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2024【壽豐兒少美感生活創作營-下】共赴一場情感、美感與儀式感兼具的盛宴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2024【壽豐兒少美感生活創作營-下】共赴一場情感、美感與儀式感兼具的盛宴

2024/09/27
文|歐陽夢芝 攝影|東room藝術工作室謝易陞
蘊含故事的豐美餐桌
每天下午的課程結束到晚餐之間,「第二屆兒少美感生活創作營」的學員會有一小時的休息時間,這時往往是主帶老師Yukan Yulaw和原文會團隊最忙的時候了!工作人員兩兩一組、有默契地把桌椅集中,再張羅誰去採麵包樹、誰來裝燈⋯⋯。這天,「女仕女事」還送來了稻草堆,Yukan要把採集來的麵包樹花序、和稻草一起放在餐桌上。這些都是為了迎接90歲的阿玉阿嬤,今晚她來和大家共進晚餐,說說她的生命故事。

「因為阿嬤很喜歡吃麵包果,她曾說不知道還能吃幾年⋯⋯所以我特別採了麵包樹來⋯⋯」Yukan坦言看著阿玉阿嬤時,會讓他想起自己的外婆,有種情感上的連結。於是這天的故事餐桌的佈置,像是交換阿嬤90年生命故事的回禮般,因盛情而愈加美麗。

每天的故事餐桌都述說不同的故事。第一天由「女仕女事」準備,大夥兒在田間就著碗吃山豬肉、喝野菜湯,聽Ahi說她的返鄉故事;最後一晚,聽五天營隊的主要基地——大同戲院的重建故事。每天故事雖不同,但相同的是時間一到,工作人員會像變魔法似地,在原本的地形地貌上,變出一張巧手佈置的大桌,再鋪上桌巾,點亮燈串;每人的面前都有藺草餐墊,上面放著擦拭晶亮的黑色瓷盤,盤中還有Yukan親手摺好的餐巾紙,每天款式都不一樣。
  • 鄭阿玉女士
  • 美感課程「故事餐桌」
  • 美感課程「故事餐桌」
  • 美感課程「故事餐桌」
若故事餐桌是辦在大同戲院內,在孩子入場前的最後一刻,要先確認食物已擺盤上桌、每個餐盤與桌墊的角度完美、背景音樂選好,準備齊全了才能「放行」。為的就是讓孩子能在一進門時,無論視覺聽覺或嗅覺上,都能完整感受到,這絕對是一場情感、美感和儀式感兼具的隆重盛宴。

「哇!好美喔!好像婚禮喔!」這晚的故事餐桌還有白紗垂掛,幾個孩子進門後驚呼不已,有的孩子雖保持淡定,手還是默默地觸碰桌上的植物、摸摸桌巾的材質,還有孩子把每天的餐巾紙完整保留下來,因為他想把這美麗的禮物,帶回家送給爸媽。Yukan和原文會團隊,每晚魔法棒一揮,施灑在孩子身上的美感光點,隱隱起了作用。

還有一晚,為了要說日本皇民化的故事,Yukan決定將故事餐桌辦在戶外的一間土地公廟旁。為了呼應廟宇的感覺,Yukan在桌上放了幾個紅燈籠,有的孩子看到後說:「老師,鬼片裡都是這種燈籠,恐怖耶⋯⋯」「可是對很多人來說,紅燈籠代表喜氣耶,因為這個故事餐桌是我的轉化,我希望今天大家開開心心來土地公廟吵祂,聽祂的故事,所以用紅燈籠來表現我的喜悅啊!」Yukan如此回應。

「有感受時,就能賦予意義。」相同的色彩或元素,在不同情境下展現相異的情感,Yukan以紅燈籠示範了美感的多元表達。
大大的紅燈籠,賦予在地美感不一樣的可能
營隊是美的集體創作
「每一天的故事餐桌,都是為了這個地方限定、重新創造的。營隊不只對孩子激發創造力,Yukan和我們團隊也在創造。很多時候的一個靈光,讓我們可以從零走到最後,在抵達前,我們彼此都不知道到底會長成什麼樣子⋯⋯這也是我著迷創造力的原因。」原文會文化行銷部副理曾瓊慧說。

她坦言,其實今年籌辦營隊面臨的壓力是「是否能找到一個模組化的方法」,往後的營隊就依此方法學來走,減少規劃期龐大的時間成本,也較符合主管機關對於KPI的期待。但答案是:做不到!

每一梯營隊,都會因為在哪裡而發展出適地的課程題材,地點不同,當然無法複製貼上;而美感這種東西,可不是學捏艾草粿,學了就有了!原文會團隊也從未抱著立竿見影的幻想,而是為每一梯營隊,勤勤懇懇,量身打造。

參加過去年阿美陶營隊的學員蔣采縈,今年也報名壽豐場。在和客家阿嬤學捏艾草粿的麵皮時,她興奮地轉頭對工作人員說:「這和去年捏陶的方法好像喔!只是一個能吃一個不能吃。」對美感營隊的承辦人林韋翔來說,這代表去年的體感已化為記憶,儲存在她的身體裡了。這感動就像團隊努力播種,而種籽竟悄悄地萌芽了!但執行團隊知道,花開有時,是不是在我們眼前綻放,並非優先考慮的事。
找走聽理拼說
而這一梯營隊的學員中,並非都是原住民的孩子,也有閩南和客家裔的學員加入。營隊從未限定一定要是原住民才能參加,也不限定只在原住民部落辦理。林韋翔說:「原住民本來就是一個採集的民族,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隱性地推廣原住民文化。假使我是客家人,當我向阿美族長輩學習時,可以想想我的阿婆是怎麼做的,有哪裡不同?用這樣的角度去思考。」

回看壽豐營隊,Yukan說起初衷:「『找』用眼睛看、『走』用雙腳走、『聽』用耳朵聽、『理』用大腦想、『拼』用雙手做、『說』用嘴巴說」,希望用這一個身體化的經驗過程,透過引導孩子走訪、觀察、聆聽、思考、創作與表達,來體會蘊藏在地方歷史與生活經驗中的美學註1。Yukan希望在這次營隊中,把當年碩士論文的論述再次轉化與實踐。

「從感知、思考,到創造力,我認為孩子從小有對生活的感知能力,才能產生思考,對內找到認識自己的方法,對外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這就是一種創造力。」曾瓊慧也為這次的美感生活創作營,畫下註解。
美感,要先有感受
這一晚,闃黑的巷弄間,只有頭頂的月光領路,本來想勇往直前的孩子,忽然將單車停住,回過頭來靜靜等待落在身後的同伴⋯⋯。月光下的這一幕,是隊輔喜樂最想從營隊中帶走的畫面。

「有一天晚上自由時間,孩子說想騎車出去,有些地方沒有路燈,他們就用手機打燈,其實他們對路不熟,騎一騎也會走到很暗的地方,只剩月光了,那時就有人停下來說要等後面的人⋯⋯當他們的身體進入未知,當下的反應竟是合作⋯⋯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動。」對喜樂來說,孩子間的真摯互動,也是一種美。

原來,當身體自由了,情感也將自由,而善美也會隨著情感,開始流動。

營隊第一天在溪口部落做的手抄紙,原本是一團混沌的濕軟紙絮,在烈日曝曬後,成為有力量將採集來的花草固定住的厚實紙張,包裹著孩子的視覺日記。這過程與營隊的核心精神相互輝映,壽豐場營隊的關鍵字,絕對是太陽!

七月天的豔陽和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大無畏,為五感提供了絕佳的示範場域:在大太陽下騎車走闖,在樹蔭下感受微風、再耐著性子,找尋搓揉苧麻的細瑣手感、或看見蒸騰熱鍋旁,阿嬤攪拌牛汶水時手上的汗滴,還有還有在土地公廟旁,邊聽故事邊被小黑蚊攻擊的刺癢體感⋯⋯。於是五天之後,終於體會Yukan所說的:美的觸發,要先有感受。

「雖然很熱,曬傷很痛,但是那些傷口,都是你來過的印記。這些記憶存在在身體裡, 就是你的東西,想到時會覺得開心,就算忘記也沒關係,那段時光已經很美好了⋯⋯」承諾每年都要回來參加營隊的11歲蔣采縈,稚氣未脫,但成熟且堅定地說。
(註1 )尤幹.尤勞〈文慶埔路:社區本位藝術教育課程設計與實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非土生土長的花蓮人,喜歡大山大海、樹木鯨豚而移居的自由工作者。若能在性別、年歲、文化及環境的荊棘路上以文字播種,從此應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2024【西林兒少美感生活創作營-上】土地篇:mseupu ta qmpah 大家一起來工作! 回列表 2024【壽豐兒少美感生活創作營-中】豐田的熱情,融化了我們!
瀏覽人次 2428755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