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這座島,因為她們的聲音而完整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這座島,因為她們的聲音而完整

專訪《汝歌》三大國寶級天后
Moagaii柯梅英  Senayan賴秀珍  Ivi卓秋琴
2019/09/25
文|胡邦妮  圖|Senayan、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在讀這篇文章前……
來自不同原住民族、不同部落,這三個女人帶著各自的故事走進了「原舞者」,從此成為彼此生命中的旋律。相識將近三十載的他們,將再次攜手踏上舞台,唱出屬於他們,也屬於你我的歌。
從字形來看「三女」組成了「汝」字,《汝歌》,不正是三個原住民女子帶來的古謠精選嗎?但再深究他們三人的故事,就能發現,他們的故事也許也曾發生在你我的生命之中,就如同「汝」帶有「你」的涵意,《汝歌》,唱的正是你我的歌
——
一切的開端,來自「原舞者」
緣份,這個東方民族特有的詞彙,用來形容這三個女人的相遇最適合不過了。三十年前,來自魯凱族的Moagaii(柯梅英)、卑南族的Senayan(賴秀珍)、排灣族的Ivi(卓秋琴),因著不同的理由加入了「原舞者」,這三個女子,在「原舞者」相識、相知、相惜,即使最後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但就像祖靈的託負一般,他們與生俱來的動人嗓音,牽引者三人逐步走上原住民族古謠及文化的保存及推廣之路。
 
與布拉瑞揚的緣份,也能追溯到26年前。1993年,編舞家布拉瑞揚在雲門舞作《九歌》裡聽見Senayan、Muagai、Ivi演唱卑南族南王部落婦女吟唱,他形容那時的心境,「當時聽到他們的歌聲,就被震憾住了,」也埋下了多年後合作的種子;2017年,布拉瑞揚以舞作《無,或就以沉醉為名》一償宿願,邀請三位古謠天后,加入這個以編舞為主軸的創作,歌與舞的交織,帶來無數感動;2019年,三個女子再次相聚,除卻舞蹈,成了舞台上的主角,她們以《汝歌》吟唱亙古的聲響,原住民的音樂並不只屬於原住民,而是每一位臺灣人民的共生記憶。
「我們要唱我們自己的歌,跳我們自己的舞」── Moagaii
Moagaii,柯梅英。屏東縣霧台鄉神山部落魯凱族,現居瑪家鄉崑山部落。離開原舞者之後,不忘自己初衷的使命,除了繼續學習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傳統歌舞,也持續進入學校做傳承的文化工作,同時也在屏東縣監獄看守所及YMCA做志工。
 
當年在「原舞者」的日子並不輕鬆,團員們大多有經濟上的問題,Moagaii那時隻身帶著女兒,讓她在表演之外,還得再外出兼差工作,生活才得以支應;當時「原舞者」歷經團員來來去去,還得北上找朋友支援才能順利演出,「我還每天煮飯給他們吃耶,為了要邀他們來練舞啊!哈哈哈哈哈!」後來「原舞者」在幾個人的堅持下,成功打出名號,從臺灣巡演到海外演出,原民文化的歌舞展現,因為他們的出現,不再流於娛樂性質的演出,而是做到真正的文化傳承與推廣。

「原住民感情太豐富了,每次跳完大家就掉著眼淚說好感動喔!」每演出一次,就能讓更多人看見臺灣原住民樂舞的真實樣貌,感受原住民藝術與土地的深刻連結,這份感動與使命感,成為Moagaii多年來持續傳承原民文化的重要動力,而「原舞者」的成功,也振奮了原住民青年的心,開始走出來為文化保存盡一份心力,「很辛苦,但也很快樂」她說道。
爾後離開原舞者,她回到家鄉繼續進行古謠推廣,去了大專院校教習傳統歌謠,並把當時在原舞者學到的田野調查方法,帶給自己的學生們。「其實我在帶的時候,是要讓孩子們認同自己的文化」,古謠的教授不止是教唱,而是將族語、文化、音樂、舞蹈都容納進去,可說是最容易讓孩子們全方面親近原民文化的方式。
 
她利用寒暑假帶著學生,走進各地部落,探訪原住民的傳統文化,晚間的部落沒有休閒娛樂,他們便請耆老教導古謠,這些幾乎失傳的古謠,經過紀錄、整理,再次傳唱。如今傳唱的魯凱古謠,有一大部份是當初Moagaii與學生們田野調查的成果,也曾有部落的老人家聽他們唱完古謠後深受感動,掉著眼淚說:「好久沒聽到這首歌了!」
 
前陣子和Ivi受邀去日本演出的她,《汝歌》是Moagaii近期在台灣最大型的演出作品,帶著與Senayan、Ivi近三十年的好感情,三人將再度在舞台上相聚,唱著曾經孕育自己生命的歌曲。「像是又一次被呼喚的感覺」,Moagaii這樣形容準備這次演出的心境,而問到最想要三人合唱的哪首歌曲,她可愛又感性地笑道,「每一首歌都想跟他們一起唱」,若要說什麼是歷久彌新,這三個女子的友情,絕對能算上一筆。
「我天生就是唱歌的(但是我不會跳舞)。」──Ivi
Ivi,卓秋琴。屏東縣牡丹鄉排灣族。現在的她,在屏東各地的國小擔任藝文老師,指導學生傳唱原住民傳統歌謠,並持續從事演唱工作,在各大大小小的演出場合都能看見他的身影。
 
Ivi高中時就以歌唱表演為業,但當時唱的都是流行歌,古謠對於年輕的她,仍然有點距離,由於生長的部落漢化程度較深,原住民文化對她而言非常遙遠,加入「原舞者」後,帶給她最大的影響,就是讓她有機會專心、認真地學習原住民的歌曲;「學習古謠可不像唱流行歌曲這麼容易,得走進部落做田野調查,跟耆者學習發音跟曲調,也要預先瞭解歌詞的含意,才能正確演繹出古謠的真正精神。」Ivi總是笑笑的,但說到古謠卻露出極度認真的神情。
 
因為現實的考量,家人不願她再當個「北漂族」,Ivi離開了待了五年的「原舞者」,重返故鄉屏東。熱愛歌唱事業的她,回到故鄉仍然要繼續唱,她與氣味相投的友人成立了「瑪莎露樂團」,從部落的大小聚會、墾丁飯店甚者鐵花村都可以聽見她的歌聲,是興趣也是事業,她的好聲音唱響了南台灣,紅到東台灣,很多人聽到Ivi的名字都露出「偶像」的神情。
 
在Ivi的部落,年輕一代已經不大會吟唱古謠,許多聚會或祭典時的歌曲,隨著耆老們的離世逐漸流失,擔憂著歌曲與文化最終會完全被遺忘,包括Ivi在內的部落青年,開始請老人家教唱古謠,他們將古謠整理起來,並教唱給下一代,部落古謠的傳承,有了開始,也有了延續。Ivi笑著說自己雖然出身「原舞者」,但其實不會跳舞,所以只能教唱歌,在國小擔任藝文教師的她,透過教唱古謠童謠,讓原住民的孩子在學齡階段就能學習母語、瞭解自身文化。
談回與編舞家布拉瑞揚2017年在《無,或就以沉醉為名》的合作,Ivi笑著說:「一開始以為自己可以穿得美美地在舞台上唱歌,沒想到自己一把年紀了,還要被舞者們推來推去,但很好玩!」完全不同於過去在「原舞者」表演的形式,讓她在舞台上有了全新的體驗。
 
提起在部落演出跟在表演廳演出有什麼不同,Ivi的回答出手意料:「在部落唱歌比較緊張耶!」因為長輩們都在現場,發音咬字不正確,馬上就會被發現,就曾有長輩在演出當下糾正Ivi唱法,偏偏各部落之間的咬字跟古謠的唱法又有些許不同,讓她在演唱前都會先說明這次要唱的是哪個部落的版本,「所以我唱歌前都要先說這是哪個部落的版本!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她開朗直率的個性,在聊天的過程中,表露無遺。
「我沒有給自己的心任何設限。」──Senayan
Senayan,賴秀珍。臺東縣卑南鄉利嘉部落卑南族。Senayan是南王部落耆老給的名字,也是她族群認同與追尋的開始。經歷了自我探索與認同的過程,現在的她回到部落種小米、協助部落與社區事務,並透過參與學習,繼續尋找自己。
 
加入「原舞者」前,Senayan完全是表演領域的門外漢,也對唱歌跳舞沒有興趣,但對她來說,這一切就像是上天安排好的一樣,安排她從臺北回到臺東,也安排她加入「原舞者」,透過這種方式讓她去認識自己的文化,而這一安排,Senayan就在「原舞者」待了十多年,她也是三個女人中,在原舞者待最久、也是唯一當過團長的人,聊起當初為何會擔任團長,「被推上去的啦!」Senayan這麼說道。
 
 
在「原舞者」期間,她總是有點傻傻的、不去預設想法的去做任何事,「我沒有給自己的心任何設限。」看似嚴謹的她,卻有顆開放的心,從不預期會得到什麼,也因此從不覺得失去了什麼,反而有了滿滿的獲得,雖然那時只是在一旁靜靜聽著前輩們的教導,但這些過程,成為深埋在內心的基礎,無論是對自己的文化或是工作的訓練都是。後來到東華大學念書,則讓她對原住民文化有了更精準及系統性的認識,大學畢業後的Senayan再次抱著不預設的心情考了臺東大學的南島研究所,雖然沒有畢業,但在外地繞了一圈的她,終於要回到故鄉,直面自己的部落與文化傳承,「這一切真的都是祖靈安排好的。」Senayan說道。
Senayan所屬的利嘉部落,是漢化較深的區域,長輩們大多接受日本教育,部落中原有的文化也早已被遺忘,部落的狀態影響了Senayan成長過程中對自己原住民身份的認同,研究所畢業後開始接觸部落傳統文化的推廣,做過50期的社區報,也當過社區理事長,現在回想起來,這一連串的過程,似乎也是祖靈交付給Senayan的任務,從認識、探索自己的族群文化到自我認同,最後用自身的力量去復興及推廣部落傳統文化。「我其實沒有什麼大的原住民的概念,因為那是別人建構出來的東西,我比較是部落的概念,」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個性與獨有的習俗及文化,Senayan說她在外面一定說自己是利嘉部落的人。
 
最後聊起利嘉部落的傳統文化復興,真正開始找回部落丟失的文化,其實是近幾年的事,趁著耆老還記得的時候,請他們教唱古謠給年輕人,於是現在的祭典現場,不再需要放送卡拉帶,而是部落青年現場吟唱,但要達到歌與舞的結合,Senayan認為還需要時間,至於目前部落年輕人開始有意識的傳承文化,她相信年輕一代在觀看與接觸的過程中,也會慢慢地累積及思考,並從中獲得新的能量。
距離第一次一同登台演出,也已經快過三十年了,其間三人都有過不同的經歷與成長,找到不同的方向與使命,然而同樣的是一直走在古謠與傳統文化推廣的路上。「怎麼用自己的生命去影響別人的生命?」是Moagaii不斷推廣、傳承原民文化的精神所在,而這次的演出不止是呼喚這三個女人的再聚首,她們帶來的歌,也是相當珍貴、多年未傳唱的古謠,無論是否為原住民,都能在她們的歌聲中,聽見那些悠遠的故事與溫熱眼眶的撼動感!
《汝歌》Cantando Trio 更多訊息
與耆老錯身的路徑- 提經打緯間穿梭的當代織者 回列表 為什麼我們部落的傳統文化外人不能隨便用?
瀏覽人次 2435726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