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ART TAIPEI 2021「原住民藝術特區」觀察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ART TAIPEI 2021「原住民藝術特區」觀察

變中求新─迎向結構變動的操作模式
2021/11/04
文|樂諾斯 圖|陳駿綸 攝影師

全球藝術市場的新藏家時代來臨了,同時反映在ART TAIPEI 2021的台灣藏家結構上,正巧的是,今年也是原住民藝術場自2015年世代交替後最劇變的一年;另外,自主隔離所造成的高質量新作大增,新藏家、新一代創作者以及新創作的交集,成為這屆台北藝博會的看點。
策展操作
資深特展策展人彼勇.伊斯瑪哈單(圖中)以「深山裡的後花園」為主題,強調藝術家們內斂深蘊的藝術世界。
「原住民藝術特區」舉辦第二屆了,去年首辦時,因為撒古流.巴瓦瓦隆、尤瑪.達陸等大師效應而帶動不錯的銷售佳績,今年操作模式仍以「資深特展」及「原住民新銳推薦特區」為主軸,期能產生二區銷售連動。去年疫情嚴峻,國際間重量級的藝博會紛紛取消辦理,讓國內畫廊對於ART TAIPEI 2020的銷售預估採保守心態,未料去年整體成交量氣勢如虹,以致許多國內畫廊今年提早布局參展,不乏日、韓、新加坡、越南等海外畫廊進場,相較去年增加3成參展量。去年「以第三市場進入第一市場」操作模式進場「主題特區」的政府機構或公私人美術館等,今年則大幅縮減,更加彰顯「原住民特區」的獨特性,加上作品的市場區隔明確,可謂在藝博會中一枝獨秀,不過也因為今年畫廊展區的大幅增加,以及主責的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預算諸多限制,展場位置上未能取得優勢,資深與新銳展區相連的操作下,更加看中策展人的操作技巧。
  • 拉夫拉斯.馬帝靈《我們的故事系列一:站在高峰我卻不知道他是101》2012-2017
  • 潘勁《霧中迷航》2021 *四頻道錄像裝置,依展場空間而定。
「資深特展」策展人彼勇.伊斯瑪哈單以「深山裡的後花園」為主題,邀請宜德思.盧信、阿儒瓦苡.篙瑪竿(武玉玲)、馬郁芳及拉夫拉斯.馬帝靈等藝術家參展,這4位藝術家皆屬於1970後世代,其中,宜德思.盧信及阿儒瓦苡.篙瑪竿分別獲第一屆及第四屆Pulima藝術獎首獎,近年在國際大展如亞洲三年展、台北雙年展、橫濱三年展及雪梨雙年展等展出,累積資深界的象徵資本。相較年輕的馬郁芳及拉夫拉斯.馬帝靈二位姊弟,其資深的文化資本源自從小在山地門的藝術世家中養成,亟欲擺脫山地門風格的他們,在這次展中呈現自我審美特性卻貼切回應部落現代生活的主題創作。今年資深特展作品由花蓮的乙皮畫廊代理,展出期間賣出八成作品,意味著策展人在藝術家選擇、作品形式規模及主題內容等操作策略奏效。

這屆新銳藝術家在展前就頗令人期待,潘勁、柯雅庭及蔣沛珊3位皆為新面孔,意指過去未踏足原住民藝術場域參與相關競賽或藝術活動。相較去年的新銳與資深藝術家皆為熟面孔,今年新銳藝術家明顯地劃分與資深藝術家的場域位置,其創作的養成與世家或工班學徒等脈絡性沒有直接關係。潘勁目前正就讀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新媒體藝術碩士,為屏東排灣族移居至澎湖的後代,《霧中迷航》以1949年「澎湖七一三事件」關於台灣戒嚴時期發生的流亡事件為題材,回應他對出生地澎湖的環境思考,無人行駛的船象徵渡海至刑場的政治冤魂,在迷航中對於自身權益的強烈反抗。潘進近年在臺南新藝獎、亞洲新星獎及全國美術獎展露頭角,這次以四頻道錄像裝置呈現《霧中迷航》,暗房迴盪著清晰的海浪聲,觀者感受到猶如身陷孤舟的孤寂感。
  • 柯雅庭展出《純藍印記》與發展中創作《心的聲音》二系列作品
  • 柯雅庭展出《純藍印記》與發展中創作《心的聲音》二系列作品
  • 蔣沛珊《我只有一半》系列
  • 拉夫拉斯.馬帝靈《鳳蝶的男人系列二:獵場轉移》2021
就讀於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西畫組研究所的柯雅庭,目前在台南從事學童美術教學,這次展出《純藍印記》與發展中創作《心的聲音》二系列作品,真切反映她在孩童繪畫心理探索的反射。不同於屏東排灣族的美學養成,柯雅庭對於土地的感受來自於從小對於海的記憶,《純藍印記》她將看似淨透的水色,以藍、白與黑在畫布上構成深淺痕跡,象徵自我內在情緒的獨白印記。另一組《心的聲音》則是表現異鄉遊子內心的反思與徬徨,強調個體如何在環境中融合內向的小我與外向的社會化自我,在集體潛意識下展現對外的人格面具,用創作的方式表現對家鄉生活的懷念,借以隱藏內在壓抑的陰影。

畢業於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的蔣沛珊,過去從事舞台布景繪製,熱愛衝浪與巡山狩獵,並開設工作室擔任刺青師,山與海的行動與審美經驗,造就她不同於泰雅族女性藝術家的陰性書寫性格。《我只有一半》系列源自學生時期不斷重複的夢境——「一個深藍色的夜晚,一群穿梭在山林的獵狗向我撲倒,牠們踩在我身上的重量很真實和濕濕的鼻子鬍鬚在我身上不停地嗅,找尋我只有一半的靈魂」。蔣沛珊擺脫泰雅族父系社會性別分工明確的文化宰制,已取得獵人證的她,畫面中女體與動物之間的互動,形成女性與自然界的韻律共性。
「資深特展」必須以明確的市場策略進場,考驗著策展人與藝術家之間的默契。不同於第一市場中畫廊經理人與藝術家的協處關係,策展人彼勇承擔起代理商乙皮畫廊的任務,藝術家也願意接受實質性的意見,進行作品尺寸調整、對策展主題的回應。阿儒瓦苡的《Vu Vu的花園》特別掛於故事牆上,讓許多參觀過2020臺北雙年展的民眾一眼就認出,直呼此件作品為北雙的縮小版,也被選為「15件必看作品」(註1)。阿儒瓦苡另外以此主題延伸6件小巧討喜的系列作品,她以排灣族的「纏繞」(lemikalik)技法,循同心圓將部落貴族的生命記憶織串在一起,造就一處處的心靈花園。

馬郁芳新作《山上的好朋友》系列,以台灣黑熊、雲豹、山羌等8種動物形象描繪自己的周邊的同志友人,隱喻多種姿態性格。拉夫拉斯這次展出的雕塑相當吸睛,以木、陶土及不鏽鋼媒材創作的《我們的故事系列一:站在高峰我卻不知道他是101》,談的是部落長輩早年北上做建築工程,直到回到家鄉從媒體上才得知當年建造的是台北地標101大樓,作者以解嘲、幽默的敘事風格,似是訴說著遠方部落的故事;新作《虎頭蜂的太陽》、《鳳蝶的男人》系列則反映作者細緻的內省性格,營造一種「小人物大英雄」的獨劇語境。

這次選出的資深藝術家皆為山的民族,有著不同於海的民族的地理語境,長年山居的慣習,敏感於身處的前後左右的家族領地位置,通常以前山、後山標示身處的地理位置。彼勇認為「深山裡的後花園」標示著山上民族與土地間「共生、共享、共創」的關係,部落族人日常口語中常提到深山中有我們的後花園,其秘境是不外人道的私領域,是得以狩獵或採集的豐饒之地,亦轉化為藝術家們內斂深蘊的藝術世界。
馬郁芳2021年新作《山上的好朋友》系列,從左至右依序是《臺灣水鹿》、《臺灣雲豹》、《臺灣黑熊》、《臺灣熊鷹》、《臺灣山羌》。
紅點正解
  • 宜德思.盧信《閃閃發光的》2021
  • 宜德思.盧信《在光影下》2021
藝博會是畫廊的舞台,通常由經理人指揮調控。今年資深特展雖交由乙皮畫廊,且三位新銳亦由加力畫廊、尼頌詩藝術及阿波羅畫廊代理,但藝術家及策展人在現場,意義在於藝博會所有一切對於原住民藝術場域施為者而言都是學習。彼勇坦言,第一市場不同於第三市場,面對買家是種殘酷的考驗,每一個紅點、現場的意見都是考核他擔任「市場經理人」的成績。

藝博會相當重視空間投資效益,作品展出就是空間佔位,品味必須精準,一旦開展就考驗畫廊的深淺。就筆者的觀察,去年「原住民藝術特區」的銷貨集中在尊采藝術中心與傳承藝術中心,二家畫廊的老經驗,展前聯繫潛力買家、展期關注買家意願,全程處於備戰狀態,VIP首場就貼上紅點,意味著作品的市場潛力,也代表畫廊的實力。相較今年,除了藍籌畫廊阿波羅之外,其他皆為年輕畫廊且耕耘於台北以外的縣市,至於畫廊的資深或資淺是否影響銷售,今年未有明顯反映,這可能係因新藏家的崛起有關。

依據ART TAIPEI 2021的大會統計,所蒐集到的70個有效資料中,有28家畫廊表示接觸到超過50%的新藏家,新藏家結構的變化也有利於立足於外縣市的畫廊,事實上乙皮畫廊今年銷貨成果也確實收穫許多新藏家。新藏家的年輕化也意味著粉絲社群經濟的興起,藝術家自營社群媒體如Instagram、Facebook、YouTube等也是吸引藏家的管道,例如宜德思《閃閃發亮的》、《在光影下》二件作品便是她的Instagram粉絲購入。由於藝博會畫廊參展數激增,連帶展出許多高質量的新作,背後成因是這2年全球疫情影響展出機會,藝術家也因居家隔離反而更專注於創作,今年競爭強度拉高的情勢下,原住民藝術作品若偏向華人市場如偏好具象、色彩鮮豔、外型吸睛、主題新穎的審美品味時,確實在這次銷售取得紅點佳績。
綜觀態勢
近幾年的第一市場興起策展主題論述、藝術史脈絡等操作,用意在於增加藝術家的象徵資本,不過今年藝博會場上,學術研究型的主題策展並不多,可能因為公私立美術機構的進駐比例銳減,此外,畫廊進入藝博會即使朝論述型策展,仍著重作品在空間的最大投資效益,而非展示教育功能。原住民藝術展通常倚重策展敘事,然而面對明星級藝術家與新銳競爭環伺的藝博會,經理人或策展人必須認清與扭轉原住民藝術在初級市場資淺的劣勢,其實從第一屆主題「kiljivak我的日常 愛很多」到第二屆「深山裡的後花園」命題就清晰可見策展人如何運用初級市場可理解的語言,聚焦於作品整體質感。

今年比較可惜的是,去年締造銷售佳績的撒古流.巴瓦瓦隆、杜寒菘等並未持續進入市場,這係因藝術家創作的穩定度以及對初級市場接受度不高所致。此外,國內畫廊尚未因原住民藝術特區的帶頭下,產生對原住民藝術家的代理行動,目前也僅伊誕.巴瓦瓦隆早些年受畫廊代理,其穩定的創作品質與數量反映在每屆藝博會展售上。創作的不穩定其實是藝術市場的扼傷,原住民藝術家的創作通常貢獻在邀展、藝術節現地製作或其他委託創作,仰賴先期提供的創作費或材料費,另一方面,由於缺少初級市場的進帳作為創作支持,而是以補贊助計畫作為創作產製的資金時,一旦缺少穩定資金鏈,肯定直接衝擊到藝術生產的穩定性。

不過可喜的是,今年原住民新銳徵件數量增加並且多為新面孔,歸因於原住民年輕創作者面對畫廊仲介的正面擁抱態度,另一個關鍵則是原住民藝術場創作者年齡結構發生變化。過去原住民藝術場的變化非常緩慢,可以10年為一綜觀,但自2015年世代交替後,目前經歷世代交替最劇烈的年代(註2),年齡結構的變化直接反映在藝術生產上,打破一直以來地域或世家風格承襲的脈絡化,從潘勁、柯雅庭及蔣沛珊新一代的創作表現就能觀察出來。

不僅原住民藝術場迎來年輕世代,目前全球藝術市場也正迎接年輕藏家的強勢崛起。近年觀察全球初級與拍賣市場結構之諸多研究顯示,自去年疫情嚴峻造就新興線上市場模式,迎來藏家結構的世代交替,根據2021《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指出自去年起千禧世代是增長速度最快的藏家,文中指出千禧世代(Millennials)亦稱為「Y世代」,多數定義出生年份介於1981至1996年間者,他們參與線上藝博會及線上畫廊的比例高於嬰兒潮世代及X世代藏家,這群人更善用網路蒐集資訊,無懼在網路消費高價藝術品。

目前原住民藝術以政策領軍進入初級市場,恰逢市場結構變動以及年輕原住民創作者現身,未來考驗施政力道對市場介入的拿捏程度。每屆藝博會生成的結構會因外部政經趨勢、內部施為者如代理商、藝術家及合作單位等產生變化,尤其自2020年疫情催化藝博會及拍賣市場與線上(OVR)的結合,又2021年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的爆紅造就市場新興模式,種種環節催生千禧世代藏家的崛起以及這群世代帶動的粉絲社群經濟。市場上浪潮的爭逐永遠不乏投機短效的例子,恆變永遠是藝術市場不變的定律,與其追逐市場浪潮,不如長握底牌——穩定產出好作品才是市場策略。
 
 
註1 非池中《台北藝博看甚麼?非池中嚴選15件必看作品@實體展位》,2021.10.21。
註2 據原文會藝文補助之年齡結構分析,2015年為二個世代的交替,意指生於1950~1969年之世代與1970~1989年世代產生黃金交叉。
     2021年第五屆Pulima藝術獎參賽者則迎來00後出生的年輕創作者以及藝術家的下一代。
在歷史的間距中造音─重述原舞者之初(局部)   回列表 我的原聲探索-我聽原住民創作歌謠的經驗(上)
瀏覽人次 2428803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