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藝文特輯
  • 藝術觀
  • 探索米類‧瑪法琉的藝術─創作歷程、視覺風格與元素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活動專區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探索米類‧瑪法琉的藝術─創作歷程、視覺風格與元素

2023/05/10
文|呂卿
      今年四月,出生於台東知本卡大地布部落的卑南族藝術家米類‧瑪法琉(Milay Mavaliw),於屏東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的八角樓舉辦了回顧型個展「Ku inlrangan 色彩 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從米類創作中的色彩切入,精選2008至2022年共13組/件作品,呈現藝術家近十五年來的系列作品。本文則以此展作品創作年代為時間軸,回顧米類如何在25歲赴日學習設計,返台從事建築帷幕設計工作,再至2017年返回台東家鄉,成為專職藝術家的人生轉變,這些從2022年夏季於藝術家台東工作室及2023年於屏東個展期間蒐集到的訪談資料,不僅有助於對其作品進行視覺分析,更能進一步探討米類創作風格的核心精神與創作語彙。
「Ku inlrangan 色彩 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展場一景,伊誕創藝視界供圖。
80年代的日本美感基底,90年代的原民意識覺醒
      米類25歲赴日學習室內設計,畢業後在日本設計公司工作。在這段長達八年的旅日經驗中,她深刻體認到日本文化中內斂重情的人際關係,並學習到完美、極簡、雅致的美感。當時的設計圖都是徒手繪製、修改,成千上萬條線條的增修調整,都是既繁複又紮實的繪畫基礎功。畢業後,她進入室內裝潢材料公司負責設計磁磚及石材的視覺設計。從圖案設計著手,以多塊尺寸相同的物件做大面積的拼湊,透過多種排列方式延展、解構,使一組視覺圖像能重組出多種面貌。旅日求學工作期間的啟發,是她能從客觀且純美學的角度看待自身母體文化的餘裕。繪圖技術及美感上的磨練,無疑為未來的藝術創作奠定穩固的基礎。
     她在30多歲回到台灣,進入一間製作及設計建築帷幕的日商建設公司,在這10多年的都市生活中,她身為一位「被漢人包圍的原住民」,在工作中表現出色,卻不斷因原民身分受到調侃與歧視。她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原民典範,同時也逐漸「雕塑自己」,思考原民身分與自我本性的融合。她認為「創作要從內心出來,觀者才能感覺到,人就像一個作品,要怎麼雕塑自己,怎麼把它塑造成我要的形狀。」此種源自內在的思索與自問,從內心發願創造出傳達各族群之美的創作方式,至今仍是她創作中最核心的要素。米類的父親在她45歲去世,她心中蔓延著喪親深切的悲傷,辭去工作在台北閉關兩年療癒自己,開始研究各原住民族的圖紋,並嘗試以幾何圖形融合原民風格的圖像、符號、顏色,2007-2008年成為她繪畫創作的重要起點,她對於原民身分意識、符號、文化責任的探究,直至此時才逐漸覺醒及轉化。
 
米類台東工作室一景。攝影│呂卿。
多向度的創作思考,無限可能的重組與展延
     展場中2008年作品「尋定」、「力之舞」及2012年「原生的力量」,呈現了米類發揮線條功底的創作成果,畫面雖有原民圖紋及符號,但整體風格更偏向抽象的民族風視覺。相較於學院派出生的藝術家,米類的創作起步較晚,但在視覺、構圖及色彩運用上的完成度及準確度極高,其作品中的線條、顏色及符號構成理性的韻律感,同時傳達出熱情與奔放。2017年,米類搬回台東建立工作室,此時期的平面作品包含展場中2017年的「愛的種子」、「活力四射」,2019年的「圖紋世界系列 1」、「圖紋世界系列 2一畝田」、「隨著風飄的雲彩」、「傾聽」等作,在構圖及色彩上更為細緻縝密,每件作品皆是由多幅小作品拼組而成,她將瓷磚設計的圖面解構放入純藝術創作中,讓每件作品有多種擺放方式。此種創作手法並非米類首創,但她的畫作擺設方向的多變及自由度,並同時兼具平衡與美感的設計思考,卻是少有的。
作品「圖紋視界系列」於「Ku inlrangan 色彩 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展場一景。攝影│呂卿。
左至右:「竭力合一」、「誕生」、「原生的力量」於「Ku inlrangan 色彩 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展場一景。攝影│呂卿。
「傾聽」於「Ku inlrangan 色彩 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展場一景。攝影│呂卿。
軟雕塑裝置轉化原民意識
      2019年,米類開始嘗試鉤織技法,創作麻繩軟雕塑裝置,重複鉤織的勞動過程也成為她與自己、與作品對話的時刻。麻繩讓她想起小時候麻布袋的味道,勾起了氣味的記憶,帶出記憶中父親厚實的肩膀,以及父母用麻布袋當棉被、地墊的回憶。米類注重材質,它既是工具也是創作的藥引;她也注重形式的象徵性,此時期的軟雕塑裝置進入比視覺圖像更為純粹的抽象表現。2021年的「有,卻看不到 系列1」、「有,卻看不到 系列2」,此作講述了她每次出門前,長輩都會為她作個簡單的儀式寄予祝福及保佑,讓她不論距離部落有多遠,離開時間有多長,內心都有一種踏實的篤定。此作不僅表達了她對部落及家人的情感寄託,更反映出她對藝術家身分的意識轉變。作為原民藝術家,她的創作除了隨興自由地抒發,更要透過藝術實踐去傳達、表現及闡述原民族群文化的價值與理念,透過創作呈現出族群生命的記憶。此件裝置作品首次展出於2021年「我們與未來的距離」展,但在此展中的呈現卻大不相同,原本是掛在天畫板上的棚頂,在此展中倒反過來如裙片。米類不僅重組畫作排列,裝置作品也同樣有各種排列,這不僅是佈展的考驗,也是論述的考驗。
「有,卻看不到」系列於「Ku inlrangan 色彩 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展場一景。伊誕創藝視界供圖。
「有,卻看不到」系列於2021年「我們與未來的距離─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展場一景。伊誕創藝視界供圖。
     2022年的軟雕塑裝置「花朵的氣味」,講述卑南族使用花朵或花環傳遞情份的文化,也講述人際關係中種種的複雜糾結與冷暖苦甜。在視覺呈現上。「有,卻看不到」系列使用定點黃光燈源,透過光影與麻繩的些微晃動,象徵飄移生活中來自部落的安定與溫暖;而「花朵的氣味」則運用投影畫面結合移動燈光,暗喻著人際關係中的絢爛歡欣與瞬息多變。有趣的是,米類的軟雕塑作品並沒有如畫作中顯著的原民圖騰符號,但其內核卻更深入族群文化的生命核心。
「花朵的氣味」於「Ku inlrangan 色彩 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展場一景。攝影│呂卿。
「16族圖騰系列─印記」於於「Ku inlrangan 色彩 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展場一景。攝影│呂卿。
    「16族圖騰系列─印記」系列,經歷了長達8年的創作和研究,是米類持續最長時間的研究與創作,其初衷甚至早在日本留學時起就已萌芽。此系列不僅揭示了各族群文化的符號,更深入探討其內在精神與價值觀,引人入勝的視覺風格,吸引觀者能夠投注其中,深刻地感受到這些文化符號的意義與價值。米類在此系列的創作中,展現出其研究、解析、再現原民視覺圖像的藝術才華和精湛畫藝。這個系列作品的成功,不僅在於其藝術性和文化性的融合,更在於米類對於原住民族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對於藝術的極致追求。
 
在藝術產業累積15年資歷,曾任職於畫廊、拍賣公司、藝術家團體、美術館,擔任行銷企劃及公關職務,自2015年起開始為《今藝術》、《藝外》、《東西名人》、《藝術地圖》、《a.m.post》等藝文雜誌撰稿,並與多位國內外藝術家合作展覽專案。自2014年開始接觸原住民當代藝術領域,2017年起多次前往屏東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採訪撰文,目前主要關注原住民當代視覺藝術領域的發展。
探究與省思文化實踐與「藝術」的距離.在路上 2023年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觀察 回列表 一場來自靈界的春夢:《遊林驚夢:巧遇Hagay》的酷兒神話
瀏覽人次 2428238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