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的歷史事件與場景,正是地方美學的起點之一註2。如今這些帶有歷史美感的景點,都在主帶老師Yukan Yulaw的巧思下,轉化為「第二屆兒少美感生活創作營」闖關解密的遊戲景點。活動設計讓學員們依照組別騎單車出發,到五個謎之地點找到線索卡,掃碼看完影片的故事介紹後,再依提示尋找下一個闖關點。
赤陽下,三五個10-15歲不等的孩子,騎車穿梭豐田街區,從大馬路上的全家便利商店前呼嘯而過,轉進巷子,不留神便一閃即逝的磚瓦樹石,竟是歷史長河洗選下的珍寶。試想,若美感營隊只是和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拿取資料,然後關在教室裡,做出一個關於豐田的地景報告,有何不可?為什麼一定要去到現場,頭頂烈日揮汗騎車,找路迷路、思索解密呢?
沉浸在這富有日式情懷又兼容多元文化的村子裡,島嶼上不同族群的孩子們,又能經驗到什麼?豐田的在地性和孩子自身的族群文化,會起什麼樣的交互作用呢?
「那邊的山、那邊的河,都是一個支持系統,若待在學校裡,美感就不見了。」原文會文化行銷部副理曾瓊慧說。「因爲美感教育是一個原件接著一個原件的,A觸動B,B觸動CDE⋯⋯爲什麼一定要到現場?因為不同空間有不同的環境質地,他必須要在那裡觀察、感覺,身體經驗到了,和在地有了情感連結,再進到創作時,才不會沒有感覺。」Yukan也給出了實務操作上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