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出生於台東知本卡大地布部落的卑南族藝術家米類‧瑪法琉(Milay Mavaliw),於屏東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的八角樓舉辦了回顧型個展「Ku inlrangan 色彩 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Et...
雖然「Pulima表演新藝站」的三部作品各自獨立,可就因為它的分散,我們更能直觀地捕捉作品之間潛在的共通性,進而發現後台的創作意識及其文化投影。相較於議題、新興美學、歷史取向的原民劇場作品(如酷兒、殖民-壓迫的典型敘事等),這三部作品更試圖通過對於中介物的操演乃至中介本身,探入比...
2022年由鄭淑麗策劃、超維度互動公司製作、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創作的《遊林驚夢:巧遇Hagay》今年夏天終於在銅門部落大祭場上演了。作為一場發生在部落的戶外劇場,高度精湛的聲光效果、舞台設置,自然引人目光,然除卻這些硬體佈局,此作實則有一極...
如何界定「當代」在臺灣原住民族歷史長河中的時段範疇?誠如義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66-1952)知名的命題:「所有的真歷史都是當代史」(“All history is contemporar...
自1990年代以來,「原住民當代藝術」透過創作者與評論場域的推進,始以作為一種被此造認同者「復返」族群文化場域的路徑、成為了由「個體」而至「集體」世界的關係歷程。某種與其族群精神相對應的創作方法(包括媒材、技術,情感、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