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回返部落後在生活場域近郊策劃的第一個展覽,策展人陳豪毅在「蹲站坐臥-真正人」中提出的關鍵字,指向的是在物質經驗、人我關係、行為場所與環境條件的沉浸與交往中形成的身體姿勢與沉默表達,乍看之下仿若趨近傳統的復返宣言,以一種明爽捷簡的姿態。然而,「蹲站坐臥-真正人」的內部,事實上形...
讓我印象深刻的現場藝術(Live Art),或者說,當我對於「現場藝術」還沒有任何概念的時候,闖進我的知覺與腦海的一場現場藝術演出,就是2017年5月威尼斯雙年展的德國館安娜.因霍夫(Anna Imhof)的《浮士德》(Faust)。這個由德國館改裝的現場藝術劇場演出,在排隊的時...
一個類聚是如何形成一個「偶發事件」(happening),使得整體大過各部分總和的?答案之一,就是傳染(contamination)。我們受自身的遭遇(encounters)而傳染;騰出空間給他人時,這遭遇便會改變我們。一旦傳染改變了世界創製的計畫,新的共有世界與新的方向可能會就...
藝術的活化性,使作品不再是距離與制式的展示,而是如何透過裝置、展演、錄像、參與,賦予其空間、物件、概念的動態生命力。
2010年以後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某種轉向是有脈絡可循的。它迥異於2000年代的主流論調,卻又傍之而生、若即若離。
2017「返身南島II」亞洲行為藝術節在去年11月舉行,由Vũ đức toàn(越南)、Satit Raksasri(泰國)、阿道.巴辣夫.冉而山、劉于仙、摩力.旮禾地(冉而山劇場)、陳孝齊、江源祥、張婷詠、周孟曄、瓦旦塢瑪等藝術家來到花蓮太巴塱部落,以七天時間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