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灣族語裡,「Bali」是風。Bali是無形、自由、穿越山谷,能將故事與生命之氣息帶往遠方的力量。它無所依附,卻又與族群的記憶緊密相連。面對全球化浪潮中傳統文化可能面臨的失根與消逝,青年創作者 Tjucenglav得陸・鳩浙恩澇的實踐,正是對這股浪潮最深刻而有力的回應。身為屏東...
台灣原住民藝術的1990年代,被眾多學者視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彼時的原住民青年隨著文化復振的思潮,開始從大城市裡回到家鄉,其中一群人,便透過重新學習、傳承部落祖輩的工藝技術,將之轉化為具有當代主體意識的行動,成了爾後原住民藝術與文化活動的基礎。在起初大部分以男性創作者結構出來的藝...
要如何才能真正地成為人?從日常生活勞動的練習,到身體浸入土地,以及精神信仰的連結——或許需要經過時間的淬煉,人才能跟自身與外界的靈魂互為映照。 冉而山劇場(Langasan Theatre)創立於2012年,其名源於阿美族聖山「奇冉而山」(Cilan...
根據統計,目前居住在非原住民鄉鎮市的「都市原住民」已經超過台灣整體原住民人口的一半註解1,年輕的都市原住民二代在身份認同的追尋上,也因為與原鄉分離的現況面臨許多挑戰。「水能給予生命,也能奪走一切。」這樣的無常,正是生命與創作的本質,亦是兩位都市原住民青年創作者—&md...
臺灣原住民族群的文化豐富且多元,其中「製陶」這項技術,在不同的族群裡扮演不同功能與媒介。陶器就像一種「生活品質的延伸」,不僅只是生活功能上的使用,更可以是整個族群的信仰、文化象徵與社會需求。 然而,目前「傳統陶藝技術」在原住民部落早已逐漸凋零,但在過去的人類學田調中,文獻記...
endaan,「歷史」、「故事」之意。而身體,作為文化容器,在裝載歷史和故事之餘,如何又能縫接腳下的土地、往返於現代性碎裂下的時空? 2012年由太魯閣族原住民藝術家瓦旦.督喜(Watan Tusi)創立的「TAI身體劇場」,也在Ising Suaiyung(朱克遠)的並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