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Pulima表演新藝站巡演創作者。屏東縣來義鄉義林村排灣族人。九歲開始學習芭蕾舞和現代舞,國高中就讀舞蹈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從小就有自己是身為原住民的文化意識,常常想像自己是部落大武山上盤旋翱翔的老鷹,在部落文化與舞蹈的經驗中蘊育涵養自己,不斷地學習成長。現為布拉瑞揚舞團BDC...
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畢業。曾任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專案經理、TAI身體劇場專職舞者。現為TAI身體劇場舞者及行政、2020年「我們都是原舞者」特展策展人。
1997年生,來自台東延平鄉布農族,畢業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七年一貫制舞蹈系。目前積極投入於國內外各項藝文相關活動。 創作風格偏向於舞蹈劇場,2012-2019其間參與國內外各大舞蹈節活動及舞團演出,如Youth BALLET PRESENTS、國際兒童舞蹈聯盟 daCi、YOUSAKOI SO...
2018年臺灣原住民變裝皇后大賽冠軍。來自桃園復興區卡拉部落,現為專業變裝表演者。羅斯瑪麗以不同藝術型態展現性別模糊的表演及作品,以影像、表演、時尚,及文化,完成這樣的理念。Rose Mary, 像帶有迷迭香味道的玫瑰花,呈現難捉摸卻又使人著迷的感受。舞者、歌手、變裝皇后以各種不同型態,呈現沒有特定...
台東下賓朗卑南族。畢業於國立東華大學一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從事音樂、舞蹈、及教育工作,現為Paliulius樂團一團長、TAI身體劇場一舞者、新北市樹林高中原住民專班一樂舞指導。 延伸閱讀 ▶《Karawakan一鋤穢 譜新》
第二十三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最佳新人獎。以莉.高露是花蓮吉納路安部落阿美族。自小從台北長大,自詡為都市原住民的她曾經是踏著高跟鞋,穿著洋裝的都會女子。然而內心阿美族的火種不曾熄滅,引領著她在「原舞者」與「野火樂集」唱出部落的歌。移居宜蘭南澳後,她投入有機稻米栽植,成為了左...
阿美族,國立東華大學民族文化學系畢。從事劇場表演藝術12年。2009年編、導、演《第一百零八個巴奈》,為個人回溯族群文化的關鍵作品。近年受邀Makotaay Artist Village藝術村參與藝術行動,於花蓮石梯坪單面山演出。並跨界與卑南族當代藝術家瑪籟·瑪卡卡如萬Malay Ma...
Amis旮亙樂團是由少多宜.篩代於1999年五月組成,是一支用「敲打」來傳遞阿美族傳統的美麗,並透過歌聲來激盪族人對族群文化重視與感動的打擊樂團。旮亙Kakeng (指竹鐘)是阿美族傳統婚禮女子招贅時用來報喜傳訊的用具,「Amis旮亙樂團」以此命名具有報喜訊、傳承與發揚的使命。 ▶粉絲專頁(F...
林喬 (b.1988)宜蘭縣南澳鄉東岳村泰雅族人。19歲前往法國,主修爵士鋼琴與雙簧管同時學習即興演奏,編曲及作曲,獲得凡爾賽音樂院演奏文憑。在法期間師從法國著名爵士鋼琴家Serge Forte(塞茲‧弗迪),並參與多場巴黎爵士音樂節演出。2014年回臺定居落腳家鄉宜蘭,目前擔任同根生樂團音樂總監,...
冉而山劇場集結了一群無分原漢的劇場工作者,共同走入部落文化現場,並透過劇場這面鏡子,反映各種現代社會的文化徵候,經由創作、研習、交流、教育等工作,實踐藝術即生活之目的。冉而山劇場是詩意的劇場,更突破當代劇場形式美學,融入部落生活記憶,以及儀式樂舞的文化語彙,將身體作為媒介,以去符號的符號再建,傳遞原...
林戎依(b.1989) 臺東縣成功鎮小馬部落(Piyoho)阿美族人。 因父親的家族是傳統長老教會,在當時參與豐年祭等祭儀是不被允許的活動,不過母親家族每年都有家人持續參與,使她從小生活在阿美族生活圈中,因此在面對自己族群文化時不會感到陌生,但總有個無法真實感受族群認同的遺憾;直到2010年林戎依...
畢業於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從事創作者、表演者、教學者、舞台監督等工作,於臺灣、日本、加拿大、英國、墨西哥、柬埔寨等藝術節皆有演出及發表。 回到部落後,參與部落田野調查工作與編創工作,試著在新與舊之間,找出更具獨特的藝術並創作。2010-2019編創作品有《坐亂》、《關於生活》、《心中的勇士...
潘昱帆(b.1980),花蓮縣豐濱鄉新社(pateRungan)部落噶瑪蘭族人。為影像檔案保存者與紀錄片工作者。自2004年大學畢業後即從事影像、媒體相關工作至今,包括劇情片、電影、電視節目製作等。近年投注於原住民族影像檔案與資料庫建置,以此作為原住民族史觀和文化核心價值的依據,將其影像文獻與影像資...
林光亮 (b.1990) 花蓮縣玉里鎮織羅部落阿美族人。 目前為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碩士班研究生。他以影像紀錄原鄉情貌,藉由紀錄片「紀實求真」的特性作為創作思想的傳遞,更以影像具有載寓故事的能動性,寄予文化擴延的影響力,喚起年輕族人對傳統文化的意識與情感。對於快速更迭的現代性,林光亮希冀從中借助現...
阿美族及南王卑南族人。從研究所開始進入策展和評論的學習,並在其間創立的乒乓藝術工作室,策畫過多檔實驗性展覽:《標誌聯盟》、《錄像雜技隊》、《活彈藥》等,其策劃的展覽除了關注美學與當代藝術現況之議題,也在每次展覽多樣地融入職人、素人甚至是發展新的角色關係,在藝術與現實生活交疊的面相上突破新的場域,並常...
陳昭興Apo' (b.1978)臺灣花蓮阿美族,與夥伴王亭婷Lisin (b.1981)臺灣臺北,熱愛海洋與田野生活的倆人,將海洋民族受自然的陶養與來自生活的感受,以藝術創作、影像與工藝等表現來傳承,舉凡耆老的生命史、重要歷史事件、傳說、海洋文化、傳統生活等脈絡的推進,他們回到Makotaa...
陳勇昌(b.1968)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阿美族人。 阿美族傳統社會中,竹、藤編織是男性的基本生活技能,同時成就了他創作的基石,他不斷嘗試運用竹、藤,木頭等自然素材,將其重塑、解構、重組及雕刻,作品呈現溫潤中帶趣味,傳遞生活美好的感受。而編織作為他創作廣泛使用的介面,蘊含文化傳承的使命―在經緯交...
生於1980年,父親是高雄的布農族人,母親則是台北的閩南人。畢業於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之後赴法國Philippe Gaulier國際劇場學校以及德國Familie Flöz弗洛茲面偶默劇團,學習面具、通俗劇及諷刺劇。集編劇、導演、演員、新聞記者專業,不僅在劇場界耕耘,更長期投入原住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