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西林兒少美感生活創作營-下】流水篇:急流般的挑戰無所不在
2024/11/12
文|歐陽夢芝
攝影|東room藝術工作室謝易陞
早上7:30民宿一片喧囂,「第二屆兒少美感生活創作營」的孩子如早市的麻雀,在大廳雀躍穿梭。糊塗的孩子一下拿水壺,一會放眼鏡;有人早已準備周全,長版防寒衣穿好穿滿,整裝待發。終於,一輛輛接駁車緩緩駛入,準備要動身了,今天的目的地是清!水!溪!
當然是要溯溪!這是西林部落太魯閣族孩子的戲水天堂,每年夏天務必報到!不過這次是帶外地孩子來體驗,為了確保安全,「阿改玩生活」全員出動,並在沿途準備了豐富的解說,介紹在地常見植物和製作石板陷阱的技巧。他們還背著大防水袋,裡面裝滿食材,準備中午在溪畔生火烤肉,十足部落Style!
「要懂得尊重水流的速度,水要把你沖到哪個方向,順著它一些,跌倒沒什麼,喝幾口水沒什麼,重點倒了再爬起來就好。」——Apyang Imiq《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當經過一番路途跋涉,終於抵達清水溪畔,許多孩子都迫不及待跳入淺灘,唯有隊輔高薛采鳳有些遲疑,「如果問我這次最大挑戰是什麼,那一定就是溯溪了⋯⋯我是個旱鴨子。」
當團體中多數人對一件事感到期待,會塑造出所有人都樂於前進的集體氛圍,而少數抱持不同觀感的人,會壓抑自己的擔憂與需求。這時,工作人員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有幾個孩子的身體也釋放出緊張感,他們鼓勵孩子緩緩向前,逐步浸濕身體。「沒那麼可怕嘛!對不對?」孩子原本緊縮的眉頭,在工作人員引導,及周圍打水仗的歡快氣氛中,漸漸鬆開了。
高薛采鳳發現腳都踩得到底時,也能夠放鬆同樂了。而那些原本神情嚴肅的孩子,回程時竟和同伴一起仰躺享受被激流沖刷向下的速度感。「好快喔!嗚⋯⋯好痛喔!」溪水中圓滑的石頭輕輕撞上他們的屁股,每個喊痛的孩子卻都暢快地笑著,急忙奔赴下一灘激流。
「很多青少年在接觸新東西時,都不太願意嘗試,但這群孩子的參與度算高,也會因為被鼓勵或看別人做而願意嘗試,蠻出乎我意料的。」包含高薛采鳳,其他兩位隊輔陳育宣及江亞純,三位都有國中小任教背景,不約而同說了一樣的話。
挑戰無可避免,重點是在急流中安住。對主帶老師郭秋妙來說,這次營隊最大的試煉是「混齡」。學員年紀從10到15歲不等,這年紀每長一歲,思考和成熟度會差距頗大,如何讓不同年齡的孩子都能受益?「我從寫計畫到真正執行的每一天,都在思考這件事。」
郭秋妙接受挑戰,也和孩子一樣勇於嘗試。第四天,她請大家兩兩一組,一人躺在一張大紙上,隊友沿他的身形用筆描繪輪廓,再以剪刀剪下——這張「影子」,就成了他的「身體地圖」。當孩子看到自己的身形被剪下時,他將開始以空間的格局來感知身體。
郭秋妙一開始請大家將紙影子放在地上,四處游走,當鈴鼓聲一停,就像大風吹,找到別人的影子,迅速將自己的身體融入其中。每個人的影子都不同,有側躺正躺蜷縮躺大字躺,何況還有個頭的差異。當他們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這要動用到協調性、敏捷性和觀察力,當下立判地,將自己完美融入非自己慣性的他者體態之中。
接著,郭秋妙靈光一閃,請孩子們站在自己的紙影上,以二十秒的時間,從站姿平均地融化進影子裡。有的孩子只截取部分指令,從站姿一秒跌入躺姿;也有孩子專注凝視地上的紙影,嘗試以秒為節點拆解,一格一格地降低身體高度及調整手腳位置,最終如融冰般化入地上的那個自己。
即使因為年齡差距,在理解和肢體表達上可能不如預期,但郭秋妙很珍惜這個過程。「我確實想試試看能否將抽象的概念融入,不透過戲劇,單純用他們的身體表達。這涉及時間、空間和力量的改變,我也嘗試和舞蹈多一點關聯。」
西林部落的自然環境豐富多元,阿改團隊每天上午依照孩子年齡來設計體驗時,都會安排輕~中級的挑戰強度,郭秋妙也是一樣,除了「融冰」體驗,她每天悄悄為孩子佈局各式關卡。
課程第一天,郭秋妙就請他們每人拿三張全開白紙,將它相黏。這張超大白紙就成了每天採集創作的功課。這麼大規模的畫作,對許多孩子來說都是挑戰。從第一天拿捏不到適當比例,遲遲無法下筆,到最後完成時,作品塗滿了藍色和綠色,以表現溪水與山林,也有人奔放地以紅色圈圈展現火烤和薯榔;還有人畫出部落傳說——族人通過考驗後,最終抵達永生的彩虹橋,和巨人大腳踏平之地Takaday。
郭秋妙在第四天的「身體地圖」裡,請孩子以剪下的身體為本,在相應的位置上,寫下這幾天的感受。好多孩子都在屁股的地方寫下「撞石頭」,鼻子聞到煙熏烤肉,手握鐮刀,腳踏入冰涼溪水,眼睛看見蟲蟲、野狗和單車⋯⋯有人在心臟位置寫下:「我發現新的原住民知識」,還有很多女生也畫上愛心,「從老大到老九,認了一家親」。這次營隊的九位女孩,最後都親暱地以姐妹相稱,組成臨時家人。
老師、助教、阿改團隊,和原文會的全體工作人員,都盡力為營隊塑造了富安全感的氛圍,孩子們願意挑戰舒適圈,勇敢嘗試,自由又自在地創作。
這三張相連的大紙,開展出西林部落山林、土地和溪谷的無縫連接,孩子在寬闊的大紙上以廣袤天地為格局,盡情揮灑所有感受。包含涼感、痛感、刺鼻感、使用非慣用工具的手持感,和品嚐非慣習食物的香氣和口感,更有孩子和睦相處的陪伴感⋯⋯孩子們因為合作而通過挑戰,這些全都成為他們身體地圖中,最深刻的體感經驗。
原文會文化行銷部副理曾瓊慧,以自身族群的語言結構,為壽豐和西林的兩梯營隊完美作結:「原住民知識論的本質是透過口語傳播、家族傳習這種體驗式的學習,建構我們的文化邏輯。舉例來說:阿美族的語法是動詞在前、主詞在後,所以我們著重體感經驗,而思考在後。」
體感先行,思考內化,再轉譯表達。西林場的成果發表中,學員吳弗培以灰色描繪石頭輪廓,以白色在石中畫出波紋,她為清水溪觀察到的石頭而寫下詩句:「沉在時間的河,接受清水的洗禮,面容堆積的皺紋,紀錄水的流年。」
2024年,原文會辦理的兩梯營隊已完美落幕。承辦人林韋翔說:「採集、統整、內化、創作、呈現,是這兩梯營隊共同的核心步驟。」曾瓊慧也延伸探討:「七月壽豐場主軸是視覺藝術,八月西林場是表演藝術,兩梯最大差別是表達形式,但共通點都是『感知』。透過一系列的體驗和引導,走向『感知→思考→創造』的路徑,引發孩子對美的感知力。」
肢體開發和美感養成都需要時間發酵,最後一天的成果發表會結束,孩子們彼此相依,在舞台上一首接一首地歌唱。牆面上貼滿所有人五天來的創作圖像,透露著無論順流逆流,他們都勇於接受;但最豐富的收獲肯定不在紙上,而是流進孩子的身體,沉入心裡,靜待某日浸透萌發。
清澈的溪水,冰涼的溪水,自由的溪水,到處流。
幸福的山,溫柔的山,滿足的山,快樂的山,
你,是什麼樣的山?——學員林妍霈
非土生土長的花蓮人,喜歡大山大海、樹木鯨豚而移居的自由工作者。若能在性別、年歲、文化及環境的荊棘路上以文字播種,從此應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