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如果一個理想的藝術節,在花東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如果一個理想的藝術節,在花東

東部藝術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017/11/05
文|許佩珊
在讀這篇文章前……
去過「原聲音樂節」、「花東原創生活節」、「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或「米粑流濕地藝術季」嗎?這些發生在台灣東部的藝術節慶,是為你帶來不同以往的「花東印象」,還是加深了你對島嶼東部的刻板印象?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請隨文章走入藝術節幕後,從策展人和藝術家的視角重新觀看一場在地藝術節是如何成形的——
  • 2017花東原創生活節 Iyo Kacaw作品〈土地的內在結構〉局部。鄒欣寧攝影。
  • 2017花東原創生活節,林淑玲〈路徑〉。鄒欣寧攝影。
  • 2017花東原創生活節 林琳〈結繩記事系列—海上飄來的白色惡靈〉。鄒欣寧攝影。
藝術節熱潮在全台各地方興未艾,花東也不例外。2009-2014年間的「原聲音樂節」,以及2015年迄今仍舉辦的「花東原創生活節」,都是為了活化「花蓮文化創意園區」而產生,同時也提供花東藝術家大型的發表平台。原聲音樂節從廣邀國內外音樂人、在地學生樂團表演到公開徵選在地或原住民表演樂團、邀請知名樂團表演,是花東大型音樂節慶的代表。
 
台東生活美學館主辦的花東原創生活節面向更為廣泛,包括原創藝術、工藝創作、文創商品與市集以及動態展演。主題以地理位置為界,展覽在不同區域的藝術作品。像是六大生活圈「北縱谷」、「東海岸」、「南縱谷」、「臺東平原」、「南岸」、「離島」,或是「東海岸」、「臺東平原」和「南岸」,讓民眾感受花東的集體氛圍同時看見差異。
 
離開市中心,靠海的那端,則是因應不同需求而誕生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與「米粑流濕地藝術季」。前者的主辦單位是交通部東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後者則是農委會林務局。2015年開辦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邀請在地與外國藝術家在東海岸沿線景點駐地創作,戶外空間創作成為最大特色,民眾也能看見藝術品產生的過程,並且有著直接與藝術家互動的機會。另外,開放藝術工作室、藝術市集與「月光.海音樂會」也是活動主要內容。
 
米粑流濕地藝術季奠基於2011年的「水梯田溼地生態環境裝置藝術與水梯田溼地音樂季」,邀請港口部落、外地以及國外的藝術家透過駐村的方式,感受在地的生活進而創作。2012年續辦,透過藝術參與傳達「藝術源於土地」的精神(註),到了2017年轉變為米粑流濕地藝術季,藉由水梯田濕地生態復育的在地脈絡,企圖連結國際的「里山倡議」精神,也就是人、自然與生態的共存,活動形式有市集、音樂會、輕旅行以及藝術家駐村計畫。
 
即便是不同的主題、論述與功能,這些一年一度的藝術節慶堪稱相當密集地在花東登場,它們輻射出怎樣的在地特質?籌辦與施行時呈現何種獨特樣態?我們特別採訪曾為花東原創生活節策展,現為哇大創意整合有限公司負責人的那高.卜沌(Nakaw Putun);參與不同藝術節策展團隊,目前在都蘭經營月光小棧與女妖藝廊的李韻儀;巴卡芙萊(Pakavulay)設計工作室的兩位負責人,多次駐村的藝術家林琳(Malay Makaluwan)以及參與策展也創作的藝術家黃錦城分享各自的參與經驗與觀察,藉此對近年的東部藝術節提出觀照和反思。
藝術節/祭的核心是自由地表達
擁有策展執行以及參展經驗的黃錦城直言,政府單位能否清楚本身的權責、功能以及需求,是一場藝術節成功與否的關鍵。
 
他說:「不依賴政府的資金才能獨立,藝術家們能夠自由地創作。雖然小,但是自給自足,大家玩得也開心。因為自由地表達是藝術活動的核心。」現行的藝術節依賴政府補助,他理解政府的考量,卻也認為政府的角色應是審核策展的可執行性,或是概念有無涵蓋他們的需求,進而給予建議而不是介入或是質疑概念以及策展人的選擇。甚至因為經費核銷的方式,改變了原有的藝術呈現。一旦行政機關涉入太多,藝術活動的核心就會消失或者轉弱。
 
多次參與東部藝術節的藝術家林琳則說:「創作者回到作品本身,自由地創作,作品自然就會吸引人。」因此像是作品的放置地點,她認為不一定只能放在最多人經過的路邊,也能放在轉個彎才能發現作品或是祕境,「或許就能吸引民眾主動尋找,去到本來不會去的地方。」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而不單單在現有的觀光景點擺設作品,或許是政府在信賴藝術家或策展團隊的前提下就能玩出來且預想不到的成果效益。
政府必須看見「看不見的時間」
最初,公部門因為國外藝術節成功吸引觀光人潮而將概念引進國內,卻忽略了當地政府執行前與當地居民的溝通以及串連背後花費的時間。曾參與花東原創生活節與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策展團隊的李韻儀指出,受限於政府的標案期程,投標與確定得標再到執行,籌備期幾乎是半年內甚至只有三個月,很多事情都沒辦法做到最好。
 
時間影響活動的廣度與深度,加上東部的地理空間狹長,一個部落就像一個國家,李韻儀說,三個月從籌備到結束的展覽,只能做到概念性的呈現,還有很多細緻的地方可以發展。其次是在地連結需要時間,透過逐年持續累積、實驗與執行,才能在過程中找到語言與對話模式。執行活動的後期,更需要行銷讓更多人知道活動,但受限標案期程,「異業結合與企業行銷不會等你拿到標案才決定,他們無法臨時配合你。」一旦活動宣傳不彰,即便執行團隊花費許多時間完成活動,也很可能失去原先預期的目標效應。
 
在整體期程倉促的情況下,藝術家準備的時間可能只有一個月,外地或國外藝術家沒有太多時間感受花東生活,反而限縮參與大地藝術節的多元性,同時也失去了藝術家與土地、與當地文化以及和其他藝術家相互對話的機會。
滾動連結與看見在地需求
  • 2017花東原創生活節展場一隅。陀絜甯攝影。
  • 2017花東原創生活節,林介文作品〈洛神洛神我愛你〉。陀絜甯攝影。
曾擔任2017年花東原創生活節策展人的那高.卜沌(Nakaw Putun),根據過去執行大型節慶的經驗,她認為人的連結是最大的收獲。不管是政府單位、主辦單位或在地店家的連結,都會逐漸擴散與累積,當大家慢慢知道花東原創生活節到底是什麼的時候,就有可能觸及原本沒興趣或沒機會參與的在地民眾。
 
同時,她也認為花東原創生活節的優點在於人文活動會影響民眾對花東的認識,例如花東不只有觀光,也有深厚的人文、歷史與族群文化等豐富內涵。而藝術節志工的參與也是培養在地藝術人才的方式,她將不斷累積實務經驗、培養藝術行政人才視為藝術節延續經營的其中一個面向。
 
林琳對現行戶外藝術節最大的問題是,「一定要是『藝術品』在那邊嗎?」她發現東海岸的公車站牌有些沒有屋簷也沒有座位,使得老人與小孩在夏天高溫下只能在沒有遮蔽物的地方等公車,有人甚至直接坐在地上,非常危險。從這觀察中她開始思考藝術結合建築的可能性,像是搭建有特色、能讓居民安心候車的公車亭。
 
藝術節若能不只挑選本就有觀光景點的部落,而是真正看到當地人的需要,開放有意願的部落參與,就能增加駐村藝術家與在地人互動的機會,讓部落與藝術節一同創造與成長。
東部藝術節的下一步
談及對東部藝術節的期許,黃錦城希望政府應該參與民眾,而不是民眾參與。他說:「當政府知道民眾對什麼有感覺,知道這裡的需求又有資金,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他認為失敗沒關係,可是必須從失敗的經驗尋求出路,進而累積執行的自信。
 
那高.卜沌(Nakaw Putun)認為藝術節的現況深受政府政策以及單一經費來源影響,如果政府改變方向,原先的品牌就可能消失,但是民間如果投入資金,或許狀況不會那麼絕對,也能有所累積,甚至朝向終極目標,就是以售票達到自給自足的狀態。李韻儀則希望能夠從一年一度轉變為兩年或三年一度的藝術節,以充足時間醞釀出更豐厚扎實的策展概念,「抓住根本,才能長久發展。」
 
無論帶來觀光人潮或是以藝術關注在地議題,人們多樂見也期待藝術節慶產生正面效應,然而,政府、策展團隊和在地民眾對於「藝術」的認知是自由不受限、盡情展現創意的可能,抑或是一門炙手可熱好生意?這或許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選題,卻會影響從籌劃到落實過程中每一環節的選擇,也將決定人們對花東藝術節的觀感與想像。於是我們終究要問:公部門/ 花東人/ 訪客,你期待舉辦/參與的,是一場怎樣的「在地」「藝術」節?
 
 
註:參見米粑流濕地藝術季官方網站,http://www.mipaliwarts.com/edcontent.php?lang=tw&tb=1。
許佩珊
7年級末班生,生於嘉義,成長於新北市的勞動家庭。大學讀社會學,研究所於原住民族學院修讀人類學。深知發聲之困難與複雜,視文字為橋梁,希望成為用料實在的造橋師傅。
走向世界,說你的故事—— 回列表 性別、禁忌、部落
瀏覽人次 2434274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