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日期:114年3月31日
*本季會議由提名觀察人提名自2023年3月至2025年3月完成或展演之作品。
作品名稱
|
作品完成/展演
時間、地點
|
提名理由
|
孔嘉琳
《移動織箱—織布機環島計畫》 |
2023.9 台北市 台北藝術大學地下美術館 2024.6.15-7.28 台北市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尖蚪 2025.1.11-1.26 台北市 河神的丸子 |
藝術家於2023年7月發起《移動織箱-織布機環島計畫》,透過社群軟體與電子表單進行串聯,背負著行囊與親手製作的織布箱總重15公斤,從新北市出發,順時鐘環島,途中行經19處落腳點,最終共由40位協作者共織出一塊「鬆緊不均」的布。環島是移動的路線,織出一塊布是環島中要共做的事情,然而完成「有目的地」的移動是藝術家填補並回應從小因家庭暴力而被迫不斷搬家的傷害與不安,學習織布是為了了解自身泰雅族身份,而在移動中,織布成為與他人互動的重要媒介,過程中藝術家並不參與織布,而是作爲口頭指導的角色,全由協作者進行織作,或許在行動中織出一塊平整漂亮的布不是最重要的,更令藝術家著迷的是因「織布」而起的互動關係。
作為旁人的我仍然無法定義這趟旅程(行動),藝術家分享行動中經常「不知道下一站住哪、不知道對方是誰」,毫無顧慮的背後可以感受她要面對過去與面對自己家族的決心,追尋身份,乃至找回重新與人互動的信任關係,在充滿未知與考驗的行動中,「移動」與「織布」有了新的意義,藝術家藉由兩者打開新的介面感受不斷變動的生命形態。藝術行動發展至今已階段性展示三次,並持續與協作者保持聯繫。 |
邱雅茹 Aping Ismahasan 《返》 /潮壤相接 |
2024.12.14-2025.4.20 高雄市 高雄美術館 |
作品不僅是向自然學習的反覆演練,也是藝術家面對傷痛的重建之路,作品中黑色蕨類的鮮明形象,靈感來自日常生活中的採集行為,觀察到巒大蕨在燒墾後的土地上竄頭而出,看到蕨類新生的嫩芽,藉此比擬家族部落遭受風災重創之後的重生,並試圖提醒自己該面對家人離世的傷痛。作品《返》當中累積了新舊之作,揉合自2022年作品《再生》的黑蕨,持續累積與組構的過程,好似支離破碎的心靈也逐漸找到修復的契機,有了重生與「再生」才有「返」的可能。作品從地面蔓延至角落與天花板,在狹長型空間中沐浴在自然光線之下,如同在生活角落中仍然可以找到光亮,一切都在治癒與重建的路上,同時也反轉黑色在傳統思維中的負面意義,綿密的黑色纏繞,顯得優雅又有力量。 |
ilaLan實驗場 《malitemoh映照的瞬間》當代靈藝策展 |
2025.3.8-3.30 花蓮縣 藝托邦藝文空間 |
展覽議題討論阿美族靈觀,策展與創作從族語使用的語境出發,讓族群思維、信仰觀、宇宙觀更加立體,策展凝聚了八位新銳藝術家,透過錄像、編織、陶藝、裝置、現場行為演出等不同方式回應過去鮮少被討論的議題,此外,策展團隊將展覽空間比擬為山林、傳說空間與神聖場域,將作品背後的個人角色往後退,以群體經驗聚焦族群靈觀,大膽在空間中進行實驗與對話,角落、縫隙、天臺、樓梯扶手都有跡可循,空間充滿註記與驚喜。從多元作品類型、細膩空間部署、展覽文字與作品說明全族語翻譯,都呈現某種宣示,並強烈展現當代原民青年創作者渴望對話的企圖心,同時看見他們紮實地在文化、語言、內在信仰的學習,每位創作者都值得持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