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故事都在山上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故事都在山上

2021/02/23
文|吳思鋒
「富世原名『玻士岸』Bsngan,為『配對』之意。因過去族人在此工作常受外族襲擊,出入必須配有一個勇士守衛而得名。」(《秀林鄉志》,頁284)

與去年山東野表演坊《富世漫步—有火的地方就有故事》展演交疊的區域,緊鄰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富世村民樂社區,我跟著「明日部落:太魯閣之殤」 策展人杜逸帆(以下簡稱「阿杜」)和負責展場空間設計的Yukan Yulaw,在阿杜於部落賃居的房週遭,找尋、撿拾展場裝置的材料,本來以為要耗去一些時間的工作,在左鄰右舍不多聞問的幫助下,一下子就找齊了,房東還慷慨提供了個空間,讓這些材料有暫時的安身之所。
 
說是材料,其實盡是不用的木材、毀損的門板。那些舊、老、破、不規則形狀的材料,鎮日擺置在部落的現成物,在Yukan發亮的眼裡,彷彿和礦物、水源一樣珍貴,縱使它們看來都需要再打磨一番(譬如,拔去門板上的鐵釘、削滑木頭的粗刺面等)才能移到展場內發揮裝置的作用。
熱衷藝術教育和空間設計的Yukan是新北烏來泰雅族人,他去年在寶藏巖以自己的弟弟Batu為主題,策了一場「『B.A.T.U』—Yukan Yulaw創作展」從對親密手足的微觀個體出發,混雜都市與部落、城市人與獵人的生活經驗、生命敘事,管窺泰雅青年的當代面貌。展場分兩區,觀者一步進,先至明亮展間,觀看策展人用錄像、文字與物件呈現的,穿梭於多重身分的弟弟Batu;再走進,展間關起了燈,佈置成野地,牆面的影像呈映著入夜山林的野地篝火,以及回到獵人身分的青年,在火堆旁吟唱。
 
這場創作展的佈置方式,與即將到來的「明日部落」展覽有異曲同工之妙,但Yukan客氣地說,他把自己擺在協助阿杜完成策展計畫的角色。關於展場空間的設計構想,在他接到合作邀約之初,阿杜傳了幾張照片給他,他傳給我看,我發覺多是在一片荒廢的現代化設施,如遊樂園、向山上攀的電扶梯等,荒廢到植物蔓生,甚至反向包覆現代物,顯現一股極富生命力的美感。在攝影師的光線捕捉與精準構圖之下,那些荒廢的場景並不黑暗、破敗,反而產生了一種神聖性。
策展團隊及藝術家(左上至右下:李玲、劉曉蕙、尤幹.尤勞、杜逸帆)正在進行展覽討論。《明日部落:太魯閣之殤》展覽將於2月27日松園別館開幕。 取自 Yukan Yulaw Tranan Wulai 臉書
「遺構。」Yukan說到這次的設計構想。聽他說了一番話以後,我想,走在部落,我們常會看到每個人的家外觀用各種材料拼貼、修補,反過來說,拼貼、修補的材料也就是各種遺留的材料,遺留是時間的痕跡,時間的痕跡一小筆一小筆塗成了家。「遺構」混雜了城市與部落,及兩者交錯而產製的多重時間。我想,遺構如何不是懷舊?用遺構的空間設計,就像把部落的現成物搬移到非部落的展場,現成物的意義也就在場域轉換的過程變得不同了,這如何不是(想像)本真地再現?更遠更遠,回顧太魯閣族經受的,戰爭與遷徙的經驗,對照現今的部落樣貌,不也存在著更巨大的遺構?
阿杜平常一邊當劇場演員,一邊為原民台拍攝新聞報導影片,會有這項這策展計畫,一部分和他拍攝反亞泥運動有關,他也因此認識「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自救會成員。「反亞泥」的近因源自1970年代中期,亞洲水泥在花蓮設廠,以租賃部落族人擁有的土地,滿足開發需求,卻逐漸演變為開發單位與公部門共謀,透過各種「行政程序」,連搶帶騙地剝奪大片大片的土地,又運用經濟的依賴手段,造致部落的內部分裂。弔詭的是,亞泥會在富世村境內的各部落設置服務站,多半聘請當地族人駐站,藉以與居民溝通亞泥的各項舉措,其中有一間就設在自救會旁,這也是他在進行計畫時的地方連結,也讓他看到更複雜的,亞泥與部落的互動關係。
 
阿杜是高雄桃源部落布農族,兩歲時由母親接上台北,2017年,他曾回桃源部落住八個月,思索自己的未來,但這段返家經驗並不順利。我不知道,這樣的不順利是否成了他的策展動力之一,但當他說著準備在展覽開幕當天,除卻在松園的展覽,還會在姬望紀念教會的石洞編創一台關於「移動」的獨腳戲,包括都市移動的成長經驗、來到富世村的他異經驗等,雖然離散已為當代經驗之必然,我總覺得話裡還是有始終沒說出的什麼。
自救會會長田明正(左一)帶領現場太魯閣族地主呼口號 「禁採礦,保山林,太魯閣加油」。 照片提供|杜逸帆 策展人
姬望紀念教會或姬望石洞也是一個複義的場所,讓人以為混雜著「神在」與「樹生」(太魯閣族的起源傳說)。「姬望」(Ciwang Umin)是一位在日據時期,二十世紀初,從充當日軍說客、經歷生命低潮,而後當起堅毅的宣教者的太魯閣族女性,在皇民化時期以宣教的行動和日本對抗。紀念教會則隸屬太魯閣中會,「太魯閣中會」是在戰後五零年代,國家正施行各種治理山地的政策時,為已長期併入泰雅族的太魯閣族,從命名、宣教到聖經的太魯閣族語翻譯工程,為日後太魯閣族人在爭取正名時,保留的場所,也是1996年「正名Truku族研討會」舉辦之地,自此揭開更計畫性的「太魯閣正名運動」。
 
百多年前的戰爭與遷徙、戰後1960年代中部橫貫公路開通以及當時台灣在美援下發展由農轉工,礦、電等需求大增,還有1986年太魯閣國家公園創建等,都導致太魯閣族人的空間流失感更強。而阿杜從新城山變成「半座山」的形象出發,以五部影片、空間裝置與久居花蓮的創作者劉曉蕙的《山不見山》六部系列性錄像新作,以看似矛盾的「明日部落」和「太魯閣之殤」,主副題的命名,又能如何以「一項策展計畫」的藝術尺度,挑出太魯閣族受負歷時經年的土地創傷、空間流失、精神流離?
阿杜請教的對象還包括地方的環境團體,如地球公民基金會、花蓮環境運動先鋒鍾寶珠等,但他覺得更重要的,還是拍出人的存在處境,而非刻意凸顯、放大反亞泥的運動、議題,要讓讀者有更開放的詮釋空間。阿杜拍攝的五部影片,分別為〈gmeguy jiyax偷時間的人〉、〈gmeguy  btunux偷石頭的人〉、〈gmeguy tm samat偷打獵的人〉、〈gmeguy slaq偷泥土的人〉、〈gmeguy dxgal被偷走的人〉。既是自己的傳統領域,何以要「偷」?劉曉蕙的六部錄像,則分別選址於太魯閣大橋(花蓮山景)、鳳凰林大道(工廠煙囪)、Ayu部落(社區住家)、富士國小(學校)、纜車轉運站(天坑)、亞泥礦場(礦山爆破)。一改她過往只讓自己低調地現身於環境之中,而是讓臉部粉妝的自己突兀地入鏡不同家族的旅行合影,她說:「影像中我讓臉部粉妝讓自己涉入鏡頭參與影像的拍攝,影像連結了山景、礦山、水泥廠、遊客、學生、居民等,影片裡創作者是不請自來的入境者,如是人膠著不散的心智或是山林回望的凝視,影像在此扮演著一隻閉不上的眼睛。」
 
山東野演出《富世漫步》時,曾拋出一個創作的難題:「在山下,如何說一個山上的故事?」在「明日部落」,亦然。就像當我們一邊在民樂社區找尋展場裝置材料,我一邊詢問各個問題的時候,忽然間,阿杜回頭,悠悠地對我說:「故事都在山上。誰教你不跟我上去。」
吳思鋒
台北人,2007年搬到花蓮後因為演出太少,不得不開始接觸原住民劇場,是一趟從陌生到更陌生的旅程,仍然在路上。現為藝評人、澳門《劇場.閱讀》副主編。
我的原聲探索-我聽原住民創作歌謠的經驗(下) 回列表 物件與表演的共生術一談2021 Pulima表演新藝站作品
瀏覽人次 2429168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