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國際面
  • 共享的語言—Te Papa Tongarewa的「歸還」工程(上)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共享的語言—Te Papa Tongarewa的「歸還」工程(上)

2021/11/11
文 | 陳宜艷 I-Yen Chen 圖|Te Papa


所謂知識的殿堂,應該生做什麼模樣?什麼樣的內容有資格在這樣的場域中呈現?殿堂歡迎誰?殿堂應該提供什麼?

在過去十年間,知識傳授的方式與場域有了很大的變化。大學不必然是唯一的最高學府;要學一門技藝或知識,上網比上圖書館快,有時候網紅(Youtuber)解說得可能還比教授更清楚。如果可以逛商場、看IMAX,我為什麼要去博物館?

博物館的概念緣起自十五到十八世紀間,歐洲收藏家用以陳列自己收藏的珍奇物品,又名「珍奇櫃」(cabinet of curiosities)。隨著歷史推進,博物館亦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角色與任務。如今疫情也挑戰了美術館/博物館的價值。在我們的時代,
博物館/美術館將為何而存在?
訪客驚艷於 Te Papa 最新的物種陳列牆,牆面上的展示了近 700 種紐西蘭原生物種。 圖片來源:Te Papa
本文透過採訪紐西蘭國家博物館(Te PapaTongarewa,以下簡稱為Te Papa)策展人(註1)婓斯.威廉斯(Frith Williams),以及介紹Te Papa近年來跨展覽、教育與社群賦權的幾項工作計畫,思考博物館在當代的可能性。婓斯在Te Papa任職超過十五年,早年她專注於展覽內容的呈現與撰寫,近年隨著經驗與職務的改變,斐斯亦非常熱衷於挑戰博物館的「體驗呈現」。過去幾年她經常至各國博物館進行研究參訪,她在2015年時曾至墨爾本ACMI(註2)以及墨爾本博物館參訪互動多媒體以及沉浸式展覽設計的應用;並在同年獲得美國傅布萊特學人獎學金(Fulbright Scholar Program),在美國紐約的博物館探索展覽敘事如何結合科技運用,以及雙語/雙文化內容的策展方法 。然而對斐斯而言,這些宛如無盡觸手般的學習與發展,都奠基在她學習毛利文化與語言長達數十年的基礎之上。透過爬梳Te Papa過去十年的發展;以及斐斯的專業歷程,可以指認出一條路徑:紐西蘭如何在博物館機構落實「雙文化(bicultural)」、「雙語言(bilingual)」的政策方針。
訪客使用「毛利啟動器(Mauri activator)」:一個由訪客的生命力或毛利所驅動的大型互動螢幕。訪客透過將他們的手放在木雕刻的試金石上,為自然環境增添生命力。 圖片來源:Te Papa

沒有邊界的國家博物館
2019年五月Te Papa呈現了新開幕的自然科學常設展《Te Taiao Nature》。《Te Taiao Nature》透過玻里尼西亞的神話英雄毛伊(Māui)之口,介紹了紐西蘭的原生動植物與自然環境。主題式的互動多媒體帶著民眾打開五感探索展覽;再進一步引導民眾思考人類的活動如何導致了生態浩劫,並提出可能的解方 。知識掛帥的自然科學展,因為借用了豐富的視聽體驗;揉合了神話人物的意象與敘事,反而成了場感官饗宴。除了展場的實體呈現,Te Papa還特請了數位設計公司OCTAVE將展出的taonga(珍寶)製作成互動介面,透過電子資料庫,使用者能夠在螢幕上360度無死角地觀賞展示物件,詳閱延伸資料(註3)。無論是多媒體應用還是設計排版,都讓觀眾再再感受到自然之美。
Te Papa一方面用藝術與神話意像闡述自然科學;也用科技技術呈現藝術展覽。位於Te Papa內的國家美術館今年年中籌畫了超現實主義特展《超現實藝術: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典藏》。除了展出重要的超現實畫派名作,館內也平行展出了同時期的紐西蘭藝術家館藏,對照歐陸的藝術概念如何影響紐西蘭本土的藝術家,以及現代主義在當時如何重新定義毛利藝術(註4)。Te Papa花了很多心思用聲光將展場設計成一個沉浸式空間,並做了不少挑戰傳統的美術館呈現,讓民眾「身處在作品中」。
 
近年許多臺灣博物館、美術館都在強調STEAM(註5)的策展概念。然而,Te Papa在展覽中執行STEAM方法有其淵源。Te Papa的前身是殖民博物館(Colonial Museum),從19世紀晚近一直到20世紀中後這近一百年的時間,Te Papa經歷了一連串的體質轉變。1913年通過的《科學與藝術法案(Science and Art Act)》為在該館內另建國家美術館提供了基礎;1936年,結合了科學與藝術的新館在原址落成,更名為領地博物館(Dominion Museum)。將「自然史博物館」與「國家美術館」合併為同一個單位的決定在當時並未受到所有人的支持,畢竟這樣的做法在區域性的博物館機構比較常見,而這類型博物館在展呈上經常為人所詬病,被認為太「雜」了。但是這樣的歷史基礎讓Te Papa的團隊在策展時,為了達到館內展覽美學與敘事上的一致性,必須用同樣的規格思考科學展與藝術展,如今的成果反而是改制當初始料未及的。

1970年代起,博物館開始重視並建立與毛利社群的關係,領地博物館在1972年更名為國家博物館(註6)。進入到80年代,國家博物館的敘事與定位開始受到許多挑戰:一個以歐洲中心論述立身的國家博物館,還能夠如實地代表紐西蘭嗎?
  
兒童能夠在互動空間探索「氣候轉換器(Climate Converte)」,在虛擬空間中訪客可以選擇採取行動模擬扭轉當前氣候變化的趨勢。 圖片來源:Te Papa

誰的故事;誰是旁白
Ko au te taiao, te taiao ko au. I am nature, and nature is me.
我是自然;自然就是我。


一進到《Te Taiao Nature》,首先遇見的就是毛伊(Māui)與他的宣言。透過毛伊的聲音與視角,民眾循序漸進地經驗紐西蘭的自然環境。但毛伊終究只是一個載體,透過這個載體,策展團隊希望用毛利(Māori)的語言、思維,呈現紐西蘭的自然環境;此外,更重要的是用同樣的語言與思維,討論當代的社會問題。若留意展場的設計,不難發現所有的解說都是雙語的,甚至有許多毛利字彙被直接使用在英文文案中。但是要怎麼用毛利語說明全球氣候變遷、物種浩劫、能源危機......等當代的、科學的環境議題?會不會太勉強了?
 
斐斯表示這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這也是Te Papa的任務。說到底,語言畢竟只是形式,重要的是毛利知識。除了毛利背景與專業的內部館員外,Te Papa長久以來依靠強大、專業的Ngā Manu Atarau(社群)以及Kaihautū(耆老)作為諮詢對象,引導Te Papa上至毛利專業的研究發展;下至館內每天的例行作業與館內文化,並作為機構與毛利民間社群的橋樑。這個工作模式奠基在《Mana taonga原則》上,原則確保了毛利人對其物質、文化的權利,而透過與毛利社群密切連結、合作,博物館被授予解釋權。在這些條件之下,Te Papa當然能夠用毛利語來討論氣候變遷、當代議題,也因此,「Ko au te taiao, te taiao ko au. I am nature, and nature is me.」這個宣言的可貴之處不只在於雙語呈現,而是「我是自然;自然就是我」的精神,即是毛利族與自然萬物共存、共生的體現。斐斯認為策展團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認自己不是專家,他們非常地需要專業的文化人引導他們將展覽內容落地,透過反覆與毛利社群面對面地溝通,族人將這些概念與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物件結合,這些抽象的概念因而有了面貌。這讓毛伊成了有血有肉的存在,是真正為當代環境議題所苦的人;是你也是我。
2020 年11月3日在Te Papa進行了四件自柏林民族博物館(Ethnologisches Museum Berlin)和哥廷根大學(Gotttingen University)歸還的 Toi Moko 的歸還儀式(Repatriation Powhiri)。 攝影:Abbie Dorringto。圖片來源:Te Papa(161964)
1988年紐西蘭政府設立了「計畫發展部(Project Development Board)」為博物館轉型做準備,並徵詢了專家以及毛利部落族長的意見想法。1992 年《紐西蘭 Te Papa 博物館法》決議將「國家博物館」加上毛利語名,從此紐西蘭國家博物館的全名為: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為實踐國家雙文化政策,自 1995 年,Te Papa 的高階管理團隊採行政總裁(CEO)和毛利領袖(Kaihautū)共治模式。透過雙首長或雙決策制度,保障毛利族人參與博物館治理、績效監控、管理和運作(註7)。透過法律落實毛利人的權利,讓毛利社群與博物館之間有著實質對等的夥伴關係。
 
為了持續深化《雙文化原則》,館內也設有專責團隊負責研究發展雙文化政策。目前進行中的項目是Maramataka(毛利月曆),未來甚至有望以Maramataka作為Te Papa展覽或行政季度的基礎(註8)。
註:
  1. 完整職稱為內容與經驗設計負責人(Head of Experience Design+Content)。
  2. 完整機構名稱為澳洲動態影像中心(Australian Centre for the Moving Image)。
  3. OTAVE官網上的專案呈現:https://octave.nz/projects/te-taiao-nature/
  4. 與超現實主義特展平行展出的館藏展:Surrealist Impulse | Te Tākiri o te Ringatoi Pohewa,
    https://www.tepapa.govt.nz/visit/exhibitions/toi-art/surrealist-impulse
  5. STEA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and Mathematics)是結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以及數學的跨學科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數學邏輯的基礎下,藉由動手建構工程與呈現藝術美學,來學習科學和技術的內涵。
  6. 1968年奧克蘭博物館首度任用研究殖民史的專業館員,進而引領紐西蘭各地的博物館開始蒐藏、展示在地的歷史文物,也鬆動了博物館傳統的歐洲史觀。
  7. 楊翎(2016,07)。〈紐西蘭博物館的後典範興革—從島嶼記憶之重塑與展演談起〉。博物館學季刊,30(3):44-45
  8. 關於毛利月曆的知識與細節,可參考Te Papa官網頁面「Matariki:毛利新年(Matariki: The Māori New Year | Matariki: Te Tau Hou Māori)」:https://www.tepapa.govt.nz/discover-collections/read-watch-play/matariki-maori-new-year
續下集:共享的語言—Te Papa Tongarewa的「歸還」工程(下)
  
1990 生於台北,目前於德國弗萊堡生活、創作。2014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後轉向探討當代藝術,2016年自維多利亞藝術學院(Victorian Colleage of the Arts)完成當代藝術碩士學位,創作至今。
為啟發他人、利他播種的園丁 回列表 這個世界既柔軟,又荒涼
瀏覽人次 2451645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