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與耆老錯身的路徑- 提經打緯間穿梭的當代織者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與耆老錯身的路徑-
提經打緯間穿梭的當代織者

2019/12/20
文.圖|楊雅苓

傳統的原住民生活型態與大自然相連結,多以狩獵、捕魚、採集、山田燒墾作為獲取生活資源的方法,台灣自然生態的多樣化提供豐富纖維植物如苧麻、香蕉、黃藤、葛藤、藺草、崙山草、竹、月桃等,原民日常生活因而發展出眾多工藝種類如結繩、木雕、製陶、鞣皮、染織等。例如阿美族男性擅長的魚簍、魚筌、米篩、藤帽、背簍等,多採集黃藤製作,又如布農族女性耕種苧麻採集纖維織布。無論父系或母系社會的差異,多數原住民族仍由女性織布、男性結繩,推測其材料採集的困難度差異所致,如木材、黃藤、竹子相較於苧麻纖維或香蕉絲採集,更加困難與消耗體力。
代代相傳的織布工藝
織品製作在台灣原住民社會結構中仍是以家族女性為主要的傳承脈絡,透過不同技法的運用、織紋結構的差異、圖紋色彩的喜好,以此建構出各族群乃至各家族服飾特徵,傳統中,織品的製作不但形塑出一個婦女的德行,也建構出評價婦女的社會規範。
 
台灣原住民族多使用水平式背帶機,又稱為地織機。地織機是織布機與身體的結合,織者需要用腳、腰、臀的力量掌控經線的張力,同時要用雙手提綜、投梭及打緯,在身體隨著打緯棒的震動過程中,讓織布產生鬆緊疏密的差異與幅寬的變化,如此顯現地織機織品的生命力,是身體勞動與精神意志交互作用下的產物。
 
早期原民織布技藝只在家族婦女之間流傳,布農族的邱夢馨Ibu Lavalian是少數仍可向家族耆老請益的年輕織者,3年多前興起學習織布的念頭時,礙於路途遙遠又欠缺學習經費,遂尋訪家族長輩後才知道家族傳統服飾多由外婆製作。但是外婆已屆87歲的高齡,夢馨向外婆手把手的學習僅集中在剛開始的一、兩個月,後來外婆只能以口頭說明的方式教授織布,告知夢馨織布的傳承不只是技藝,肩上也背負著家族名。
年輕的邱夢馨Ibu Lavalian述說學習織布的過程,如何繼承外婆的衣缽。
歷史中消失的片段
此為邱夢馨Ibu Lavalian的外婆所製,粉色繡線是布匹拼接的傳統技巧。
回溯日治時期因皇民化政策推動,鼓勵穿著和服,禁止女性使用地織機技術,也認為地織機沒有效率而引進高織機來台(註1)。此時傳統原住民服飾消失,婦女所製的織品也從自用成為商品。1945年代國民政府來台之後,以現代化政策訴求,嚴禁傳統服飾在公開場合穿著,讓多數的原住民族人不得不接受漢式服裝,以及教會所發放的西服。1953年政府實施「改善山胞經濟生活」相關政策,原住民工藝才以「文化象徵」的面貌返回。1990年代原住民的正名運動陸續帶動各項文化復振的計畫,例如噶瑪蘭族以香蕉絲織布工藝作為族群文化代表,證明噶瑪蘭族存在的事實。台灣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可追溯至1991至1993年間,台灣省原住民行政局推動「山胞(註2)家政推廣教育計劃」,透過各縣市政府的協助推行皮雕、服飾、編織等工藝傳承及製作。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01年開始推動各類特色產業補助,至今辦理多場傳統技藝研習與工作坊等,其中不乏傳統染織製作人才的培育。
文物重製的追尋
海端鄉公所「『農男的百寶袋kuling』文物重製技藝研習成果展」中,學員所重製的布農族男性煙袋作品。
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於2019年11月16日策劃了「『農男的百寶袋kuling』文物重製技藝研習成果展」,其展示品除了該館展出「布農族胸兜夾織文物重製課程」中學員重製的作品之外,也借展六件來自國立博物館館藏的胸兜重製品,以重製老件的方式作為學習的路徑,以此介紹布農族織品的內涵與織作技法,例如「斜紋織」、「夾織」與「綴織」。博物館的物件脫離了原本的文化脈絡,卻又保存著一個族群的生活樣態,除了蒐藏保存與展示教育之外,物件與原屬族群的連結透過「文物重製」也成為找尋文化脈絡的方法之一,試圖讓後代的重製者重新回到原作者的情境中,理解與想像當年創作者所掌握的技巧、材料的運用、遭遇困難時所應對的方法,體會織作過程中的感性思維與技藝掌握,進而推敲所屬的時代背景與文化脈絡。
 
工藝技巧之外的造型與美學上的表現,涉及織者所處的文化脈絡與個人情感,例如材料取得與否,以及如何替換因應缺失的材料,這些因素都形塑著當代織品工藝的面貌。時至今日,織品研習及工作坊在台灣各大博物館、鄉公所開立,許多私人組織也開辦各種相關課程。為了教授給更多人織布的技法,傳統技法不斷被檢視更新,如今大部分婦女的織布學習已經不再傳承自家族耆老,而是習自這些公辦或私辦的研習課程,甚至許多織品技藝分析的參考書籍。
返回當代生活的文化復振
織布技藝從日常生活進入博物館展示,再從博物館返回到日常生活,其過程已經跳脫我們對於傳承是線性由耆老傳遞給晚輩的思考,其傳承的意義也從物件製作的學習轉化成對生命、生活的理解。新一代的織者在文物的重製學習中發展出新的技法,在保有母體文化內涵之下做出新的詮釋。我們無法回到歷史中的某個場域宣稱「傳統」的起始,今日的創造也將成為未來的傳統,傳承與創造是一種互為主體相互流動的對應關係,期間學習技藝過程中的自由創作,即是連結傳承與創造兩者之間的動態發展,而非絕對時間與空間的定義。
學員所重製的布農族男性煙袋作品。
註1:大約明治31年(1898)開始推動原住民手工業的傳習,於臺東、宜蘭、屏東、桃園、台中等區域設傳習所或教育所,從日本聘僱婦女教師教授原住民婦女使用高織機。

註2:1994年正名為原住民。

參考書目
李莎莉(2014)。〈試論當代台灣原住民工藝創意產業之發展〉 。台灣博物館季刊 33卷,第4期。 
葉秀燕,吳孟蓉(2014)。〈群技藝與文化創意產業:以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女性工藝編織者為例〉 。台灣原民族研究季刊第7卷第3期2014。
彭舒榆,2008《當代台灣原住民織布工藝的多元傳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頁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楊雅苓
台灣當代藝術研究與評論者。相信藝術伏流在各個角落,是隱藏在生活裡的沈潛力量,來自生命的底蘊。
不要在意你是幾分之幾,因為你的生命就是一* 回列表 這座島,因為她們的聲音而完整
瀏覽人次 2435902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