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顫抖的雙手持著瓶身,一一在祭杯裡斟上米酒,營隊從太巴塱部落祭司Ka’ti Karo(林正治)的祈福開始。桌上擺放icep(檳榔)、titi(豬肉)、toron(麻糬),向祖靈祈求製陶過程順利,並將祂們的智慧交付給在場每一個人。「我們所存有的智慧,來自祖靈過去生活的累積。」Afo Olaw說透過mifetik(祭告)讓祖靈幫助我們認識與學習這些文化。
祈福過後,Afo Olaw拿起陶土捏製起來,帶著學員們一一地認識陶甕、祭杯的形狀與用途。一邊說著幼時與陶的回憶,一邊將土胚遞到每個人的手邊感受陶土在不同階段的厚度變化,細細地叮嚀每一個步驟。看著眾人手上長長的指甲,她拿出指甲剪輪流地「喀嚓喀嚓」,留下最適切的長度,這也是學習工藝的基本與態度。
太巴塱部落有黏性佳、雜質少,是非常適宜製陶的土質。Afo Olaw說,太巴塱部落內有三處合適採土製陶的地域,而這次採集的土地是其一,沿著麗太溪走向海岸山脈,是一條小巴士開不上去的路。挖土極耗費體力,在ina(女性長輩)們的祭告後,每人拿起一把鏟子,合力將土裝入麻布袋。而身材高、力氣大的鎨度・巴奈被眾人稱為是「挖土機」,擔負起最多挖土的重責大任。
陶土的製程繁複,找到合適的土壤、進行採土只是第一步,還需經過曬土、過篩、搗碎、和泥和摔打等步驟。透過篩土,將參雜在土壤裡的碎石挑出,多次篩選如細沙般後堆成小山丘,和水揉勻,透過拍打將空氣排出,再把土團靜置隔夜使用,有時製作比較大量的陶土時,也會透過雙腳踩踏替代雙手的拍打,使陶土產生筋性,成品較不易龜裂。
若要將剛完成的陶土用來捏製呢?助教李姿儀一邊篩土,一邊笑著說:「那麼,很快就會碎掉了。」從麗太溪採土製成陶土,對本身也是陶藝創作者的李姿儀、華伊達來說,此地取得的陶土極具彈性和可塑性,是非常優質的素材,當投身到練土的工作時,面對手中捏製的作品,也更加感到敬畏與珍惜。不僅是學習傳統阿美陶的Atomo和祭杯製作,從小陶甕、陶片到陶盤、陶珠,由淺入深地學習不同陶藝品的捏製技巧,也透過創意捏製,在Taloan的作品區出現了貓咪、骰子、Iphone、冰淇淋⋯⋯。學員們每一日、每一日的重複操作,逐漸地掌握與陶共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