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西林兒少美感生活創作營-中】風火篇:西林部落的風與火之歌
2024/11/12
文|歐陽夢芝
攝影|東room藝術工作室謝易陞
孩子們收斂起嬉鬧神情,因為「阿改玩生活」團隊接下來希望他們做的,一向是「大人」才能做的事。生火烤肉,準備午餐——這項既新鮮又帶有挑戰的任務,許多孩子躍躍欲試,眼睛有光。
負責「第二屆兒少美感生活創作營」的阿改團隊窗口Yawas Teylung說:「我們每天上午帶營隊的體驗行程,核心精神是展現太魯閣族如何生活。主辦單位原文會也提醒,盡可能地交給孩子自己動手做。」所以一切日常的勞動,都交給這次美感營隊的16個孩子囉!
今天的「生火餐桌」興許是多數孩子第一次生火。他們在三石灶中笨拙地堆疊木柴,撕下紙箱一角來點火,但結果不如預期⋯⋯風是火的引子,有人開始努力搧風,有人調整木柴位置,終於一縷星火竄了出來!眼見火漸漸穩住,孩子興奮地將帶皮五花肉放上烤肉架,滋滋油花卻讓火焰冒煙起舞,風更把尖銳的煙送往四周,甚至鑽向他們的眼,只見孩子們頻頻皺眉,以圍裙掩面。
主帶老師郭秋妙在旁邊見證這一切,於是風,成了下午的課程主軸。
「其實單以身體來說,所有動作都在完成的當下消失,手一晃過去,就沒有了。」郭秋妙說。肢體動作與風的流動同樣具有瞬間性,一旦完成就無法再現。她運用風這個自然元素來引導,請孩子每人吹兩個氣球,再用雙手端著走到對面。只見西林國小禮堂瞬間變成馬戲團,實習生們或蹲或跪或爬行,卯足全力只為守護如殘燭般飄搖的氣球。
當風具象化之後,是否變得容易掌握呢?看孩子們左搖右晃的姿態就能明白。郭秋妙再進階到刺激的計時比賽:請孩子兩兩一對,左右伸出一隻手指夾住氣球,以「人體烤肉串」之姿,用最快速度走到目的地。郭秋妙有著務實的引導路徑,她希望一切奠基在他們才擁有的身體經驗,藉由物件的具象化,最後也許能前進到抽象的身體表達。
「但連舞蹈班的小朋友,要他用身體轉化抽象的東西就很難了,何況是沒有舞蹈訓練的孩子,所以我加入了繪畫和戲劇來輔助。」郭秋妙和原文會約定好,最後不一定有肢體的成果發表,因為這並非一蹴可幾。原文會美感營隊的承辦人林韋翔也認同,「今年和去年很不同的是,課程不以『產出完成品』為導向,這樣營隊可以更自由。」
當最後以風為主題,讓孩子用肢體呈現時,一組以誇張的戲劇口白和強烈的身體姿態呈現颱風,另一組卻安靜無聲地演出,讓觀者有想像空間。當營隊氣氛如風自由,孩子們的身體也會創造出自由的風。
「好,今天我們兩人一組,面對面一筆畫完對方的臉,紙上的筆不能斷喔!」郭秋妙指令一下,孩子不可思議地面面相覷,怎麼可能一筆畫?!只見他們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夥伴的臉,想像自己正畫出完美的瓜子臉、明亮的眼睛和柔順的頭髮⋯⋯畫完後低頭一看,「哇!好像鬼喔!」在場每個人都笑得東倒西歪。
郭秋妙接著說下一步,「請大家一筆畫出自己的臉,然後把左手壓在紙上,畫出手指輪廓,並在拇指裡寫下:我是什麼樣的人、喜歡什麼顏色、我的星座,和最想做的事⋯⋯」這一張成為自我介紹的素材。郭秋妙再請一人畫出臺灣島的輪廓,貼在超大展板上,再請孩子將自己居住的鄉鎮從島嶼中標記出來,然後在家的定位和剛剛畫的圖之間,拉上一條彩色棉線。
就這樣,空白展板瞬間立體了起來。以臺灣為中心,16個孩子拉出16條線,線的另一端連結著自我介紹。這面牆不只看出大家來自臺灣的不同位置,還輻射出每位孩子獨特且繽紛的表達風格。
「一筆畫」卸下青春期孩子的比較心,因為不可能畫出完美作品,無從評論也無從被評論。「一筆畫不為樂趣,而是你必須一直看著對方,那是觀察力。一但你開始跟一個人有連結之後,再跟其他人連結會更容易一些。」原來這是郭秋妙巧妙設計的破冰遊戲。當你花時間凝視一個人,嘗試描繪長相時,連結就開始了。
營隊下午的創作課程,都會從上午阿改團隊的體驗中提取主題,像是在烤肉時振臂生火的風、被煙逼哭的風,或騎單車走讀部落時,溫柔拂面的風。「風」既獨立又自由,就像我們渴望在關係中保持自我,同時又渴望與他人連結。
「Bhring是獵人的靈力,是人與祖靈交雜的風,彼此獨立卻又與他人接壤,兩個人的風一起捲動,相斥就把獵物吹走,交融則把獵物捲入竹簍裡。」——Apyang Imiq《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Payi是阿嬤,Baki是阿公!」文健站的Payi說一次,孩子就大聲地重複一次。這天上午的行程是訪問部落的長輩們,但十來歲的孩子,要如何向六七十歲的生命提問?
「請問妳喜歡什麼顏色?平常三餐都吃些什麼?您最喜歡太魯閣族的哪一點?你的生日是幾月幾號?」孩子每問完一題,就停下來埋頭筆記:她今年73ㄙㄨㄟˋ,他最喜歡西林村,他喜歡很多ㄧㄢˊ色⋯⋯。
「問我生日你是要送我禮物喔?」賽德克族的志明哥逗孩子玩。面對這些天真的提問,Jiru Baki開始講起年輕時抓眼鏡蛇的英勇事蹟,連一旁的Payi都聽得入神,像小孩般睜大眼睛。在場的孩子初生之犢不畏虎,以自己的生命經驗交談:「我媽媽被眼鏡蛇咬過耶!」「我家旁邊有賣蛇湯,我不敢喝,你覺得好喝嗎?」
孩子的靈魂是長在腳上和發光的眼睛裡,老人的靈魂融入暮色、埋在故鄉的土地裡。短短互動中,老人如和煦的風,接納一切,而孩子就像旺盛之火,點燃沉寂。生命就是循環無止的消長,我們在裡面相互依存。
太魯閣族三石灶的三顆石頭,可以穩住柴火,架好大鑊,三石也象徵父親、母親和孩子;風火互相幫襯時,讓家族和部落之火都生生不息。「關係」如同風火,拿捏得宜時,如風助火,火暖風柔,彼此都得照顧;若不小心失衡,風吹火熄,也會像熏煙般帶來不適。
郭秋妙和三位隊輔們,在五天裡努力地守護營隊的「三石灶」,什麼時候要捲動他們,什麼時候要讓火降溫,時時都在微調。「我對自己和隊輔都有期待,就是盡快把他們的名字記下來,這很重要。因爲叫得出名字代表我重視你,可以和你拉近關係。」郭秋妙說。
從第一天在場內就建立了「臺灣vs.自己」的輻射圖,每天這面牆都在提醒大家,不只和別人建立關係,也要保有自己的主體性。營隊裡有個來自西林部落的孩子,只是現居外地,一到文健站見人就問:「你有沒有認識我阿公?」還好Baki脾氣好,笑著問他族語名字,立刻就知道他是誰家的小孩,以前住在哪裡⋯⋯。
這是西林部落的「風與火之歌」。這首歌不僅讓孩子時刻都回頭連結自己,也點燃了與同儕、老師,甚至太魯閣族人的生命連結,如風共享,如火共榮。
非土生土長的花蓮人,喜歡大山大海、樹木鯨豚而移居的自由工作者。若能在性別、年歲、文化及環境的荊棘路上以文字播種,從此應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