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我的原聲探索-我聽原住民創作歌謠的經驗(下)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我的原聲探索-我聽原住民創作歌謠的經驗(下)

2021/07/31
文.圖|徐睿楷(Eric Scheihagen)

原住民之間的紅歌曲與紅歌手
其實這些進入台灣主流音樂市場為漢人所熟知的歌曲,僅是當時原住民流行歌謠的少數,還有非常多原住民創作歌謠在原住民族部落之間廣為流傳,其受歡迎和流行的程度不亞於前述幾首歌謠。1960年代與1970年代間有一百多張原住民音樂黑膠唱片發行,這些唱片中出現不少當年原住民聽眾喜愛的歌曲,例如〈送情郎到軍中〉、〈何時有情人〉、〈おさけ小唄(檳榔、香煙、酒)〉、〈祭祖先〉、〈馬蘭社補魚歌〉、〈憂夜月景〉、〈娶女婿〉、〈歡送入伍歌〉、〈思情淚〉、〈失去了你(三振出局)〉等。當年原住民族也有他們的偶像歌手,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中,原住民歌后盧靜子出了二十多張專輯,她在原住民族之間走紅的程度可以跟華語歌手鳳飛飛和鄧麗君相比擬,但大部分當年的漢人聽眾卻不認識。盧靜子之外,這個時代還有不少在部落受歡迎的歌手,例如安安、郭茂盛、吳花枝、徐玉蓮、玲蘭(曾美愛)、何雨郎、黑牡丹、石君代、王秋蘭等。這時代在唱片上發行的原住民歌,1960年代有不少日語歌,1970年代開始出現華語歌,但族語歌還是最多,而阿美族的最多,也有幾張卑南族的、排灣族的以及日月潭邵族的,其他的族群比較少出現。這個時代的原住民唱片一般來說錄製的成本不高,但還算豐富,有的以完整樂器編制的大樂隊伴奏,更多是以吉他、鼓、風琴等比較簡單的編制伴奏,當時的樂手像陳清文、汪寬志、翁源賜、徐天識、蔣喜雄、江明旺、劉清池等都很優秀,在簡單的樂器伴奏範圍內還是有不少變化。
  • 不同時代的原住民音樂專輯。精選台灣山地民謠1,盧靜子演唱。
  • 大橋之戀一精選台灣山地民謠4,盧靜子演唱。
以上的歌曲和歌手可說是我最原本想找的原住民創作音樂代表歌曲,如果要整理1960至1970年代原住民之間最紅歌曲出的歌單就要挑這些歌。但我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在這時代出版的一百多張原住民族黑膠唱片當中,也有不少好聽的歌曲和歌聲非常好的歌手,可能連大多數的原住民族人也不熟悉,甚至只有同一個部落的人才有聽過。有幾位歌手在當時灌錄比較多歌,如盧秀鳳、陳桂英、陳玉英、劉梅等,但也有很多唱得很好的歌手卻只錄製一兩首歌,也有很多好聽的歌只有出現一次在唱片上,後來似乎沒有人翻唱。我最近一個想做的事情是使用不同方式把這些比較少聽到的歌曲與歌手(以及曾經紅過但現在很少聽的歌與人)推廣給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的聽眾,讓這些歌曲有機會被聽見,讓這些演唱者得到遲來的光榮。
二十世紀末期的原住民音樂
到了1980年代,原住民音樂從黑膠唱片時代轉入卡帶時代,部落流行音樂都是以錄音帶形式發行,編曲方式也改變了。早期的唱片有的以完整樂器編制的大樂隊伴奏,更多是以吉他、鼓、風琴等比較簡單的編制伴奏,但除了其中幾個最早期的卡帶歌手像陳繁雄、蔡美雲等用吉他伴奏,其他的卡帶歌手幾乎都是以那卡西式的電子琴伴奏。雖然現在回頭聽這個編曲方式會覺得有一點「俗」,但還是有不少優秀的歌手在這時期出現。從1980年代到2000年左右幾百張這類錄音帶持續發行的盛況判斷,可想見當時在部落有多麼受到歡迎。

這時候的「卡帶歌手」,最多是阿美族和排灣族,但卑南族和魯凱族也不少,布農族、太魯閣族等也有,突出的歌手包括蔡美雲、高阿勇、陳繁雄、陳育修、王香妹、巴志郎、馬玲英、曾憲國、包曉娟、藍石化、夏國星、馬春美、林慶雄等等。很多這些歌手唱的歌是更早期流傳下來的,但也有不少新的經典歌謠出現在這時期,除了上述提的〈可憐的落魄人〉、〈白米酒〉等,還有〈深夜的呼喚〉、〈親情(出嫁的女兒)〉、〈一路想想的夢〉、〈出外人的心聲(釘板模的心聲)〉、〈乾杯〉、〈摩托車〉、〈得ㄋㄚㄕ(沾醬歌)〉、〈冷冷的心上人〉等。
台灣山地同胞跳舞歌集,南王民生康樂隊演唱。
原住民音樂百花齊放
最開頭我提到1996年起隨著郭英男的歌聲出現在奧運的「原住民音樂風潮」,不單是我自己開始注意原住民音樂,而原住民音樂開始大量進入台灣主流流行音樂圈,不只是以唱主流華語流行歌為主的歌手如張惠妹和動力火車開始強調他們的原住民身分,其他演唱更有原住民風味或甚至是以族語創作的藝人也逐漸受到肯定。這25年來,出現了很多厲害的原住民族音樂人,例如原始林、紀曉君、王宏恩、巴奈、達卡鬧、郭明龍、圖騰樂團、舒米恩、查勞、Matzka、以莉高露、桑布伊、阿洛、Boxing、桑梅絹、戴曉君、CMO樂團、阿爆等,將原住民創作歌謠帶入一個百花齊放的豐富時代。每一個藝人有自己的特色與音樂曲風,從民謠到搖滾,從嘻哈到電音舞曲,有的像達卡鬧、 桑布伊以及桑梅絹在曲風和唱歌方式保留不少古早味,但同時有創新的元素在。有的藝人如舒米恩與阿爆在充滿現代的音樂中用語言、歌詞題材以及編曲帶入原住民風味,吸引年輕的聽眾而讓他們認識原住民的文化。聽舒米恩的〈Aka pisawad不要放棄〉與〈皺眉頭〉, 桑布伊的〈Dalan路〉與〈Sadeku na senan溫暖的光〉或阿爆的〈izuwa有〉與〈Thank You〉都能給聽眾不同的感覺,但都同時有了濃厚原住民的味道以及能吸引各種聽眾的共同性。

不過,雖然光聽近代的原住民音樂就可以給不同族群聽眾豐富的聆聽經驗,但早期的原住民唱片卻有另一種難以取代的韻味,我希望未來可以用更多方式和更多管道,讓台灣樂迷聽到這些古老的好聲音。
徐睿楷(Eric Scheihagen)
台灣流行音樂研究者,專長領域為台灣流行音樂史、西洋流行音樂史、世界歷史等。曾擔任 Alian 96.3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原聲探索》主持人。
本文首刊於《ACT藝術觀點》85期,2021年4月號。
我的原聲探索-我聽原住民創作歌謠的經驗(上) 回列表 故事都在山上
瀏覽人次 2429464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