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壽豐兒少美感生活創作營-上】採集即是創作的開始
2024/09/20
文|歐陽夢芝
攝影|東room藝術工作室謝易陞
花蓮縣壽豐鄉溪口部落,一處苧麻田間的達魯岸(taluan)註1下,一群青春期的孩子,從採集苧麻開始,到撥麻、刮麻,然後將粗糙的麻繩放在大腿上,用沁著汗的手掌來回搓捻著。小暑剛過,烈日炎炎,時間宛若遠山熟睡的雲,不動了,只有孩子埋頭摩擦的手未歇。在數不清幾次之後,原本雜亂的繩,漸漸被收束為整齊的線⋯⋯一個孩子鬆了口氣,放下手邊的線,抬頭望向中央山脈,拍下照片。「這是一個山🏔️。他累了。噓~~山睡著了💤」,他寫道。
「第二屆兒少美感生活創作營」的第一梯次,於2024年7/17~7/21在花蓮縣壽豐鄉舉行。第一天上午,14位10-15歲不等的學員們,在溪口部落青年Takiyo的導覽下走讀部落,接著在「女仕女事」工坊的帶領下,將採集到的苧麻經過重重手續,最終順揉成絲,再和摘來的花草一同化為手抄紙的素材⋯⋯於是這張紙便成為孩子未來五天,視覺日記的封面和封底。
連續五日的太平洋高壓沒有一刻鬆懈,「哇!超級熱!哪裡有陰影?這裡有風耶!」孩子的手一直搧風,頭頂的帽簷抵擋不了無情的烈陽,才知一切的安排,都呼應了帽子上的五個Icon:眼、耳、鼻、舌、手,象徵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帽子背面印著「採集即是創作的開始」,意味著這五天學員們要用上他們的五感,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品嚐,雜陳的五味全是採集,吞嚥咀嚼後,才是創作的開始。
「美感的產生不是丟給他們一張苧麻照片、看影片學刮麻就行了,是要實際走進部落、進到苧麻田體驗,才知道原來這麼熱、這麼累,還會被蚊子叮!這些不舒服,都是體感經驗的創造,也是美感生活的一環。」本身從事藝術創作,在烏來德拉楠民族實驗小學任教的Yukan Yulaw說,他也是這次營隊的主帶老師。
採集即是創作的開始——這是從2023年,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簡稱原文會)進駐花蓮文創園區後辦理營隊註2的核心精神,今年也將延續此概念。七月第一梯的兒少美感生活創作營,辦在壽豐鄉豐田三村,以在地多元的族群背景、文化脈絡,及歷史空間為核心,進行以視覺創作為主軸的美感教育課程,並在五天中,完成一本屬於自己的視覺日記。
「花蓮有很多不同的美是長在地方的,它源於生活與歷史。從這之中提煉出花蓮的美感,一直是我們的信念。」原文會文化行銷部副理曾瓊慧說。從去年辦完阿美陶兒童美感營隊後,更堅定下一屆也要依此脈絡進行。而選擇豐田,是因為這裡有客家人、閩南人及原住民,文化揉雜性高,認識不同的族群文化,也是採集。
在如此豐富的文化中挖掘美,關鍵在於是否能夠深入在地田調。為此,原文會文化藝術組、負責營隊的承辦人路易坦誠,決定地點和合作對象,是一個燒腦的過程。「因為我們沒有資源蹲點做長期在地開發,所以很仰賴合作的社區組織,他們就像是搭橋的引路人。」壽豐場,原文會找了推廣阿美族女性日常技能的「女仕女事」、和深耕豐田的「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合作,由他們提供地方文史素材與自然場域,然後Yukan老師在其中找尋吉光片羽,為課程設計增添創意。
「先倒玉米粉,再來糯米粉,然後艾草汁倒下去,像洗衣服一樣搓揉就對啦!」沒手洗過衣服的孩子們,安靜圍繞在客家阿嬤許伍妹的身旁,看她製作艾草粿的麵團。只見阿嬤將鋼盆裡堆得像山一樣高的白粉山頭,鑿出一個凹洞,再淋上艾草汁;墨綠色的汁液沿稜線四處流竄,像是皚皚雪山竟然火山爆發,留下的卻是青油油的岩漿。一位學員拍下這視覺感強烈的一幕,打開Padlet上傳,標題是:「不像艾草粿原料的艾草粿原料」,然後畫在自己的視覺日記上。
「不像艾草粿原料的艾草粿原料」學員陳恩宇拍攝
這天,大夥兒來到壽豐數位機會中心,和客家阿嬤們學習客家美食文化,製作艾草粿和牛汶水。手作到一個段落,有的人拿起筆記本記錄,有人拿起手機拍照,再上傳到小組的Padlet中。Padlet是這次壽豐營隊所使用的app,孩子用手機拍下有感覺的畫面,加上文字上傳上去,以此作為紀錄。
相較於去年的營隊,將手機集中管理到晚上九點,壽豐營隊對手機的黏著度相對高。對此,曾瓊慧欣然以對,畢竟3C進入教育已是目前的常態。「現在孩子其實不缺表達形式,管道很多,用手機紀錄是幫助他們邏輯性表達內在的一種方法。『正確表達』也是創造的一部分。」她說。
於是,採集的意義不再侷限,不只用手摘採作物,連同手機拍的畫面、錄下的影音,和人的互動,都是採集。「3C只是媒介,談美感之餘,希望不脫離生活的樣貌。現在的孩子話少,那我們就用一個工具來幫忙吧,透過它讓大家多表達一些。」Yukan說。
準備吃掉牛汶水!牛汶水:「救命啊~」,我:「感覺好好吃!」牛汶水:「救命啊~救命啊~救oof」我:「真是好吃!」
草仔粿蒜+醬油+滷汁+蘿蔔絲+絞肉+鹽+味素+蝦仁+玉米粉+艾草+紅蔥頭=ඞ
在Padlet上傳的諸多圖文,果然展現這年紀才有的幽默感。不僅如此,幽默的創造力還出現在蒸籠上。打開蒸籠,除了傳統球形的艾草粿之外,竟然有方形、星形、環形、御飯糰形、甚至有貓頭形!蒸籠一隅,還躺著一個ඞ造型的草仔粿,只見兩位男孩相視而笑,原來他們都是「太空狼人殺」註3的同好中人,一人捏出角色造型,另一人指認出來,眼神對到時,頗有英雄惜英雄之意。
營隊才剛開始,眼前14位混齡的孩子們,正值轉大人的尷尬期,這樣的年紀,大笑時還會不好意思地摀住嘴巴;他們骨子裡雖還留有孩童般放肆的靈魂,但已無法像兒時那樣奔放了。營隊初期,因彼此還不相熟、年齡有差距而顯得異常安靜。但安靜,不代表他們沒有觀察、沒有感受。
在第一天的故事餐桌,Ahi Komod說起她創立「女仕女事」的緣起。她在35歲時從臺北返回溪口部落,發現家鄉的產業發展薄弱,農地因人口老化處於休耕狀態,於是她想以自身阿美族文化做為底蘊,將苧麻種回來,重現早期部落女性的日常社會事務。「你們剛剛都有體驗過了嘛!種苧麻不困難,只是辛苦而已。大熱天曬太陽、流汗勞動⋯⋯這些不困難,只是辛苦而已。」
「只是辛苦而已」,道盡了長大成人後,再苦也點到即止的成熟。達魯岸下這群安靜撚線的孩子們,除了好熱好累之外,能吸收和體會多少?
在Padlet上,一個孩子將雜亂如散髮的苧麻,和經過長時間搓揉捻製、收束成乖順的線,並陳拍照,並在旁邊寫下:剛出生的苧麻,和出社會的苧麻。如此細膩的感受與觀察,經過轉化後再精準陳述,正是此次營隊的最大盼望。
課程的第一天製作了封面和封底,期待壽豐營隊若是一本書,那麼這本書以採集揭開扉頁,以創作力裝幀,再以豐饒的文化收尾,書背寫著「美感生活創作」。美感藏於文化和生活之間,放慢腳步進入,才有餘裕感受在地的美。
「剛出生的苧麻和出社會的苧麻」學員蔣采縈拍攝
1.阿美族語「達魯岸」有工寮或集會所之意,農忙時休憩的地方。
2.2023年辦理「Misalama Kita!淘氣們!一起來陶器吧!」阿美陶美感教育夏令營。
3.兒童票選最受歡迎的社交推理手遊。
非土生土長的花蓮人,喜歡大山大海、樹木鯨豚而移居的自由工作者。若能在性別、年歲、文化及環境的荊棘路上以文字播種,從此應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