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藝術觀
  • 探究與省思文化實踐與「藝術」的距離.在路上 2023年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觀察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探究與省思文化實踐與「藝術」的距離.在路上
2023年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觀察

2023/09/20
文 | 施靜沂 圖 | 原文會/攝影師 Jc Pan
  • 《Tnpusu起個圓》游恩恩 Lihan Umaw
  • 《變形記–關係的界線》李偉雄
  • 《remakat kita 從這裡到那裡》潘靜亞(潘巴奈)
  • 《tabin 'inowan 保存期限》羅媛
  • 《Pa’icel x Picul x 得力量》蔻兒亭·阿道·冉而山
      2023年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初審有16組作品入選,決賽競演於7月15日、16日在牯嶺街小劇場展開。除了游恩恩Lihan Umaw《Tnpusu起個圓》、李偉雄《變形記──關係的界線》、潘靜亞(潘巴奈)《remakat kita 從這裡到那裡》、羅媛《tabin 'inowan 保存期限》及蔻兒亭.阿道.冉而山《Pa’icel x Picul x 得力量》等5組獲獎作品,許多獨樹一幟的作品也獲得觀眾掌聲。
「在路上」:溫馨、療癒與共好之外,難以言喻的迷霧、艱難與痛楚     
  • 《我懷念的女孩》暖男樂團
  • 《迴》郭文斌
  • 《taljangtang 亮光》 Tjucenglav Forum
  • 《Ina Ina》(姨娜姨娜) Ihot & Friends
  • 《miringo瀰嶺霧》孫李杰
  • 《蝸牛》何晏妤
      整體而言,今年諸作仍攸關當代原住民族人將文化傳統、祭儀結合當代生活、藝術創作的現實處/困境,唯各自的性別、族群、世代、狀態、表現手法各異;許多作品如評審所言,在音樂表現方面堪稱亮眼。
 
  暖男樂團以樂團編制、流行搖滾自創曲《我懷念的女孩》呈現追求音樂、愛情的青春夢想心路;郭文斌的《迴》在大提琴伴奏下,透過優雅女舞者追尋藝術,卻在男子以泰雅古謠獻聲時,使其心境從「追求成功、表現」峰迴路轉,呈現原住民文化傳統具有啟發與拓寬對人們對「藝術」、人生之想像的力量;Tjucenglav Foru的《taljangtang 亮光》在排灣族教會聖詩的氛圍中,以一人陶醉演唱,一人沉浸獨舞及彼此依偎的情境中,營造出泫然欲泣之感,展現音樂藝術的療癒力量。
 
  Ihot & Friends《Ina Ina》(姨娜姨娜)將劇場化作「部落文健站」,透過摩力.旮禾地的全阿美語主持,和「很菜」的青年彈電子琴唱和金曲〈小牧童〉娛樂老人家,呈現以表演藝術實踐「青銀共好」的願景。同樣來自花蓮太巴塱部落的孫李杰《miringo瀰嶺霧》和兩位夥伴以塑膠椅「圍火」的部落情境開場,舞作前段先透過傳統樂舞的牽手、踏地,呈現文化生活連結人與自然、凝聚族人情感的一面。

      然而長年穿梭於樂舞祭儀、都會生活與人際情感、工作的多重語境之間,似乎會有某些時刻,讓人感到看不清前方的「路」?!此作後段,透過三位舞者蒙上紅頭紗、沉浸於迷幻感的電音、釐清與摸索同伴關係的場景,呈現藝術舞台有時也像一面鏡子,照映出青年成長路上的迷惘與追尋。在此,「霧與面紗」還與更高的意識、祖靈守護等層面有關,有待創作者進一步發揮。

     何晏妤《蝸牛》則透過登山包與部落美食「蝸牛」,展演藝文尋根路上一個人的堅持、興奮與寂寞。演出中,光頭的她揹登山包跳動、發出單調聲響,重複前滾翻動作,以「上山、修行」隱喻尋找歸屬的辛苦。之後她從包包拿出退冰的「蝸牛」在磚塊圍成的「火堆」享用,宛若「小確幸」;然而這條路能否跳脫「小確幸」而走出「未來」?蔚為此作最深的省思。
  • 《tabin 'inowan 保存期限》羅媛
  • 《Tnpusu起個圓》游恩恩 Lihan Umaw
  • 《Pa’icel x Picul x 得力量》蔻兒亭·阿道·冉而山
     得獎作品羅媛的《tabin 'inowan 保存期限》主題類似,但聚焦於「婚姻」如何成為藝文尋根路的阻礙。她先是將新鮮火龍果剝皮、性感塗抹身體,表明珍惜賽夏族女性身分,但「火龍果」一如青春與(創作)生命,都有保存期限。當走進婚姻,創作的路是否保有初衷地繼續?或者,婚後很難再「有靈魂地」投身於此?面對這道陷阱題時,筆者想起島嶼上的平埔族群被漢化,進而失去名字、土地和語言的歷史;顯然,我們常感到很難兼顧靈魂與現實!即使羅媛以豐盛的美感、藍白帆布捲成婚紗的巧思、白頭紗沾染火龍果色澤的水,呈現對母體文化的依戀,但其作卻也直指異族聯姻、婚姻對當代原住民女性主體偌大的改變與影響!
 
  得獎作品游恩恩Lihan Umaw的《Tnpusu起個圓》似乎透過腳踏兩塊木棧板隱喻跨性別身分,並展演他走過的路是如光腳踏石般艱險、易傷的心路。行進間露出白皙雙腿的他.她,一斧又一斧敲碎舞台上的大石;黑盒子劇場中,游恩恩以己力「碎石」的畫面讓人想起紋面族群──人類來自碎裂大石的神話,也像跨性別者盼「敲碎」心中大石、敲碎性別刻板印象,欲走出一個未來的決心。後來他將許多石塊塞入身上的黑色胸罩,並以另兩件胸罩併攏雙腳,以「跳格子」般的(遊戲)步伐跳完一圈,似在表達──成為當代原住民(Tnpusu)對他來說才是「圓滿」。然而,演出中身體不斷和石頭碰撞,也讓觀眾跟著備感「疼痛」。
 
  得獎作品蔻兒亭.阿道.冉而山《Pa’icel x Picul x 得力量》透過呈現「找人上路」的困難,呈現出我們應對當代原住民(表演)藝術有更多關注。蔻兒亭的焦慮,或與她有創作者「必須出頭」的敏銳自覺有關;年紀最輕的她在競演舞台上需與資歷豐富的藝術家競爭,她究竟該如何是好?
 
  蔻兒亭從一盞香氛燈出發,在以酒「祭祖」後,逐次用保力達、高粱酒潑溼排灣女孩戴雲站的草地、甚至用手抓戴雲在跳繩的腳,似乎「豁出一切」,非得將她「拉上路」不可!然而「多次擾動.行為」的重複,或攸關以酒香、療癒「說服」卻「不為所動」;直到戴雲被弄倒、跳繩被蔻兒亭拿走、唱起有點悲傷的古謠時情況才改變。此作的療癒力道在於呈現許多原住民藝術作品的「開始」並不簡單,背後攸關人際、情感、意念、力量層層的碰撞、激辯與拉鋸。如何從中得到好的力量、有所前進與凝聚?值得共同省思。
  • 《腳步》奧萊‧吉芙菈芙斯
  • 《白浪》邱瑋耀
      奧萊.吉芙菈芙的《腳步》主題類似,卻沒那樣「拉扯」。之中,身著黑紗短上衣、黑長褲的兩位男舞者以「武俠、遊獵、砥礪、見招拆招」之風走向未來。當他們以華語、族語交織朗誦「在路上」,搭配TAI身體劇場「腳譜」基底的舞步及劇場空間;那些「出招、防守、默契、過招、移動」的舞步及「在路上」的吟詠也餘韻繞樑,反映當代族人守護山林土地的心念是穿越時空,不被輕易改變。
 
以「表演」倡議省思:殖民.戰爭歷史VS. 族群.國族.人際關係的界線
 
  此次決賽競演,除以舞蹈、音樂、行為的交織呈現「在路上」的心境與痛楚,也不乏以「表演」探討殖民、戰爭、歷史與人際、族群、國族界線的課題。
 
  邱瑋耀《白浪》以兼具魔性、衝擊、表演性之雙人舞,探究原鄉部落對漢人、外來文化的「浪」進到生活領域,如何應對?他透過作品質問「白浪」:(過去、未來)將什麼帶給部落?族人、「白浪」又從中獲得什麼?得獎作品潘巴奈《remakat kita 從這裡到那裡》則從台灣如何多元共好?的思考出發,運用帆布的「浪」探究「歷史踏查.走路」的意義。
  • 《remakat kita 從這裡到那裡》 潘靜亞(潘巴奈)
  • 《●○》迁層層-戰爭與認同的邊界 徐智文
  • 《變形記–關係的界線》李偉雄
  • 《獸/SOUL》陳忠仁
    起先,帆布以人偶之型坐落一角,恍若演出者上路之初對特定歷史人物的好奇。之後隨著對造路、採礦、挖隧道等歷史的挖掘追索,帆布攤開,上頭貼滿象徵歲月的日曆,宛若島嶼走過的皺褶與創傷。全作中,潘巴奈與陳恩綺透過口風琴、頭燈的共舞,日本歌謠的翻唱,呈現溫柔與懷舊感;即使過去島嶼充斥族繁不及備載的「創傷」,但逐一真誠反省,或有助於別再重蹈覆轍與共同提升。
 
  徐智文「《●○》迁層層─戰爭與認同的邊界」則以煙塵、甩髮、戰機、警報、水等元素展演當代原青對族群議題的「敏感」,及對殖民、戰爭及守護家園的實踐與省思。作品先以詩意口白道出「靈魂要像溪水一樣清澈」、「走到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找其他的路,後面還有人在等你」以呈現對「土地」的信任。但從之後的口白與「灌水.行為」可知,「心神不寧」要找出「保家衛國」之道才有解。但當作品以口簧琴彈奏作結,國族、族群認同邊界的課題卻懸而未決,如演出中隨頭髮舞飄散的迷幻煙塵,籠罩舞台和我們的島。
 
  得獎作品李偉雄《變形記─關係的界線》也以口白、音效、視覺的跨域藝術探問「界線」;之中,李偉雄以黑盒子劇場為「教室,與自我、祖靈對話的場域」,透過頭戴紅色交通錐,呈現「界線」課題有如Δ三角符號的「停止」,值得大家停下來想一想。嚴肅氛圍中,李偉雄與黑衣人透過「可跨越」、「不可跨越」、「不自覺跨越」、「直接跨越」四種界線的反覆吟誦,質問當代排灣族階級制是否可透過婚配、買賣、贈與來跨越?在「自覺、不經意跨越」的吟誦與衝擊、爆破的聲音中,我們備感創作者對於當代人輕易處理、跨越「界線」這點有所不滿,此作等於藉由舞台,開闢出重新思忖人際、族群、階級疆界的空間與機會。
 
  綜言之,關於「界線、族群.性別政治」的探問可如陳忠仁《獸/SOUL》、邱瑋耀《白浪》,藉由層層逼近、挑戰界線的雙人舞來呈現,也可如李偉雄結合鏗鏘而詩意的口白、實驗性的舞蹈、聲音效果來展演;可見詩性.興、文學如同聲音與音樂,也蔚為此次創作競演重要的表現手法與利器。
 
1988年生於臺北,父母為屏東、臺南人。現為臺大臺文所博士生、表演藝術評論臺專案評論人(2020-2022)、編輯及藝文工作者,目前正在籌備一本關於自身學思與生命路徑的散文集《有空冒險》與博論《當代臺灣原住民文學藝術的跨閾辯證與實踐》。盼能在藝術的道路上,多元異質的社會中,找到共同提升與淨.進化之道。
公主出逃記:武玉玲與沙迦雙年展 回列表 探索米類‧瑪法琉的藝術─創作歷程、視覺風格與元素
瀏覽人次 2428690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