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現身說
  • 從偶像天團小粉絲到劇場導演之路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從偶像天團小粉絲到劇場導演之路

馬蘭青年陳彥斌
2017/09/28
文|Sera
 
原本是5566粉絲的陳彥斌,帶著有點偏差的期待進入戲劇學院學習表演藝術,再跌跌撞撞地成為演員和導演……
彥斌說,他只是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而他選擇以劇場人的身分了去理解原住民傳統文化。
陳彥斌參與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演出《百年孤寂》劇照。陳彥斌提供。
陳彥斌個人照。陳彥斌提供。
陳彥斌,別名小美、阿美。這是一個劇場界熟知的名字,一位被看好的創作新星。他也是Fangas Nayaw,以這個名字,扛起身為原住民年輕世代的責任。
 
和彥斌聊天時,總能感染到他的熱情,對戲劇的熱情,對家人、朋友的熱愛。愈聊愈起勁,起勁到忘了時間,只能用嗨來形容。很嗨的彥斌怎麼走上戲劇之路呢?說起這事,他笑說自己從小是5566粉絲,因為太愛模仿5566的歌聲舞步,也想當台上的表演者,才興起了走戲劇的念頭。不過,期待孩子能夠有好出路的父親,從小培養他打網球,希望他進體育系,彥斌卻決心讀戲劇,父子衝突在所難免,也曾經和父親長期冷戰。
 
家庭革命後,彥斌進入臺大戲劇系。起初以為上台表演就會變成5566,卻多次遇到挫折和批評,痛定思痛,讓他進入了另一個不斷挖掘自我、探索人生的表演藝術世界。在臺北藝術大學讀戲劇研究所時的一場獨腳戲,彥斌將小時候練球的痛苦轉換成台上的故事,他的父親在台下看完演出,哭著向彥斌道歉。如今,父親驕傲的向朋友們介紹自己有個念戲劇的兒子,也支持著兒女的藝術之路。
碧昂絲和傳統樂舞交錯的原住民青年現實
不過,從臺東馬蘭部落到臺北,一個是到處都能跟人打招呼,另一個則是瞬息萬變和講求分類、效率的環境。大步朝向戲劇之夢的陳彥斌彷彿在兩個國度穿梭,必須面對急速轉變的過程。從逐夢到迷惘,從解離到堅持。彥斌說,他只是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而已,而他選擇以劇場人的身分了去理解原住民傳統文化。
 
2013年,彥斌參與原舞者製作《Pu’ing 找路》,擔任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的戲劇指導。《Pu’ing 找路》是從林克孝《找路:月光.沙韻.Klesan》一書延伸而來。林克孝受到泰雅少女沙韻的故事吸引,2002年進入南澳山區探索泰雅遺跡與沙韻背負的歷史真相。2011年,原舞者進行南澳泰雅族文化找路的田野,彥斌的目光因而落在與他同世代、正在找路(或是找自己)的表演者身上。
 
工作期間,他發現這群肩負傳統樂舞傳承的年輕人,其實更愛跳碧昂絲;會因為新的表演訓練課程而興奮或害怕,也為傳統樂舞和身為現代人的自己之間的距離所苦惱。日後,從彥斌導演的《si,吃吃,kaen》中一場聚餐的家族對話,到《嗨歌三百首》演員與觀眾共同談及原住民刻板印象,反映著一路以來,他如何持續尋找全球化時代下台灣原住民的現實處境。
當藝術創作和族群認同嚴重撞擊
《Mataaw浮島》演出劇照。陳彥斌提供。
2015年,彥斌接下《Mataaw浮島》導演角色,挑戰將傳統置入劇場敘事的難題。《Mataaw浮島》最初是為呈現蘭嶼的樂舞和文化精神,但是從田野調查開始,彥斌不斷被質疑甚至責罵,從本島原住民怎麼懂蘭嶼文化、原舞者憑什麼用你們的詮釋代表我們達悟族……族人的懷疑加上標案要求、學者立場,各種壓力排山倒海襲來,他只能不斷溝通、不斷參與觀察,也深深感覺到自己是個真正的外來者,「我那一年真的是快要一夜白髮,每天我都想說要怎麼辦啊,就是真的要怎麼辦,要怎麼製作,怎麼樣都一定對不起人,就是怎麼樣都是不可能完全達到盡如人意。」
 
製作期開始,對於《Mataaw浮島》該完整重現「雅美(達悟)族大船下水祭」(註),還是要談現代蘭嶼的處境,這些思考仍不斷在他心中撞擊。但他不想做類九族或類園區的表演,或被說成是文化的買賣者。他選擇站在現在的族人身邊,不呈現表面的美好,而是更能刺激民眾的「核廢」、「觀光」議題。
 
「在Maataw裡面一直在找的是外來者的入侵跟破壞。雖然它會單一化了所有外來者都是壞人這種標籤,可是族人會認同的原因是因為這個事情不斷地發生,也沒有消失過。」然而同時,彥斌也未放棄直面對抗,「長久以來他們被剝奪的太多,他們的民族意識是很強烈的,是很珍惜自己的資源跟土地的,所以他們對外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是那個對創作或對藝術來說,已經是隔閡;對外人來講,已經變成害怕。」
 
彥斌第一次必須全盤思考表演藝術如何呈現偌大的文化命題,而推動他去挑戰的,或許就是他對人的熱愛。對他而言,文化需完整,但人也應該被尊重。
當傳承的意志超過了語言和歌
經歷過田野調查、文化溝通之後,彥斌說現在回歸創作的他變得好輕鬆。但是,他仍希望持續雕琢原住民劇場概念。
 
「在處理文化不可創作性的時候,它的片段或是它的內容,我覺得反而是好掌握的,它就是不可創作性。但是我要找到更大的架構是在舞台上讓它呈現對立或是對抗,這個是比較難找的,因為文化不可創作性在那邊的時候,它一定有它的重要性。」
 
直到2016年,彥斌以與杵音文化藝術團合作的《牆上。痕Mailulay》,貼近faki(阿美語,叔伯之意)和ina(阿美語,母親、無論有無血緣關係的部落阿姨都稱為ina)們的真實人生,也入選當年度台新藝術獎。
 
《Mataaw浮島》的彥斌以一位創作者耕耘著,到了《牆上。痕Mailulay》,他覺得自己就是部落的小孩,他感覺到自己必須許下的承諾,所以不停回到部落,聽故事、唱歌、交心。看著媽媽、阿姨、叔公們在台上分享每家每戶的照片,訴說著回憶故事,也是那一刻,他真的感覺到,傳承的意志超過了語言、超過了歌。
 
面對種種生命、現實,彥斌以一個馬蘭青年、一名演員、一位導演、一位教師,勇敢的演繹出原住民青年的人生,也讓自己的父母、部落接受了活得不一樣的自己。
 
註:雅美(達悟)族大船下水祭是雅美(達悟)文化中的重要特質之一,與其飛魚季祭儀文化、漁團組織有緊密的關係,為雅美(達悟)文化的核心價值。資料來源詳見此處。
Sera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現為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藝術行政、Pulima藝術節總製作人。
用藝術紀錄流變的傳統 回列表 在巨大的雜音中 匯集自己的心
瀏覽人次 2428685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