
從「蹲站坐臥」找到身體感,部落教育、實驗課程、文史工作與工藝推廣才會是進一步的行動。思考在現代生活中的自我定位,以致於探問「真正人」意義。這也是「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展覽的發想。
策展人陳豪毅。 圖/Pulima藝術節提供
循著動物的獸徑走山
他從台北回到麻荖漏(台東成功鎮),回到外公、外婆與母親的阿美族部落,也是從小生長過的地方。對於人的「蹲站坐臥」重新認識。「我循著山豬、山羌與飛鼠等動物的獸徑走山。我對方向很熟悉,但卻迷路了。於是,就又從峭壁滑到山下,重走一次,發現原來是剛剛有個小山坡錯過,讓我走丟了。」陳豪毅細膩地形容他的經驗(註2)。循著獸徑走山時,不是在平坦的路,直立行走。感受人與動物姿態的相似與差異,體會動物的敏銳感官與習性。與其說這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心理經驗,不如說是體驗「真正人」的過程。

循著動物的獸徑走山的經驗,讓他開始重思「狩獵,不想要用獵槍。反而用改良過的捕獸夾,減少動物的痛苦。最後,是選擇只做陷阱,捕捉動物。」他說(註3)。做陷阱的捕捉,必須是先要了解動物生活習性與生存法則,然後用自然的素材,例如像是用苧麻在草叢做陷阱,掌握動物行走的獸徑。而每次入山都要先做儀式,祈求祖靈的保守,一方面是祈求平安,另方面祈求捕獲獵物。不管是做儀式的植物(苧麻、艾草)或狩獵方式,都是『與自然共生』的想法。  
竹編製而成的便當盒。 圖/取自蹲站坐臥一真正人系列 臉書
在許多原住民族的傳統中,女性負責編織,而男性則負責狩獵與編藤,於是他決定跟部落耆老學藤編與竹編。這項工藝,不僅僅是手感。做藤編之前,先學會分辨台灣山林中的不同黃藤種類。後來了解台灣出產的黃藤,比東南亞進口的黃藤更優質。接著、他到山上去採黃藤或採竹,來做背簍或竹編便當盒。但採藤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黃藤的攀緣糾葛,在採集時需耗費力氣的拉扯,而且表層的荊棘常常會刺傷手腳。為了不使天然資源枯竭,豪毅開始在麻荖漏外公留給媽媽的土地,種植黃藤、種咖啡與小米。種小米因錯過栽種時節,而無法長成。最初、他種的一百棵咖啡樹,有一半被動物吃掉,因而氣憤不已(註4)。

這次Pulima藝術節的展覽預展中,陳豪毅介紹他在這幾年回部落的日子裡,認識同為年輕世代的西魯凱族獵人好友羅安聖。羅安聖是隨著父親從北大武山深山的阿禮部落遷移到台東金峰鄉,承襲父親的技藝與狩獵,也從事工藝。同時,遷移的過程,為了保存西魯凱文化,全家人輪流搬運來北大武山的石板。西魯凱族不乏著名的獵人兼雕刻家,也是蓋石板家屋的專家,例如霧台杜巴男最引以為榮的,並不是他捕獲多少頭強壯的公山豬,因而獲頒五隻百合花的榮耀。相反的,是關於他曾在山上獵到大頭公山豬,背下山時,卻碰巧看到有獵人受傷,於是,他寧可捨棄背山豬,趕快把受傷獵人背到山下來就醫(註5)。又例如阿禮部落的杜文喜,狩獵之餘,從生活中獲取靈感,創作雕刻與複合媒材,受到肯定。2001年杜文喜受邀到伊斯坦堡國際藝術雙年展參展,並且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視覺藝術特別獎」(註6)。
從部落少年到當代藝術策展人
陳豪毅的父親是台東卑南族人,「獵祭」可說是「卑南族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註7)。所以陳豪毅少年時就曾加入卑南族傳統,每位少年到「少年會所」的訓練,後來,因家中變故而中斷。「少年會所」的訓練之後,有所謂「少年猴祭」。「猴祭」是「卑南族少年進入成年之前的陶成訓練,是卑南族男子社會化之重要機制」(註8)。「猴祭」是為成年之後「大獵祭」的預備訓練。「由於此二祭典與卑南族整個社會組織密切結合,因此,(仍)可視為卑南文化之動力與基礎。」(註9)因為按照傳統的規定,即使陳豪毅已經成年,都需再去補足「少年猴祭」當時未完成的訓練。此次Pulima藝術節的展覽預展中,一位卑南族文史工作者告訴我們關於古代「猴祭」的故事。首先是先到山上抓一隻猴子來少年會所,然後、由少年們負責餵養、觀察、照顧與訓練,等到他們與動物慢慢產生感情,卻在「猴祭」當下,要少年們一起刺死猴子。這個訓練讓少年們都痛哭不已。當初這是為了訓練少年們的心理成熟,以及面對敵人的膽識。當然,後來經過改革的儀式,都是用刺稻草來替代刺死猴子。
  • 教授使用苧麻編繩鑽木取火的部落青年阿強。 圖/Pulima藝術節提供
  • 教授使用苧麻編繩鑽木取火的部落青年阿強。 圖/Pulima藝術節提供
此外,此次Pulima藝術節的展覽預展中的「生火」,讓人體會先民生活的初始外,從動手到動腦的過程,特別重要。陳豪毅特別邀請他「少年會所」的夥伴阿強,在阿強的工寮,帶著一群人用苧麻編繩,再利用繩子纏繞與旋轉,輔助「鑽木取火」。或是其他則是「用火摺打火」等等各種生火方法。這也是紀念「少年會所」的一則夥伴關係故事。在陳豪毅十歲時參加「少年會所」訓練,母親像其他家長一樣,從平地把食物丟到大約一樓高的少年會所上面。有一次母親臨有事,不能送食物來。不是因為挨餓,而是落單,小朋友哭了。少年會所同伴阿強,就分享他的食物給陳豪毅。而這份純真友誼與「少年會所」夥伴關係,持續到現在。(註10)
註1。美國當代著名人類學家詹姆斯.克利佛所著『復返』一書,影響許多後來的年輕人。

註2。陳豪毅口述。2020.08.01。許瀞月紀錄。

註3。同上註。

註4。陳豪毅口述。2020.09.20。許瀞月紀錄。

註5。杜勇男口述(於霧台)。2014。許瀞月紀錄。

註6。『深刻魯凱—博物館在我家』展覽介紹。2020.08.21-10.20. 屏東原住民文化會館。

註7。孫大川。『卑南巡禮特刊:由獵祭出發』。(臺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4頁。

註8。 同上,8頁。

註9。同上,7頁。

註10。陳豪毅口述。2020.04.26。許瀞月紀錄。
許瀞月
現任教於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教授。
「原文出自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認證》94期,頁32,2020年10月」。
姿態到創造的行動:「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下) 回列表 以舞、以影、以繪,面對不夠:古羅文君的《歧路身林》
瀏覽人次 2429685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