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太巴塱部落,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Talo’an no Faloco’心的工寮創辦人。目前執行中的行為藝術計畫「每個月20號行為習作練習」透過身體、智慧:汲取知識之旅會經歷思維想法打碎、解構、再重構的「循環歷程」,想把握反思反身機會—將行為創作試/視為一...
屏東縣來義鄉排灣族人。大學就讀於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現任職於TAI身體劇場,擔任排練助理一職,並從事表演、編創、教學等工作。
畢業於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從小熱愛跳舞,因為參與原舞者製作,開始了原住民劇場表演之路。在五年舞團田調經驗,看見了台灣不同民族文化之美,也開始了對自我族群文化的探索。離開畢業後待的花蓮,回到自己的家鄉開始學習賽夏族語與文化。兩年的瀕危語言師徒制,完全沈浸在族語環境裡學習,現階段持續在賽夏族...
目前就讀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擅長使用身體作為創作媒介,熱愛表演,有十年的變裝表演經驗。在就讀研究所後,開始從舞蹈轉向、結合行為表演的實驗性創作,題材核心為族群與(跨)性別雙認同交織的生命經驗。
1993出生於苗栗,賽夏族,來自南庄kaehkaeh’oe’an(八卦力部落),北藝大藝術跨域研究所碩士,目前工作旅居於台北。2015年返鄉自我田調追尋家族史,找路、找名字、找自己,直到2020年才完整了hewen a ta:in tawtawazay這個名字;近年入山尋找祖...
TAI身體劇場
TAI身體劇場2012年由太魯閣族原住民藝術家瓦旦‧督喜創立,成員多來自台灣各族群青年,在花蓮搭設的鐵皮屋作為「工寮」排練場,實驗探索原住民新的身體語彙。 TAI,源於太魯閣族語,意思是「看」、「瞧」,是藝術總監瓦旦對原住民傳統文化的凝望與反思:「除了傳統祭儀或觀光化表演,原住民樂...
Elug是太魯閣語「路」的意思,用「兒路」這個詞彙翻成中文,「希望像兒童一樣,以很無畏、乾淨的心靈,去走祖先的道路」。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以下簡稱「兒路」),創立於2015年,花蓮縣秀林鄉銅門部落。創辦人東冬·侯溫以自身童年無畏無懼,哪裡都敢去又什麼都敢做的記憶,...
蒂摩爾古薪舞集
蒂摩爾古薪舞集(Tjimur Dance Theatre)為臺灣⾸⽀以排灣族當代為主體性的全職舞團。2006 年由團長暨藝術總監路之.瑪迪霖(Ljuzem Madiljin)創⽴,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擔任舞蹈總監暨編舞家。以排灣族地磨兒部落為根據地,嘗試從排灣族傳統樂舞的學習過...
【撰文/嚴瀟瀟】 在1994年正式開始投身藝術創作之前,台東出生的阿美族藝術家魯碧·司瓦那曾在台北打拼十二年,百貨業櫥窗設計的工作經驗讓她在思維方式、身體感等各方面累積了創作基礎,更容她深刻體認到自己與自然素材在審美與精神上的親近。1995年,魯碧擔綱花蓮「山海觀阿美木雕藝術祭」...
伊祐‧噶照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阿美族人,對他而言,創作是精神延續與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其形式風格擅長以碎形或切剖的木條,重複連接和堆疊的線性語彙來形塑造型,不斷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作品詮釋一種現實存在狀態。
生活於台北的阿美族人。Posak是名字,Jodian是父親之名。Posak有著民族語言學與傳播學背景,並主要以影像作為方法,及自身的族群身份為起點,透過長期的田野研究關注部落的傳統領域形塑,以及離鄉原住民的都市生活;亦同時參與於各群眾運動的場景中,以及青年在城市縫隙間的各種行動可能。試著透過族群與文...
布拉瑞揚舞團由台灣原住民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 2015年在台東成立。舞團的創作與團員的訓練是走進山裡勞動,臨岸吟唱,一趟趟的田野踏查,不斷挖掘自身蘊含的傳統與文化,從這再出發,發展獨具的身體動作與語彙。作品除受邀於各地演出,也巡演至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北京,香港等。 ▶粉絲專頁(FB)
林介文
2008年於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浮游空間設計系取得碩士學位。擅以編織結合金工技法進行複合媒材創作的林介文,作品關注族群遷徙、女性議題、自我認同等面向,並以此探討時空變異中傳統文化與現代都會生活交互影響下之意義消長與反思。2011年更與大學摯友陳若軒共同出版《嫁妝》攝影文集。書中從翻起滿佈塵埃的衣...
台灣泰雅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稻草人現代舞團團長暨製作人、泰雅風情舞蹈團藝術總監,跨領域當代藝術家暨獨立策展人。2009 年起《足 in─特定場域舞蹈創作系列展演》於古蹟、畫廊、咖啡館、廢墟、樹屋、台北當代藝術館發表之演出製作人。2014年蕭壠國際藝術村跨領域藝術類駐村藝術家。2...
齊丹‧亞勒茲
阿美族的齊丹•亞勒茲,深受太太家族的泰雅文化影響,以觀察者的角度將泰雅族在現代社會遭遇的問題,利用裝置、油畫,及多媒體等創作手法呈現出來。
伊誕‧巴瓦瓦隆
生於三地門鄉達瓦蘭部落的排灣族,1980年代正值青年的伊誕,曾參與野百合運動,當時他應用百合花圖紋呈現不同語彙,影響往後的創作風格。作品常見百合搖曳的樣貌、失根的姿態,是讚頌傳統文化的美好亦是隱喻排灣族文化日漸消逝。來自Pulima家族的創作者,不只使用傳統媒材,更有創新的思維及呈現。近年伊誕發展獨...
母親為臺東大武的排灣族,父親則是外省人,原漢混血的巴豪嵐吉嵐,就如同他的血統,在創作的思考裡也不斷的透過跨越來探求自我。自小不斷的四處遷徙,接觸各種族群讓巴豪嵐.吉嵐看待事物的角度與一般原住民藝術家不同,在一段旅程遇到一群阿美族祭師之後,他開始了一場自我與神靈間對話的藝術創作;對於自我、傳統、神靈的...
2019 Pulima表演新藝站巡演創作者。現為幽法電子樂團主唱,從原舞者開始,直到回台東真柄部落學習祭典領歌者的過程,最後在幽法啟動了音樂創作之路。 2013年幽法的專輯《純粹的融合病歷》曾入圍2014第四屆金音獎最佳電音專輯獎,本次作品《aynuko》在入選2018 Pulima 藝術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