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納里:用藝術鋪往回家的路
初來此地,顛覆了我對多數部落的印象,走過不少大大小小的部落,或多或少都能在其中看到原住民族對自己家園的藝術點綴,但屏東瑪家鄉瑪家村的禮納里部落很不一樣。
1n1原創空間,取名自禮納里部落linali,名稱簡單、朗朗上口之外,更具有視覺化的效果,不過1n1原創空間所蘊含的創作能量及底蘊也如同它的名稱,在1及N的組合之下有太多種可能,而且不只想像更有驚人的行動力。去年11月,1n1原創空間舉辦了一場「斜坡上的藝術季」,串連起魯凱族與排灣族兩個族群、三個部落十位藝術家、十件作品的十個故事,他們訴說對家的愛戀及渴慕,並透過精湛的手作工藝進行與傳統的對話。這十位藝術家來自排灣族與魯凱族,得天獨厚的藝術天分展現在雕刻、編織、建築、鑲嵌、刺繡…等精緻工藝,透過這場藝術季,漸漸向外延伸、勾勒出屬於其人文藝術場域的輪廓,不僅如此,藝術家們將販售的所得回饋給在地協會,讓藝術不再只是孤芳自賞而是緊密的與部落產業共生共榮。
這些精細的創作其實內蘊著剛毅個性,因為其創作能量來自於風災的磨難。2009年莫拉克八八風災摧毀了屏東境內的三地門大社部落(parirdyan)、瑪家鄉瑪家部落(makazayazaya)及霧台好茶部落(qucapungan),以致於三個村的族人遷至山腳下的禮納里,不少在風災前本來就居住在臨近屏東周邊獨立創作者,也紛紛回鄉加入重建行列,艱辛的過程更凝聚了藝術家們的使命感,其中有不少人決定留在禮納里,協助重振部落、重新扎根並省思傳統的價值。
一場風災所刺激的文化自覺,同時也要追溯自原住民中生代的文化重構者—排灣族的撒古流・巴瓦瓦隆。近30多年來,撒古流影響許多屏東一帶的藝術創作者,也間接形塑出禮納里的藝術創作群,以大社村為例,人口700人就有25個創作工坊,一個工坊就像是一個基地,培育出無數個藝術種子,早年受到撒古流影響的藝術家如今也逐漸嶄露光芒,例如:古勒勒、希細勒、峨格、雷恩、達給等後起之秀形成一股藝術新勢力。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藝術家的創作內涵與土地及家園有很深的聯結,像是杜寒菘的作品傳遞出在部落的生活態度與對自身文化的追尋,以及文學家邱金士的著作《雲豹的傳人》與《消失的國度》,之中皆充滿了對族群歷史與土地家園的記憶及回溯。
曾經有機會留宿在禮納里部落的接待家庭,接待家庭的vuvu說:「政府幫我們重建家園,搬到了新的地方也蓋了這些新的屋舍,家家戶戶看起來外觀很漂亮,但骨子裡的靈魂卻不是我們的家。」禮納里原意為「等待恩典的地方」,或許部落的這些藝術家們藉由失去家園的苦難所迸發出來的能量,透過藝術可以轉化成更多動人的故事及重生契機。1n1不只是一個工坊,它象徵斜坡上的人蛻變重生的命運,永恆不滅的族群命脈及無可限量的人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