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為什麼我們部落的傳統文化外人不能隨便用?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為什麼我們部落的傳統文化外人不能隨便用?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上路初探
2018/01/05
文|盧宏文
在讀這篇文章前……
抗議!你怎麼亂穿我們的族服還亂跳不是我們族的舞?
抗議!你為什麼沒經過族人同意就寫我們的故事?
抗議!你怎麼可以把我們的神話人物亂跟別人配對?
 
這些原住民族公開表達不滿的例子,最近出現比例很高,不認同的人認為「幹嘛這麼小氣?」甚或「傳統本來就是拿來顛覆的」,但熟悉原住民文化的人會知道,傳統從不是這麼簡單的事。「原住民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的出現,或許是一個起點,藉由「捍衛傳統」和當代社會展開「尊重不同族群該怎麼做」的討論——
自不同原住民族群傳統元素襲用與創新的潮服品牌「花生騷」商品展示。(圖片提供|花生騷)
 
原住民族議題漸受重視,新聞報導也開始出現原住民族在傳統文化被誤用時表達抗議與聲明的案例,包括電影《鐵獅玉玲瓏2 》與《大尾鱸鰻2》對於原住民族語言及服飾的調侃;大學啦啦隊錯誤拼貼與使用原住民傳統服飾;甚至政府部會層級的外交部也曾發生國際青年大使團以自創形式展現原住民傳統服飾及樂舞,以及在護照上採用達悟族拼板舟圖像,但未經達悟族人同意的事件。
 
這些事件讓人想起「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以下簡稱保護條例)的倡議。這項2007年完成立法的法案,相關子法亦於2015年公布實施。根據保護條例第三條之規定,傳統智慧創作包含「原住民族傳統之宗教祭儀、音樂、舞蹈、歌曲、雕塑、編織、圖案、服飾、民俗技藝或其他文化成果之表達。」而當原住民族或部落擁有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以下簡稱專用權)後,便可據此「禁止他人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其智慧創作之內容、形式或名目」,也可以依此向申請專用權授權的個人或組織,收取合理的權利金。
 
例如已通過專用權申請的馬太鞍部落男性傳統服飾「五片流蘇裙」為例,如有業者想使用這項智慧創作,需向馬太鞍部落申請,由部落內部的決議機制,決定專用權的授權與否,相關收費標準亦由部落內部自行討論並訂定,收益則歸入所屬部落或原住民族的共同基金,由選派的管理委員會管理。
 
協助推動立法的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黃居正教授認為,這項法案是一個扭轉原住民族權利關係的槓桿,「因為有一個槓桿,所以我們才能夠用這麼小的施力,能夠去推動這麼大的石頭。」這顆巨大的石頭,來自原住民族人口數與全國總人口數的巨大懸殊,以及原住民族歷經各層面打壓造成的無力發聲或被漠視。
 
黃居正指出,「這是一個跟文化、跟本土完全需要相接軌的事,你不能把著作權、智慧財產權(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當成一個技術性的法律,它是這個社會最深層文化價值的表現。」他希望人們能夠理解,保護條例不只是用來界定權利、衡量損益的立法,更隱藏著試圖挪動族群權力結構的嚮往。
 
雖說如此,直到2017年的10月底,原民會才公告第一波共七項的專用權申請通過公告,目前尚有一百多件的申請案仍在審議中。
 
究竟法律運用與執行層面間的距離有多遠?而這些專用權的申請通過,又將對原住民族、運用原住民族文化來創作的藝術家,以及商品開發者,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不是族人的你,非拿部落傳統文化創作不可嗎?
賽夏族矮靈祭現場。(攝影|perkinschen) https://www.flickr.com/photos/perkinsche
獲2017年臺北文學獎舞台劇本首獎的劇作《來了!來了!從高山上重重地落下來了!》,源於作者戴華旭兩次參與賽夏族北群paSta'ay(矮靈祭),將見聞化為創作養分,在初版劇本大量採用賽夏族ta'ay(矮靈)的神話符號,並且以wa:on(娃恩)和ta:in(達印)為劇本角色,又涉及賽夏族雷女wa:on嫁予青年ta:in的神話。
 
然而,賽夏族人對戴華旭未事先告知便引用族群神話創作、公開發表感到不滿,賽夏族南群及北群為此發表聯合聲明,除要求主辦單位重審劇本外,也要求作者道歉。歷經得獎之喜與其後爭議的戴華旭說,「其實一開始我真的沒有意識到,我覺得這是我最大的錯誤。」
 
代表賽夏族北群發表聲明的五峰鄉賽夏族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朱劍鳴所講述的雷女神話與網路上流傳的版本大致相同:雷女wa:on下凡嫁予ta:in,並教賽夏族人們種植小米的技術,最後因故消失離去。賽夏族南群瓦祿部落發展協會總幹事風貴芳和曾對此事件發言的東河國小校長高清菊,則講述了另有歧異的版本;風貴芳說,wa:on的確是女神,但是在老人家口中,是用來稱呼大霸尖山的伴侶;至於雷女傳說中的雷女,南群的老人家們稱為'ae'aew、北群則稱yo'aew(北群),青年則被叫作'aro'。戴華旭說,他是在劇本引起爭議後,更深入了解才知道wa:on的地位如此崇高,且神話解釋遠比他原先想得更為複雜。
 
列出賽夏族北群與南群對於雷女神話的不同解釋,並非考究版本差異,而是要指出運用不同族群文化做為作品元素的艱難。這些文化傳承的起源便可能充滿歧異,創作者如何抉擇、選取素材都可能引起族人反彈,甚至有違反保護條例之虞。對此,已和賽夏族人達成和解的戴華旭認為,或許有些人會擔心書寫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元素而觸犯保護條例,但有這種擔心反而是好的,因為可以濾除掉不是非寫這類題材不可,或只是想拼貼異文化創造新奇感的創作者。
可是我們想用部落名義申請專用權,不是個人啊!
  • 花生騷以原住民聖山傳統取材創作的系列商品圖樣。(圖片提供|花生騷.插畫|pic.nic)
原住民潮服品牌「花生騷」創辦人、太魯閣族的Derlabers Saw(德拉)說,「頒布(保護條例)當然一定會對我們產生一些影響,就是對於傳統的東西我們會更小心。」
 
他也認為這項法案可以減少原住民族傳統文化被亂用的情況,但同時,Derlabers坦言,他所接觸到的原住民創作者或工藝老師對如何取得專用權授權,以及其後的付費機制仍感到混亂,需要政府加強宣導,或建立一個更便捷的溝通平臺,便於申請者查詢已通過的專用權,也讓專用權的擁有者與申請者能快速達成使用協議。
 
另一方面,不同於創作者和商品開發者,回到部落申請專用權的層面,東河國小校長高清菊指出,「我們的法律一直沒辦法滿足原住民的需求」,「法律的規範真的跟我們的習慣不一樣」,比如保護條例中被授權代理申請人(原住民族或部落)的代表人,雖然專用權最後並不歸代表人個人,光是協調有人蓋章同意以自己為名申請就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在部落傳統觀念中,蓋章的人需要揹負所有責任。如果可以以部落做為代表人申請,申請進展會順利很多,但這又與現行法律需為自然人或是法人組織才擁有權利的架構不符,也突顯了國家體制與原住民族自治間的矛盾。
法律很重要,有沒有一顆尊重的心更重要
所有受訪者在闡述經驗和對專用權的看法時,不約而同提到的關鍵字是——尊重。
 
花生騷的Derlabers在七項專用權尚未公告前,就會在商品開發時詢問熟悉傳統文化的族人設計的引用是否合乎規範,同時取得族人認同。朱劍鳴也肯定那些受賽夏傳統文化感召、想理解更多奧祕的研究者,然而族人認同與否,取決於這些接近他族文化的人,「完全是(他)有沒有心,可以去融入這個社會結構裡面。」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這是臺灣社會很愛引用的一句話,但並不表示我們只需停留在守法的階段。如同黃居正所言,我們如何展現我們的深層文化價值,臺北文學獎爭議事件的落幕方式及其延伸,值得借鏡。
 
在去年的新聞報導中,爭議落幕於戴華旭修改劇本並道歉而達成和解。但在和解後,戴華旭又去賽夏族的播種祭向族人道歉,也將參與今年的矮靈祭。族人請他帶上一百元捐給祭儀,亦象徵獻給矮靈,另帶一瓶米酒獻給長老。套句戴華旭的說法,「在矮靈祭上結的事情,就在矮靈祭上解開來。」
 
這提醒我們,除了法律的規定,不同族群間的互動,仍需積極打開更多想像。一如道歉不只有罰則或登報,對土地的使用方式亦然。透過族群間不斷嘗試對話與互動,傾聽和理解彼此思考邏輯的異同,我們終能找出相互尊重、共同生活的可能。
盧宏文
人類,目前暫居花蓮,正在找定居的可能。暫無值得一提之事,但總有些目前可以做的,例如書寫,以及對島嶼多一點瞭解,也許下輩子做一條太平洋裡的海參。
這座島,因為她們的聲音而完整 回列表 走向世界,說你的故事——
瀏覽人次 2434620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