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10年前開始,屏東縣內的八個原鄉部落逐漸發展出一種著重於部落在地藝文產業、部落生活型態,以部落為策展空間的社區型藝文活動,賦予「藝術季」、「生活節」、「生活藝術季」之類的藝文活動名稱。社區節慶(community festival)是具有共同主題,並在一定的時間內策畫一系列的...
「開始學習賽夏語後,我才發現原來在描述一個平凡無奇的事物時,從耆老們的視角看,是多麼的美麗。」每一次與豆宜臻聊到這次獲得Pulima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的作品時,她總是會先從族語講起。
提問:吳思鋒、周伶芝。講者:巴魯.瑪迪霖、瓦旦.督喜、潘巴奈、以新.索依勇(按發言序)。
ibu提及的「做」部落,是極富動態的現在進行式,它可能同時含括「在部落做事、在部落學習、在部落生活」等三層含意。且相互攪和成一鍋布農小米粥。她說在部落,「你越想快點取得,你會沒有辦法待很久,回到部落根本學不完,而且你根本沒有時間……」
十年之間,從部落格、Medium、探路客到臉書,直至《我長在打開的樹洞》,Apyang在各種空間中細細描述「把自己種回來」的經驗,其中也包含他從2015年離開生活了十年的台北之後,回到花蓮短暫擔任研究助理工作,至2017年決定以務農為全職的生涯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