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現身說
  • 在巨大的雜音中 匯集自己的心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在巨大的雜音中 匯集自己的心

在自然中創造的Iyo Kacaw 伊祐.噶照
2018/02/15
文|鄒欣寧  圖|原文會

伊祐常去海邊聽著海浪聲畫畫,「忽然,怎麼沒有辦法定下來?原來是海浪在搶拍。我們習慣原本那種節奏了,就沒有辦法,自然不是這樣打的」,走近海岸一看,「哇,整片都是消波塊,兩三公里,原來讓我整個沒有辦法安靜的就是它們」……
「我不是跟你說在靜浦嗎?」Iyo Kacaw伊祐.噶照駕著小貨車,在港口部落往石梯坪的路上攔下我。都怪我硬要照網路資訊走。網路上說:港口部落的藝術家兄弟撒部(Sapud Kacaw)和伊祐在石梯坪開了間附設咖啡店的「項鍊工作室」。
 
駕駛座上的伊祐縮肩低頭,看來有點侷促——他的體型太高大了,必須以這姿勢塞在車裡。那身形讓我想起在花蓮文創園區看見的作品《土地的內在結構》(2017),由木片拼組成的大巨人端坐在水泥地上,雙手捧著紅色心臟,裡頭血液源源不斷輸送給一旁的樹枝、盆栽、平板電腦,還有頭上的101大樓。
 
還來不及問伊祐為什麼把工作室搬到靜浦,車子就在一間尋常的透天厝門口停下。電鋸聲猛然尖叫,一如之前電話中不時炸開的巨響。我問伊祐有沒有打斷他工作?他說還好,即將交件的作品已經在收尾階段,就是我眼前聳然直立的這件大型筒狀木作。和《土地的內在結構》一樣,它以薄長木片鑲嵌拼貼,環起內部的鋼骨結構,圓筒上方敞開無收闔,下方安裝了一只水龍頭。
 
伊祐說作品叫「kahicera’an」,意思是「匯集在這裡」。以前族人把漂流木或魚群匯集的地方稱為kahicera’an,在伊祐眼裡,無論是作品即將放置的石梯坪遊憩區,可蒐集雨水的筒身,以及上頭包含樟木、檜木、櫸木、烏心石木、榔榆、茄苳等樹種在內的木片,都是kahicera’an。
 
「之後我會找人來畫圖在木板上,部落的人、小朋友、朋友,一人發一片,把你對土地的感覺畫出來,再拼貼上去,也算是一種祝福」,他回到工作桌,抽出一塊木片給我,「你要不要畫一片?」我搖手說自己畫圖很醜,他笑了,「沒關係,我也不太會畫」。這是他第一次嘗試邀請部落族人一同參與創作,是另一種匯聚。
 
在部落創作,距離的拿捏是另一種藝術。就像原本在石梯坪的工作室,因為設了咖啡店而更接近公共空間,「有時候在忙,但客人會一直跑進來:『你在做什麼?』」工作室搬到靜浦後,連招牌都沒有,雖然還是擋不住遊客走進探問,已比過往清靜許多。但伊祐不想打造與世隔絕的創作空間,他想用工作室喚起年輕人的好奇,如同他國中時被部落藝術家擺在工作室櫥窗的作品吸引。
藝術家Iyo Kacaw 伊祐.噶照。原文會提供。
「我想給這邊的孩子看,讓他們好奇這裡在做什麼,讓他們知道自己有創造的可能性,搞不好以後有一兩個可以做這一行,希望可以傳承下去」,就像從前他和哥哥撒部一起師從Rahic Talif拉黑子.達立夫一樣。不過,「我不喜歡他們(像我們以前)那麼辛苦啦」。
 
雖然如此,要往藝術創作的路走,哪有不辛苦的道理?對年屆中年的藝術家來說,就算不談個人創作與維持家計的兩難,不談作品太龐大太注重議題性以致難獲收藏家青睞,光是持續創作的壓力就夠瞧了,「創作者要被看見。你停下來,大家就會忘記你。持續的背後壓力滿大的,再加上現實層面的就壓死人了」,雖說苦,伊祐還是笑笑的,「創作者一定要自我感覺良好」,「有時會很無力。每天都在想:我做這個對嗎?但沒辦法給你正確的答案。要對自己很有信心:我一定有什麼地方比人家更好。」
 
這樣的自信,也包括在被戴上「原住民藝術家」的眼鏡看待時,能有勇氣走自己的路。「我們很多議題可以談啦,但難道我們只能做傳統嗎?不能做自己的嗎?有時也想拋開那樣的束縛,去做自己心靈想要做的」。回家鄉創作多年,也曾到國外親歷當代藝術現場,伊祐對原住民藝術家只能談部落的刻板印象不以為然。處理部落是功課,但「你有沒有自信把圖紋拿掉,讓大家看見你自己?」
 
藝術家該怎麼當,來自外頭的聲音很多,要善於表達、要多讀書長知識……伊祐乾脆用震天價響的鋸木聲把雜音擋掉。「一直聽人家的,有時候被影響,就沒有自己了」,他拿起一塊木片,扔給前來討吃的黑狗。狗咖啦咖啦地把木片咬成碎屑。「反正我就是閉關,專心做自己的。我很多事情都是自己領悟的,不是書本教的」。
  • 伊祐作品《海洋變奏曲》。原文會提供。
  • 伊祐作品《魚群的智慧》。原文會提供。
就像以木片和石塊構成的「海洋變奏曲」系列(2015展覽),源於伊祐常去海邊聽著海浪聲畫畫,「忽然,怎麼沒有辦法定下來?原來是海浪在搶拍。我們習慣原本那種節奏了,就沒有辦法,自然不是這樣打的」,走近海岸一看,「哇,整片都是消波塊,兩三公里,原來讓我整個沒有辦法安靜的就是它們」。對經常下海捕魚的阿美族男兒來說,大浪也好、碎浪也罷,隨自然節律潮起潮落的海洋聲響本能掌握、計算,但隨著人造物強勢入侵,土地流失,浪聲變異,「整個環境就是大家在這沿岸創造很多外來物、佔領最美麗的窗」。伊祐的創作說是議題,卻全從他身體、生活直接經驗而來。
 

國中在技藝班學習寶石加工研磨,為了撿礦石,每條溪谷、沙灘都去過。成年後做木雕,上山下海蒐集漂流木料,土地上承載的智慧與祕密,伊祐自有他的知道。即使目前仍以木頭為創作的材料(「喜歡它的味道啦」,他說),他也廣泛地嘗試金屬、塑料、FRP(玻璃纖維強化塑料)、陶土、水泥等。「我也想拍紀錄片、做影像啊」,問他若媒材或形式都不是問題,那麼對他來說,創作最重要的是什麼?
 
他拿起木片咖啦咖啦敲著椅腳沉思片刻,「都可以啊。生活上,你的敏感度比人家細膩一點,看到想到的事情可以跟人家不一樣。比如這是一塊石頭,海邊看到都很光滑的,其實是在幾千公尺外大海受傷的石頭,你看不到它銳利的傷」,把被比成石頭的木片放回手心,「山裡發生的事情也一樣,我們在太平洋不會看到,它是怎麼受傷的」。這番似乎答非所問的話,讓我突然想起經常出現在伊祐作品中的形象,例如一團連結所有在場物件的樹根,或是一株像似樹苗,又像魚尾騰出水面的存在。
 
這一刻,伊祐工作室裡的電鋸劇烈噪音再度響起,把我們的沉默吞了進去。
鄒欣寧
文字勞工,喜歡動物、植物,正在重建自然與自己的親密關係。不善喝酒,山林經驗低落,最近努力改善以上能力。
從偶像天團小粉絲到劇場導演之路 回列表 我們的靈魂,無時無刻在爭鬥
瀏覽人次 2428230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