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國際面
  • 2020 Matateko 匯流國際論壇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2020 Matateko 匯流國際論壇

先做朋友,後做藝術。
2021/02/26
文|Eliana Ritts
台北十二月的某個雨日,一小群原住民藝術家與策展人因 2020 Matateko 匯流國際論壇而齊聚一堂。Matateko 是阿美語,指的是「河流的匯集之處」,也是人類與其他生靈聚集地。關係和連結在Matateko論壇當中建立與延續。這個論壇是由阿美族的那高‧卜沌(Nakaw Putun)以及台灣漢族的龔卓軍共同策展,目的是促進原住民藝術家與策展人的國際交流。紐西蘭的奧特亞羅瓦(毛利語:Aotearoa,意即綿綿白雲之鄉)、澳洲、印度、加拿大與台灣的參與者,在Matateko匯流國際論壇進行為期兩天的討論與發表。受限於新冠疫情的旅遊限制,台灣的參與者齊聚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而國際參與者則是線上參與。

台灣的原住民藝術世界多彩繽紛,與各國也有歷史文化關聯和國際交流之實。2012年始,Pulima藝術節便邀請了許多第一民族的藝術來到台灣,2014年後,也安排台灣原住民藝術家、策展人出國交流。除了Pulima 藝術節外,其他在台灣各地、由原住民族所領導的慶典及聚會,也給予了藝術家們一個開拓其創作視野的環境。而排灣族的藝術家 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iu Pavavaljung)也將代表台灣參加 2021年即將到來的威尼斯雙年展。
Brook Andrew與得陸・鳩浙恩澇 ( Terudj Tjucenglav ) 於2020Matateko 國際論壇進行會議視訊。 照片提供|Eliana Ritts
然而,即便有這些交流,台灣尚未形成一個常態型、大規模的國際原住民族當代藝術節慶及資源匯聚之處。在此背景下,那高‧卜沌(Nakaw Putun)和龔卓軍兩位策展人因拜訪2020雪梨雙年展期間,從「風暴中的清朗:邊緣」( aabaakwad:NIRIN,aabaakwad - 毛利語意:風暴後的清朗、NIRIN - Wiradjuri 語意:邊緣)計畫獲得啟發。當他們從雪梨返台,便決定將aabaakwad所激發出的火花帶回台灣,2020 Matateko國際論壇由此而生。(註:「風暴中的清朗:邊緣」是由萬達・納妮布斯(Wanda Nanibush) 和布魯克・安德魯 (Brook Andrew) 於2020雪梨雙年展中策劃,是一系列由原住民族帶領的國際展覽、演出、關於原住民族藝術的對談。)
Matateko國際論壇專注於藝術策展的討論。然而,許多講者身兼藝術家與策展人多重身份,也使更多流動的觀點浮上檯面。論壇形式並不拘泥於做出單一結論,而環繞於原住民策展實踐面向,其中涉及較為理論的問題如:今日原住民的策展方法為何?原住民策展人們如何跨國合作,來滋養與維繫這些方法?以及,台灣如何與國際策展環境對話?

隨著各講者接連分享他們策展經驗,論壇也開始將許多對話集中在「策展作為一種陪伴」這個觀念,策展是一種交朋友與維繫關係的過程。在尼娜・東加(Nina Tonga)的開幕演講裡,她將策展比喻為形似「‘aha(音:阿哈)」的模型:‘aha 是在夏威夷用椰子纖維製成的繩索, ‘aha 則是代表了出代表了策展聯繫與紐帶的核心。對於策展人而言,最重要的問題,並非在於你是誰,而是你與誰一起到達此地?
2020Pulima藝術節策展人杜逸帆(Talum Isbabanal)、東冬‧侯溫(Dondon Hounw)和陳豪毅(Akac Orat)分別展示策展項目。 照片提供|力維
布魯克・安德魯(Brook Andrew)則是以他策展《2020雪梨雙年展:邊緣》為例,解釋他如何藉由邀請藝術團體與社群,藉以擺脫西方雙年展的模式。他分享了《邊緣》展覽期間背後的故事,並特別介紹南非的藝術團體「撥碎麵包(Breaking Bread)」如何在國際的藝術場合支持藝術家們。在這個高度殖民、資本化的藝術世界,「撥碎麵包(Breaking Bread)」運用食物創造了一個另類、舒適的社群空間。馬讓.安丹(Mirwan Andan)也以擔任阮格魯 (ruangrupa,原意:為視覺(藝術)空間)共同創辦人時相似的經驗,為第一天的閉幕演講作結,阮格魯 (ruangrupa)在雅加達成立,並以印尼文「nongkong」 ,即「相聚」的概念出發。阮格魯 (ruangrupa)的座右銘便是“做朋友,而不是做藝術”,阮格魯 (ruangrupa)將自己視為一間寬敞的客廳,提供開放的空間並歡迎任何人加入。

這些故事引起台灣講者共鳴,許多的講者都是經驗豐富的藝術家,但在2020 Pulima 藝術節中,才初次擔任策展人。當他們介紹自己的策展工作時,也分享自己個人經歷、說明自己如何藉由策展達到聯繫社群、空間及自我的過程。Pulima 藝術節的製作人江政樺說明,藝術節的其中一個目的,便是在這樣的旅程中陪伴藝術家與策展人們,讓他們不會感到孤單。同樣的,這幾位Pulima策展人也成為了與他們一起工作的藝術家和部落族人的陪伴者。
陳豪毅(Akac Orat)的《真正人系列 ── 蹲站坐臥(Real Men Series: Action Intuition)》連結台灣東海岸各部落的藝術家,也向老人家學習傳統技藝與方法。不僅僅介紹藝術,陳豪毅(Akac Orat)在策展過程中陪伴每個藝術家,經常相坐在側並在旁學習。東冬・侯溫(Dondon Hounwn)於其《播種者(Mtukuy:Be a Sower)》計畫中,採取了另一種方法,邀請了藝術家們到他的家鄉銅門部落。東冬・侯溫(Dondon Hounwn)透過舉辦工作坊,向來訪的藝術家們介紹銅門文史,引導藝術家自動產生與部落的連結。藉由這樣的連結,讓藝術家能夠自當地的知識與歷史裡,進而完成限地創作,讓整個部落變成故事孕育之地。

以地方策展衍生出來的故事,也將討論帶到對於土地的關係與責任。林介文(Labay Eyong)的《裹山(Dungku Asang)》在此脫穎而出,探索賽德克與太魯閣族編織技藝與挖礦歷史的交會處。在賽德克與太魯閣山區長達40年的採礦之後。林介文(Labay Eyong)將策展設定為一種療癒行為,帶著藝術家們到採礦地點,尋找安慰及保護山林的方法。而在另一個太魯閣族的領域,杜逸帆(Talum Isbabanal)從他擔任攝影記者的經驗刪空格出發,將策展重心放在採礦的歷史與影響,探索並紀錄人們與土地的關係。2021年則被設定為兩計畫的匯聚點,林介文(Labay Eyong)將將部份的礦區機具用織品包圍,而杜逸帆(Talum Isbabanal)則創作一支紀錄片以及表演作品。尼娜・東加(Nina Tonga)作為刪空格2019年檀香山雙年展策展人,則為論壇增添國際視野。當她第一次到達檀香山時,她不得不重新構想策展方法,將生態的前景及系譜聯繫起來。她問,我們如何才能在策展中引入適應地方的管理模式?我們的策展方法如何服務及滋養我們正在研究的土地?

所謂「地方連結」的問題,是與「世代間的連結」問題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在這裡,對話專注於策展作為一種培養聆聽、靈活性與責任感的過程。除了創造學習與知識交流的空間,整合性的策展也關乎如何調和不同世代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這也包括如何放下當初的策展的願景,以適應這些需求。
2020Pulima藝術節策展人古羅文君(Miru Xiumuyi)、林介文( Labay Eyong) 和得陸・鳩浙恩澇( Terudj Tjucenglav)與回應人Nakaw Putun、林怡華和江政樺。 照片提供|力維
古羅文君(Miru Xiumuyi)解釋《歧路身林(The Body of Forking Paths)》策展計畫中,她原先在自己工作的部落開跳舞課,是為了教孩子跳舞,但是,她很快就意識到孩子的媽媽們也很想參與其中,也因此,他將作品擴大,增加了為這些媽媽們量身定制的課程。同樣地,林介文(Labay Eyong)最初與藝術家部落長者們組織了兩個工作坊,其目的是將他們的故事融合在一個計畫之中。然而,她發現這些長者們重視的,是工作坊課程期間的陪伴,因此,她重新調整了計畫架構,將重心放在這些工作坊上,增加更多的會面討論、並將形式調整得更符合長者們的需要。

得陸‧鳩浙恩澇(Terudj Tjucenglav)與這些方法產生共鳴, 說明跨世代的策展並非單一方向的流動,而是世代間雙向的交流與互惠形成。他的計畫《它們看上去不夠老(lamaljeng)》(lamaljeng,在排灣語為長者之意),將部落長者與年輕的藝術家們聯繫在一起,再根據他們的經驗,創造表演藝術作品,每個作品也會在孕育這些作品的部落呈現。得陸‧鳩浙恩澇(Terudj Tjucenglav) 有雙重的目標:給予年輕一輩資源,讓他們連結自己的原民性,同時,協助長者們與年輕世代連結,暸解不同的生活經驗。東冬・侯溫(Dondon Hounwn)的《播種者(Mtukuy:Be a Sower)》也頌揚著跨世代的交流,使用藝術延續、再生銅門。當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們與長輩一同工作時,他們的作品正為部落帶來著新的活力,實踐並扎根於地方,繼而想像共同的未來。
在Matateko匯流國際論壇為期兩天的對話中,參與者談到他們在策展過程裡,以情感、智識和物質等各種模式的陪伴,包括教育、學習、主持到一起工作、一起吃飯,或單純的相處在一起。在整體藝術世界裡,這些渺小的時刻,也是一種激進的行為。從阮格魯 (ruangrupa)相聚(nongkong)做朋友的形式,到尼娜・東加 (Nina Tonga) 的阿哈(‘aha)繩索、東冬・侯溫(Dondon Hounwn)的播種(Mtukuy)策展作為一種陪伴確立了非資本主義式的價值觀、提升了解殖教育與學習的方式,並著重在人與地方的關係。
在這些經驗之下,是對於「策展主權」的想法。萬達・納妮布斯(Wanda Nanibush)在介紹風暴中的清朗(aabaakwad)時,將之視為原住民族所主導、並由原住民為原住民所經營的藝術空間,藝術家、策展及作家可以在那裡,彼此談論對他們而言重要的事。這樣的空間一方面具有生產性,一方面也頗具挑戰性,它著重原住民哲學及存在之道,但同時也允許轉化、打破規則、拒絕。身為澳洲藝術理事會原住民藝術事務主任的帕特里夏・阿吉(Patricia Adjei)則從不一樣的角度探討主權問題:她分享了在藝術中,使用第一民族的文化與知識財產的協議。在演講中,她強調策展人在權利基礎與法律面上重要的工作,便是保護與尊重原住民族以及藝術家們的利益。

帕特里夏・阿吉(Patricia Adjei)同時也請大家注意在原住民知識產權上仍有的鴻溝,像是部落擁有權在現今的版權法中,仍處於未被認可的狀態。布魯克・安德魯(Brook Andrew)則分享他在策劃雪梨雙年展的經驗,當時,他因組織者不尊重他的策展權威,而面臨挫折,這樣的挑戰,對原住民策展人而言是一場持續的鬥爭。尤其他們的工作,便是在非原住民的環境中,創造出一個原住民主導的空間。

這個會議的最後結束對於未來國際交流可能的討論。儘管,有許多的能量已匯聚,來支持台灣主持一場國際原住民藝術節,但最後究竟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仍有待觀察。至少目前為止,2020Matateko匯流國際論壇已為這些未來計畫建構了一個起點,一個陪伴、分享故事與做朋友的空間。
2020 Matateko的總策展人與與會人員合影(由左至右)曾瓊慧、Nakaw Putun、江政樺、瑪拉歐斯、賴香伶、龔卓軍。 照片提供|原文會
Eliana Ritts
紐約大學人類學博士生,學習台灣原住民媒體與主權。現於原民台做田野調查,主攻原住民再現政治與過程。
原文|https://reurl.cc/ra9lW1 翻譯|李紫彤 編譯校對|Sera
共享的語言— Te Papa Tongarewa的「歸還」工程(下) 回列表 在「想像共同體」下的少數民族
瀏覽人次 2452097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