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我的原聲探索-我聽原住民創作歌謠的經驗(上)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我的原聲探索-我聽原住民創作歌謠的經驗(上)

2021/07/31
文.圖|徐睿楷(Eric Scheihagen)

我如何接觸原住民音樂
我常被問到「為什麼會收藏和研究台灣流行音樂,尤其是原住民創作歌謠?」這是逐漸形成的事。1995年,已經來台灣兩年多的我才開始認真聽台灣流行歌曲,當時很幸運地是,有人介紹一些比較具有原創性的藝人給我,例如羅大佑、黃舒駿、陳昇等。我聽音樂都會想知道它的歷史背景,而我接觸了多一些更早的歌曲,如校園民歌與其他的1970、1980年代的流行歌曲,突發奇想要把我自己最喜歡的歌曲以及不同時期代表性的歌已整理成自己做的合輯(最開始是用錄音帶做),因為想要以出版年分順序排歌曲,想知道某些歌曲的發行日期與原唱者,如李泰祥作曲的〈不要告別〉。因此我試著尋找台灣流行音樂的資料,發現相較於英美流行音樂資料,台灣當代流行音樂資料不多,從此我便開始慢慢自己蒐集。但我最初步的整理是以華語歌為主,加上了少數的閩南語歌,因為住台北的我那時候接觸的只有這種比較大眾主流的音樂。這個狀況1996年隨著郭英男引起的「原住民音樂風潮」而改變。
群星會專輯(一),收錄陳明仁演唱的〈可憐落魄人〉。
1993年年底,歐洲樂團Enigma發行專輯The Cross of Changes,專輯的第一個主打歌“Return to Innocence (返璞歸真)”採用馬蘭阿美族郭英男夫婦演唱的〈老人飲酒歌〉。剛發行的時候,這首歌好像沒有在台灣引起注意,但1996年它被使用在奧運廣告,阿美族的歌聲在國際平台上出現,因而在台灣流行音樂界引發了原住民音樂風潮,原本不太重視原住民音樂的主流媒體與音樂圈,短期內開始熱烈討論。1996年11月,我到了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去聽一個台北市政府主辦的以原住民音樂為主題的演唱會,這個「原浪潮」演唱會邀請了好幾位原住民藝人演出。當時除了“Return to Innocence”,我幾乎沒有接觸原住民音樂,我相信當時很多台灣流行音樂聽眾對原住民音樂也不見得熟悉。那天我聽到很多音樂,除了郭英男和新寶島康樂隊,其他的藝人和歌曲我不熟,在這些新接觸的音樂中有兩位表演者演唱的兩首歌當時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一位是胡德夫,他那天應該是演唱〈最最遙遠的路〉新改編的版本,我當時就認為很好聽;另外是陳明仁演唱的〈可憐的落魄人〉,當時我才得知那是當年被禁但是很紅的歌曲,我當下覺得那是首很好玩的歌。從此我開始花較多心力注意原住民音樂,買了一些北原山貓(陳明仁跟吳廷宏)的CD,還有收錄胡德夫〈最最遙遠的路〉的合輯《七月一日生》。
不久之後,延續我之前初步做的台灣流行歌曲合輯,我開始整理台灣流行音樂的年表,並為自己和朋友燒錄一套台灣流行音樂的CD合輯,因而找到了陳明仁演唱〈可憐的落魄人〉原版錄音以及胡德夫民歌時期的歌。我後來更深入地研究台灣流行音樂史並收藏相關的音樂,那時我想,只有兩三首歌曲肯定不足以代表原住民音樂,因此想找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原住民創作歌謠。但如果說台灣主流流行音樂資料沒有像英美的那麼豐富,那關於台灣原住民之間流行的歌曲呢?基本上是零。沒有書籍或其他可以參考的資料,只能自己來整理。所以我開始購買一些更道地的原住民音樂,我在台東的唱片行找到一些在原住民部落流行的錄音帶,同時開始蒐集原住民歌謠的黑膠唱片。印象中我最早蒐集到的原住民母語唱片,可能是阿美族歌后盧靜子雙片裝的專輯,從這個小小的開始,慢慢累積到現在八十張左右的原住民黑膠唱片以及無數的原住民卡帶與CD。當然,為了研究台灣流行音樂,在此同時,我仍持續收藏台灣其他族群的流行歌並且整理相關資料。
原住民歌曲原來如此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很多好玩的東西。最早吸引我注意的是,原住民族傳唱的歌謠許多類似〈可憐的落魄人〉一樣充滿幽默感,例如〈我該怎麼辦〉、〈失去了你(三振出局)〉、〈流浪的落魄人〉、〈夫妻相褒〉、〈夜歸的醉人〉等,而這些歌以及其他類型的原住民華語歌如〈再會吧!心上人〉、〈白米酒〉、〈可憐的老實人〉、〈珍重〉等1980年或更早在原住民各族之間流傳,但同時期也有不少唱族語的歌手也受歡迎。我也發現不少所謂的「山地歌」像是〈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梨山痴情花〉、〈娜奴娃情歌〉等,根本不是原住民族的創作,而是漢人的作品。其他的初步發現包括,被稱為「警察歌王」的南王歌手陳建年高中時已有作品灌成唱片,而創作出胡德夫於校園民歌時期唱紅的〈美麗的稻穗〉的南王音樂家陸森寶則是陳建年的外公,而陳明仁的父親是卑南族重要的前輩音樂家陳實。

這些事情很多關注流行歌曲的人可能已經知道,但我研究更深的時候,開始發現一些很奇妙,很少人知道的事情。例如說,我發現陸森寶不少作品早在五十多年以前就被灌錄成唱片,而這些作品當中,有一首後來幾乎失傳的進行曲,是他自己創作、演唱送給曾是他的體育學生,當時要參加奧運的楊傳廣;還有,五十多年前在台東流傳的原住民歌謠是以日語演唱,而這些「日語山地歌」當中有一首布袋戲名曲〈合要好合要爽〉的原曲〈愛愛乾杯〉;此外,我發現胡德夫校園民歌時期很受歡迎的〈大武山〉,首次灌錄的版本收錄在潘越雲首張個人專輯《再見離別》當中,這首歌的曲調則是五十多年以前的原住民民謠,當年還有日語版和阿美語版。
  • 台灣山地民謠 第20集 台東馬蘭阿美族民謠。
  • 再見心上人一台灣山地歌排灣族歌集,王秋蘭演唱。
跨族群的早期原住民歌謠
除了1970、1980年代進入台灣主流音樂界的原住民歌謠如〈可憐的落魄人〉、〈美麗的稻穗〉、〈合要好合要爽〉、〈大武山〉、〈再會吧心上人〉等,更早期比較突出且值得一提的歌曲有四首。首先是〈賞月舞〉(又名〈月舞歌〉或〈杵歌〉),這首早期的歌謠在1950年代被漢人音樂家張人模採集並收錄在他編著的歌本裡,1960年代這首歌常被選為「山地歌」的代表曲,大部分台灣人應該有聽過。另外一首也許沒有〈賞月舞〉那麼普遍,但也早期原住民和非原住民之間都流傳,是充滿日本演歌味道的〈加路蘭港之戀〉,這首由阿美族年輕老師日高敏晶於日治時期創作的歌,在1960年代被改為閩南語連續劇主題曲〈檳榔村之戀〉,同時也有華語版。此外,比較為人熟知的是〈馬蘭之戀〉(又名〈馬蘭山歌〉或〈馬蘭姑娘〉),相信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幾乎都聽過,如今仍常被翻唱,但是很少人知道的是,這首以「馬蘭」命名的阿美族名曲應該不是源自馬蘭。我的收藏裡,這首歌至少有四十幾個版本,包括阿美語、福佬語、華語、客語等版本,其中年代最早的是花蓮阿美族演唱的版本,當時歌名沒有提到「馬蘭」。另外,阿美族耆老同時也是詞曲創作者黃貴潮,以及研究馬蘭歌謠的孫俊彥教授都以阿美語歌詞判斷,這首應該是北方阿美的歌,而早期灌錄這首歌的馬蘭歌手曾美愛以及卑南族前輩歌手吳花枝也都說它來自花蓮。以這首歌的出版史判斷,可能是填華語詞的慎芝幫它套上「馬蘭」的歌名,流傳至今。
時間再往前推,還有一首大部分四十歲以上的台灣人都熟悉的是〈台灣好〉。這首愛國歌曲1953年已經出現在《愛國歌曲集》歌本當中,歌名寫成「台灣好(台東民謠)」,另外註明是「羅家倫詞、佩芝改編」。根據南王卑南族前輩李春花的回憶,1952年8月她參與在台北中山堂舉辦的「改良山地歌舞講習會」,獨唱的原住民語助詞歌謠就是現在叫做〈台灣好〉的那首歌,所以很有可能李春花帶這首歌到台北演唱之後,羅家倫和佩芝才寫出愛國歌曲〈台灣好〉。雖然這首歌最早是以語助詞演唱,但後來也出現阿美語歌詞演唱的版本。
徐睿楷(Eric Scheihagen)
台灣流行音樂研究者,專長領域為台灣流行音樂史、西洋流行音樂史、世界歷史等。曾擔任 Alian 96.3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原聲探索》主持人。
本文首刊於《ACT藝術觀點》85期,2021年4月號。
ART TAIPEI 2021「原住民藝術特區」觀察 回列表 我的原聲探索-我聽原住民創作歌謠的經驗(下)
瀏覽人次 2429644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