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採集開始,回到創作的源頭—Atomo 阿美陶兒童美感夏令營
2023/08/29
文|蕭秩瑄 攝影|林彥劭
攝影 I 潘佳呈
(採訪企劃: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從採集開始,回到創作的源頭——Atomo 阿美陶兒童美感夏令營
坐在太巴塱Kapah部落客棧前,說起「Atomo 阿美陶兒童美感夏令營」,主辦單位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原文會)文化行銷部副理曾瓊慧娓娓道來她的看見。來自不同地方、族群的學員們,從採集開始,接近土地與自然,透過文化體驗,走入祖靈屋,學習古調、巴拉告,認識考古博物館,期待這七天豐富的課程,年輕學員們將踏出認識自己、認識美的第一步。
花蓮,一個多元族群匯集之地,原住民、閩南、客家到東南亞族群,文化相互交錯影響。原文會即將進駐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24棟,以花蓮美學基地為發想,透過在地極具開放性和接納的文化底蘊,發展今年一系列Pulima藝術節的活動,Atomo 阿美陶兒童美感夏令營,是其中一項。
營隊開始前的線上共識會議中,有位學員提出,若在野燒的過程中作品不幸失敗、破裂,是不是能夠再製作一個新的作品?「無論是失敗或是成功,都是創作的一個過程。」團隊的回應,正是舉辦這次夏令營活動的核心價值。
(圖一: 學員參加營隊第一天的點酒禮祈福,祈求透過祖靈的祝福,讓陶器與營隊過程都能順利成功)
第一年辦理兒童美感夏令營,曾瓊慧不諱言地表示,選擇在太巴塱部落辦理,一部分是與自身家鄉的地緣因素有關,而在眾多活動形式中選擇以營隊進行,起初是想用實驗的心態嘗試能否以美感教育的概念,強調學員在活動期間的體驗,並在短時間內產生一個模式。沒想到實際執行的複雜程度超乎想像,幸好團隊夥伴鼎力協助,多次的會議及討論得以完善營隊的規劃。
還有一個促成營隊發生的重要因素,是之前已有一群人努力地守護阿美陶復振行動。夏令營活動的前身,為原住民委員會主辦的全國原住民兒童繪畫創作比賽,今年得以阿美陶作為主題,主要奠基於兩項相關的計畫,一是前兩年王昱心策展的「洄瀾陶:土地豐沛之處」以及2022年花蓮縣文化局辦理的「洄瀾藝術扎根——Atomo阿美陶藝復興計畫」,此二計畫以展覽或田野調查的形式記錄展現,穩固了田野調查的基礎,也深深地觸動曾瓊慧一直以來對阿美陶這項工藝的好奇。
「在這場活動中,我不斷強調『花蓮內容、花蓮製造』。」曾瓊慧說,不僅是場域、講師要來自花蓮,材料更是。「採集,即是創作的開始。」她提到2017年製作的一系列電視節目,以多元面向引領觀者認識「何謂原住民當代藝術」,其中談到無論是竹籐編、樹皮布又或是香蕉絲編織,原住民傳統工藝的一切所需均依循著自然法則,從採集、處理到使用,成為日常用品、房屋建材又或是每日的飲食,一再地顯現出人與自然的緊密關係。所以營隊課程安排,就要從採土、練土開始,學員自己製成要使用的陶土,再逐步練習塑形。
(圖二: 透過雙手親自感受土壤的溫度及濕度、同時培養團隊之間的默契)
「我們要非常認識自己周邊的材料,這個東西才是真的,這是原住民工藝創作中一個很重要的哲學、美學思維。」曾瓊慧強調,無論學員們捏製的陶器好壞與否,在野燒的過程中作品是否成形或破損,過程中的經驗、所產生的記憶點,都能促成獨立思考。「實際的體驗與感受,產生對美學的認識」,不同於一般給予正確解答後模仿複製的美學教育方式,才是營隊要傳達的。
美感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培養與觀察,陶於此扮演的角色是一種媒介,提供一個得以靜靜摸索的空間。生活之中與人的相處,也是美感存在之地。曾瓊慧舉說,在旁陪伴的助教與隊輔們,雖然對營隊有這樣高標準的期待,也時常自我謹惕與相互提醒,避免對學員們有過多的限制與規範。然而,宿舍卻發生了一個令他們感到小驚喜的故事:晚上幾位學員嘰嘰喳喳的聊天聲吵到鄰房休息,隔日便看見一張學員們自己寫的「公約」張貼在房門外。這只公約寫上的不僅是休息時間的規範,更是問題解決的方法。
當我們習慣地被給予答案、害怕犯錯、害怕不完整,便逐漸失去了深刻認識美的機會,又怎麼能夠從碰撞中學習思辨,在體驗裡感知世界呢?因此團隊們不斷地和學員們強調,只要呈現出的作品是經過思考的,那便是一件相當完整的作品。
營隊期間安排的部落走讀和文化體驗,期待能夠帶給學員們不同的視野與認識,就算是來自在地部落的學員,也都藉此再一次深入的理解,並透過表達梳理自己的看見。營隊的集體生活,除了一起上課、用餐,曾瓊慧更購置了119本書籍在宿舍,給有興趣的學員在課餘時間翻閱,她笑著說:「雖然比起閱讀,學員們更期待的是拿回手機的時光。」但仍希望當學員想了解更多、有興趣時,就有書可探索。
(圖三: 讓學員們在碰撞中學習思辨,不以追求單一的形式美學,而是讓孩子們透過自身觀察,去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談到未來,會希望能夠發展出更多不同媒材的兒童藝術營,將美感教育透過營隊的形式,讓更多的孩子們認識他所生活的土地上有這麼多不同工藝。也正因花蓮獨具包容性,在交疊與匯聚下創造出豐富多元的文化,透過藝術創作,呈現出屬於這個世代孩子們的視野。
蕭秩瑄
住在花蓮的臺中人,具有藝術行政及影像工作背景。學習在土地和自然裡生活,平衡工作與日常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