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節熱潮在全台各地方興未艾,花東也不例外。2009-2014年間的「原聲音樂節」,以及2015年迄今仍舉辦的「花東原創生活節」,都是為了活化「花蓮文化創意園區」而產生,同時也提供花東藝術家大型的發表平台。原聲音樂節從廣邀國內外音樂人、在地學生樂團表演到公開徵選在地或原住民表演樂團、邀請知名樂團表演,是花東大型音樂節慶的代表。
台東生活美學館主辦的花東原創生活節面向更為廣泛,包括原創藝術、工藝創作、文創商品與市集以及動態展演。主題以地理位置為界,展覽在不同區域的藝術作品。像是六大生活圈「北縱谷」、「東海岸」、「南縱谷」、「臺東平原」、「南岸」、「離島」,或是「東海岸」、「臺東平原」和「南岸」,讓民眾感受花東的集體氛圍同時看見差異。
離開市中心,靠海的那端,則是因應不同需求而誕生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與「米粑流濕地藝術季」。前者的主辦單位是交通部東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後者則是農委會林務局。2015年開辦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邀請在地與外國藝術家在東海岸沿線景點駐地創作,戶外空間創作成為最大特色,民眾也能看見藝術品產生的過程,並且有著直接與藝術家互動的機會。另外,開放藝術工作室、藝術市集與「月光.海音樂會」也是活動主要內容。
米粑流濕地藝術季奠基於2011年的「水梯田溼地生態環境裝置藝術與水梯田溼地音樂季」,邀請港口部落、外地以及國外的藝術家透過駐村的方式,感受在地的生活進而創作。2012年續辦,透過藝術參與傳達「藝術源於土地」的精神(註),到了2017年轉變為米粑流濕地藝術季,藉由水梯田濕地生態復育的在地脈絡,企圖連結國際的「里山倡議」精神,也就是人、自然與生態的共存,活動形式有市集、音樂會、輕旅行以及藝術家駐村計畫。
即便是不同的主題、論述與功能,這些一年一度的藝術節慶堪稱相當密集地在花東登場,它們輻射出怎樣的在地特質?籌辦與施行時呈現何種獨特樣態?我們特別採訪曾為花東原創生活節策展,現為哇大創意整合有限公司負責人的那高.卜沌(Nakaw Putun);參與不同藝術節策展團隊,目前在都蘭經營月光小棧與女妖藝廊的李韻儀;巴卡芙萊(Pakavulay)設計工作室的兩位負責人,多次駐村的藝術家林琳(Malay Makaluwan)以及參與策展也創作的藝術家黃錦城分享各自的參與經驗與觀察,藉此對近年的東部藝術節提出觀照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