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士豪
潘士豪生於台南,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從小生長在都市,對原鄉經驗和連結缺乏。透過與原鄉文化脫節的父親片段破碎的記憶、和晃動、非正式的視角,以純繪畫的語彙依稀勾勒原鄉風景。
謝美如
謝美如因對奶奶的思念,2004年開始向尤瑪•達陸的野桐工坊重拾地織機學習編織,以傳承傳統技藝,並藉由自己室內設計的專才、結合傳統染織工藝,衍生出自己獨特的藝術創作。
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於2005年成立,是臺灣東部首支以實驗劇場的詮釋手法與現代舞風格,呈現臺灣原住民樂舞文化為主體的團體。藝術總監莊國鑫為阿美族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博士生,劇場固定成員12名,皆具深厚傳統樂舞基底與參與國際藝術節演出豐富經驗。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之作品充滿想像、批判...
由藝術總監谷慕特.法拉(魏光慶)於2000年創立。深耕於花蓮地區,近年來推出之作品擅於融合田園自然環境,如《春之祭》、《羽化》、《光影.白水》、《花火祭》等作品。舞團以傳統文化學習與創新概念為主軸,致力於推廣表演藝術文化及原住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積極培育在地原住民青年學子。
「往後的日子,我期許自己成為一顆水滴,藉以滋養很多人事物;不再是鍋碗瓢盆、杯子這類盛水的製造者。」-撒古流‧巴瓦瓦隆 生長於屏東排灣族達瓦蘭部落,出自工藝家族即是Pulima世家,從青少年時期便對於自身族群的歷史深感興趣,亦開始從耆老們的記憶找尋。 為了延續逐漸凋零的部落文化,長年投入部落田...
排灣族的王雅蘭,曾在台北擔任護理師,但心心念念於藝術創作之中,轉為就讀設計相關研究所,常以變形的圖騰訴說著個人、部落所發生的事。返回部落定居後,發掘生活中隱藏的文化智慧,與部落族人共創「部落雜工」工作室。
哈古(陳文生)
「我們沒有文字,所以用雕刻做作品來代表,光說理論是沒有用的,我們要懂得保存生活樣貌,才能告訴下一代自己的傳統文化是什麼。」-哈古 卑南族,1943年出生於建和(Kasavakan)部落,是第六十九代頭目,1985年42歲的他為了找回族人對文化認同與信心,自省頭目世族的意義,開始以刀代筆展開紀錄...
鄭詠鐸以石雕作品為其特色,常以阿美族的傳說故事、祭典、舞蹈等族群元素作為創作的題材。能以細膩的技法具體表現人物的表情與肢體動作;亦能以簡約的線條、姿態刻劃出文化之韻。
「我認為我們的文化這麼的優美,這是下一代很重要的競爭力。我一直都儘量、盡可能的把它留下來,很希望能夠從前輩到新生代,還有一條絲線可以生到孩子的心臟裡面,可以在傳統內容的培養皿中,繃 繃 繃 跳動的很好。」-尤瑪‧達陸 來自苗栗象鼻部落泰雅族的尤瑪‧達陸,29歲那年毅然辭去收入穩定的公職,在原住...
舒米恩是台東都蘭部落阿美族,多以族語創作,句句唱出當代原住民之議題,並在流行樂壇中開創出一股原式風潮。與部落族人舉辦「阿米思音樂節」,提倡在自己的部落唱自己的歌,更深深激勵時下原住民青年走向自信而光輝的自我認同道路。 ▶ 粉絲專頁(FB)
來自屏東大社部落排灣族,因八八風災遷至禮納里部落。常以傳統祭典、婚慶為題材,並以服飾製作方式融合新技術,創作出富有文化底蘊的精品。武玉玲曾說「不論是看待事情或是面對自己,也是創作時,我都是以女人的角度為主。」作品亦是散發出女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