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往:舞、巫同源。在群體之中,巫負責溝通天地人神,為部族生存所必須解決的種種困難而殷誠禱求。禱求的行為過程即是儀式,吟誦、歌唱、舞蹈等形式一應具全。其術既精,遂為藝。「藝術」一開始,即是為了直面命運而生,需求十分實際,而且是社會行為,跟群體、人人都有關。
回溯早期留下的漢文書寫,巫的舞蹈可見於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篇:「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璙鏘鳴兮琳琅。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良辰吉日正適宜與上天溝通,主祭的巫者恭敬地為東皇太一獻上娛樂,祭儀現場奏音樂,起歌唱,供香花,有芳草蒸的祭肉,也有加了迷幻材料的酒漿。在雜沓豐妍的色彩與氣味之中,巫者穿著豔色服裝,先撫劍示敬,接著起乩顫抖,起舞癲狂,令周身玉飾相互碰撞出聲。雖然屈原沒寫在場的人怎麼了,大概也不會沒事束手在旁,很可能整體跟著巫舞的頻率震動,一齊進入了迷魅、崇敬而心神互通嚮往的向度。
隨著人類社會行為發展,儀式逐漸形式化,成為儀式表演,再脫化為表演,為藝術而藝術。後來的表演藝術,借作家阿城的話講,那是巫的「再異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