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國際面
  • 這個世界既柔軟,又荒涼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這個世界既柔軟,又荒涼

— 專訪澳洲藝術家蕾貝卡.賽勒克(Rebecca Selleck)與詹姆斯.泰勒(James Tylor)
2021/09/22
文 | 陳宜艷 I-Yen Chen

乍看之下簡約時髦的室內家屋一景;細看有小小的蕈類附著在木質的櫥櫃、椅背、桌腳上,就像是長出來的一樣。
餐桌上躺著一隻銅質的兔子。
餐桌椅的坐墊很蓬鬆,毛質細軟,應該是袋鼠毛。
房裡的一角躺著另一隻獸。
牆上陳列著黑白風景照,很顯然是澳洲的原生風景。但從畫面上卻難以感受到生息。
蕾貝卡.賽勒克與詹姆斯.泰勒,〈居住在〉,2021 | Rebecca Selleck and James Tylor, Inhabiting, 2021
〈居住在〉(Inhabitating, 2021)是一幅澳洲原生的家庭肖像,宏觀而言,也是一幅澳洲社會的即景。這件作品是蕾貝卡.賽勒克與詹姆斯.泰勒首次發表的共同創作。〈居住在〉像是兩人之間的對話:身處在當代、再平凡不過的日常中,輕鬆卻嚴肅地辯論著澳洲社會中的殖民議題: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殖民;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殖民。在這多重又矛盾的關係間,澳洲原生家庭究竟長什麼樣子?
作為一個移民社會,澳洲的文化風景總是處在一個變動的平衡,移民帶來的文化與生活習慣不斷地重塑這個社會。然而原住民文化在這些湧動、互相牽引的暗流間,卻被捲入了更幽暗的水底。泰勒有著澳洲原住民(Kaurna)、毛利人以及歐裔的血緣背景;賽勒克則是來自歐裔與馬爾他。透過這件共同創作,他們希望探索兩人背後所代表的家族,以及在這之間殖民、原生(土著)、移民...交織的歷史。空間中的每一件傢具、物件皆指涉了不同的社會經驗與環境經驗,與其帶來的張力:同在這片土地上立命、生養家庭的人們,如何居住在此而不感到漠異?
殖民的向度:人、動物、自然
賽勒克的童年在澳洲的鄉野間度過,她從小就對動物、自然環境懷抱著熟悉且關愛的情感。結合成長經歷,她的創作試圖闡述人類與動物之間既親密、又異化的關係。賽勒克早期的軟雕塑去除了動物的「形象」,藉著這些有著動物的毛皮與大小,會顫動、有溫度的雕塑體,讓人用身體上的接觸憶起人類作為動物的溫度。近年來賽勒克在裝置雕塑中反覆使用的傢俱元素,對她而言是一個邀請觀眾體驗、進行身體接觸的載體,這恰好與泰勒做傢俱設計的背景完美嵌合。
詹姆斯.泰勒,〈消失自原生的風景 12〉,2018 | James Tylor, Vanished From an Untouched Landscape 12, 2018
在泰勒的成長過程中,原民文化一直是重要、卻也再自然不過經驗,他童年所居住過的部落、社群並非不存在著貧窮或是種族歧視的問題,但原民生活對他而言是真切的存在。因此在離開家鄉、走入更複雜的人群後,泰勒從未停止思考澳洲社會的殖民問題。他用直接的目光(鏡頭)捕捉被殖民的土地,並審視暴力在空間中留下的痕跡。風景畫面上突兀的幾何圖像象徵著殖民者強加的行動,而這些不能被說明、被遮蔽了的部分,也是至今尚未被解釋、還原的原民歷史。

一個面向自然;一個面向歷史,兩人心中同樣待解的是為什麼一人可以對他者做出惡意的處置?殖民有著不同的向度,可以對人、對動物、對自然、對文化,但無論對象為何,殖民在當代社會中續存著,而且經常被輕置或遺忘,直到事發。
2019至2020年間的夏天,澳洲野火肆虐,當時賽勒克與泰勒的兒子出生不滿六週,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在三人好不容易出院,回家安頓的一天晚上,野火造成的濃煙從街道上滾滾逼近,吞沒了他們一家三口居住的社區,再多的空氣淨化器、窗框上層層的膠帶都無法阻隔濃。從屋內可以看到附近的山上有火,賽勒克形容當時四起的星火就像是整個世界都著火了。那天晚上的經驗讓賽勒克與泰勒無法忘懷。澳洲大陸與南北美洲、非洲大陸相比,是在晚近才進入到人類殖民的視野中。也因此殖民、種族隔離政策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而言,並不是一個那麼遙遠的歷史。而人類對自然的殖民亦然。進入到新大陸後,人類往往過度消耗自然資源與生態空間,造成物種滅絕。2019年的野火影響了三十億的野生物種,〈火與鬃鳥〉(The fire and the bristlebird, 2020)就是她對這場大火的回應。
蕾貝卡.賽勒克,〈火與鬃鳥〉,2020 | Rebecca Selleck, The fire and the bristlebird, 2020
據皇家委員會(The Bushfire Royal Commission)調查,當時每八位澳洲原住民,就有一人直接受到野火影響,而受災區的原住民族人口比例是整州人口比的兩倍,這讓澳洲原住民成為這場大火的最大受災戶。當時便有原住民族的學者與部落耆老指出,這場異常的大火不只肇因於全球極端氣候,更是因為缺乏「冷燃燒(cool-burn)」。「冷燃燒」不只是澳洲原住民的傳統,也是一門相當複雜的環境知識,「冷燃燒」以枯枝、落葉做燃料,只在冬季濕冷的天候下進行。經過冷燃燒的樹木在野火好發的旱季,較不會引發難以控制的火災。這種做法亦被稱為「文化燃燒(cultural burns)」。但是在西方火災治理的脈絡下,文化燃燒無法獲得對等的話語權,也很難被視為科學的方法,作為對策納入討論。
人類學的眼鏡:原住民文化作為生活的實踐
除了視覺藝術外,泰勒還有一個持續進行的〈當代飲食計畫〉。這個計畫源自於他對自身文化的探索:「正是『澳大利亞料理』的模糊與不可定義性,促使我發展了這個以食物為媒介的創作計畫。而這個模糊性,很遺憾地,就像在『澳大利亞的歷史』中被消音的原住民文化。」Kaurna的語言與文化在殖民時期的阿德雷地區(Adelaide)是被禁止的,當時的政策造成Kaurna文化的斷裂。這也導致大部份的現代人都是從人類學、博物館學的角度認識澳洲原住民文化,忘了這其實是一個活生生、在不同的部落、社群中以各種姿態被實踐著的文化。泰勒希望透過〈當代飲食計畫〉重新創造擁抱傳統與季節性食材、採用古法烹煮的料理。他將這個新創的料理命名為「Mai」:在許多澳洲原住民語族中,「Mai」意指食物。他也出版了〈Mai:Kaurna Miyurna 當代飲食〉  (Mai: Kaurna Miyurna Contemporary Food),並在這份食譜中考究、記錄Kaurna的文化與歷史。
詹姆斯.泰勒〈Mai:Kaurna Miyurna 當代飲食計畫〉的料理〈塔尼衝浪(Tarni Surf)〉,2018。 食材為蝦、澳洲沿海野菜、手指檸檬美乃滋、強尼薄餅。
而在生活中實踐原民文化又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在當代社會所操作、實踐的日常,是一個流動、交疊的混種文化。無論就物質、社會還是思想層面來理解,沒有任何文化是純粹且單一的,更遑論你我都在全球消費文化的巨大框架下求生存。在我們意識到文化殖民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消耗,這些都是實際存在且等量的議題。賽勒克並不諱言當他們在養育兒子時,縱使他們很有心,也難以在生活中完善地實踐Kaurna文化,畢竟他們生活在一個不利於原民文化發展的社會中,而當今所有全球化的社會都有著類似的問題。賽勒克與泰勒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教育孩子對自己生活的土地、所有在這塊土地上共享資源的動植物,懷抱著感激的態度,並具備對Kaurna語言、文化的理解。
在澳洲被野火席捲不久後,全球新冠疫情讓世界陷入了另一場恐慌,我們都還在學著習慣新的日常,藝術家也在封城的間隙重塑自己的工作節奏。賽勒克今年九月在N. 史密斯畫廊(N. Smith Gallery)有一檔線上展出;而泰勒則是國家原民藝術雙年展(National Indigenous Art Triennial)的參展藝術家。不過兩人近期最大規模的創作計畫,是使用被野火燒焦的木材、蕈類作為媒材創作,回應2019年的澳洲野火,預計在2022年的墨爾本藝術博覽會(2022 Melbourne Art Fair)展出。
對於經常被問及兩人在創作上的合作關係,泰勒表示:「既然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且獨特的存在,那麼每一種交流亦然;我和蕾貝卡的共同創作也是。我們同等重視彼此的觀點與價值。為了在創作藝術的過程中提出正向、有建設性的對話,每當我們共同創作時,我們總是以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意即澳洲原住民族)觀點為首,希望藉此鬆動澳洲自殖民以來的社會主流現況。」在這個情勢不斷變化、風向詭譎的時代,疫情、野火、環境問題、族群矛盾、極化的政治環境,各種問題相互重疊、加成影響。而藝術家的工作,是將自己對世界的疑問,透過作品投射出來,以創作回應這些議題;不斷地檢視人類的生存狀態。
賽勒克與泰勒在第一民族的文化的視角上,觀察外在環境、提出質問、回答問題,用以定位自己。他們不輕易順服於任何單一標籤,但是任何一種身份在兩人身上都是可能。

參考資料:
  1. Rebecca Selleck: http://www.rebeccaselleck.com.au/
  2. James Tylor: https://www.jamestylor.com/
  3. Calla Wahlquist. 'Unprecedented' Australian bushfires directly affected one in eight Indigenous people. The Guardian, 18. Jun. 2020, https://www.theguardian.com/australia-news/2020/jun/18/unprecedented-australian-bushfires-directly-affected-one-in-eight-indigenous-people
1990 生於台北,目前於德國弗萊堡生活、創作。2014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後轉向探討當代藝術,2016年自維多利亞藝術學院(Victorian Colleage of the Arts)完成當代藝術碩士學位,創作至今。
共享的語言—Te Papa Tongarewa的「歸還」工程(上) 回列表 共享的語言— Te Papa Tongarewa的「歸還」工程(下)
瀏覽人次 2451731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