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原視界×2023Pulima 藝術節-專題報導
  • 策展面面觀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策展面面觀

2023/11/27
文字|莊傳芬 攝影|林靜怡(採訪企劃: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 「回身返照——adihong」開幕活動照
  • 「回身返照——adihong」開幕活動照
     透明薄紗從二樓向下垂掛,如一條時間之河在中庭綿延漫開,片片鋁箔紙散落薄紗上,彷彿隨時可能剝離。這棟興建於日治時期的花蓮舊酒廠裡,眾人齊聚於原民走過的歷史洪流。
透過動態的開幕活動,拉升攝影主題的張力
    
「回身返照——adihong」的演出為攝影展《複眼觀》揭開序曲,大提琴手黃懿德時而激昂破碎、時而低語呢喃的旋律不斷流洩,表演藝術家潘巴奈隨著樂音舞動身體,手持鋁箔紙如面具、如浮動不安的族群記憶,從二樓到一樓、在時間的推移中,原民吟唱置換成日治時期的參戰樂曲,生活裡曾珍視的一切正漸漸崩毀消逝,記憶幻化成碎片,散佈在眾族群之間。大提琴聲如碎浪,時空的碎片漸漸重新凝聚,鋁箔堆疊於展場的入口處如焚台,潘巴奈在一旁持續旋轉,速度越來越快。火的光芒、溫度,一如褪色的記憶,然而當它們重新匯聚,歷史在現代的語境脈絡裡,漸漸開展出新的可能性。

     潘巴奈以強烈的身體語言激發想像與情感,與周圍環境空間形成緊密聯繫,舞者的身體在空間中流動,也將觀者捲入其中,喚起眾人的記憶。策展人劉曉蕙說:「這不僅關乎原住民族群,也關乎每個人。我們都有自己的一部分,無論是如火炬般照亮世界,還是被火焰吞滅,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時代意義和情感。」
一好・屴夯「思念族人」表演活動照
一好・屴夯「思念族人」表演活動照
     開幕活動以太魯閣族語創作歌手一好・屴夯「思念族人」的歌聲作結。他的聲音強大有穿透力,每首歌都有故事。例如第一首歌曲是從對母親的思念出發,小時候母親常帶他到住家旁的大樹下乘涼,空中常有大冠鷲盤旋,甚至會飛下來抓走一些家禽。然而母親告訴一好,母雞會保護幼雛,大冠鷲也不是壞鳥,如果有一天她不在了,一好看到天上的大冠鷲,就會感受到她的存在。於是這成為了他對家的記憶,望著大冠鷲盤旋,宛若母親在天上保護著家人。他也創作了一首思念父親的歌曲,將父親比喻為山,是家的核心,歌詞描述了遷移的歷程,從南投途經千山萬水搬遷到花蓮,需要有父親父輩這般勇敢開拓的精神才能成功。一好・屴夯的歌,與表演藝術共同羅列為整場策展的一環,並且回應展場中八個子題,為百年的歷史拼接出更完整的圖像。
      劉曉蕙認為,「儘管開幕活動稍縱即逝,但它可以觸發情感,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至關重要,並且視它為族群歷史的基礎,促使人們反思與重新連結。」照片會召喚記憶,痛苦與快樂夾雜,消失與定格並存,通過肖像的方式,重新探討存在的本質,使展覽變得溫暖。
  • 開幕活動觀展照
  • 開幕活動觀展照
  • 開幕活動協同策展人田名璋老師,講解本次策展攝影作品之創作理念
觀者也成了參與者,創造自身與作品的關係
     策展過程中,劉曉蕙特別注重資源的循環利用,在過去的創作經驗裡,作品的生命週期是她的優先考量,展板等物件選擇能夠被回收再用、或是可直接在自然裡分解的素材,展期結束後作品回歸土地,不需特別清理。

     這次Pulima藝術季舉辦在花蓮舊酒廠,為了打造適宜的展覽空間,在符合歷史建築法規又不影響舊建物美感的前提下,運用空間中既有的柱子做出隔板,創建多個不同的展示空間,增加可運用牆面,並將每個攝影子題安排在各別獨立的區塊內。該場域就能直接成為一個多功能展覽空間,將增設的木板牆面重漆釘掛,根據需求重新改造成新的展示空間。
攝影展場採用獨特的路線設計方式
入口處廊道的天花板外高內低,產生一種「窺視」的錯覺
     展場入口處是吳鼎武老師懸浮的光柵片作品,右邊是金城財拍攝的巨大獵人肖像,這兩個元素都擁有極大的視覺張力。觀眾首先會看到原住民對自身文化詮釋的方式,在一進入展間的那刻,即可感受到進入了原住民的世界,並能夠在觀展過程中,逐步理解原住民如何通過視覺元素,傳達屬於他們的文化和歷史處境。展覽動線則打破傳統一條連貫路線的設計方式,將入口處設置在展場中間,出口處也在同一位置。多重空間以面取代線的方式在觀者眼前延展,一開始甚至讓人有些無所適從,但就在人們猶疑著該往哪個方向跨出步伐的片刻,他就做出了選擇。

     入口處廊道的天花板外高內低,大幅輸出的主視覺海報掛在上方,俯視著入場者,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那扇門。觀者穿過時空的廊道,一邊是當代的社會,一邊是更遙遠的台灣歷史;通道愈來愈低,於是人好像也變小了,先把自己放低一點,放掉一些成見與自我,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觀者以直觀直接面對作品,在一個又一個小小的空間裡神遊,在不同的時空裡穿梭跳躍,經過一番思索與沈澱,也許會得到一些解答,或是衍伸出一些想法。
 
展期活動,無論如何都希望創造一些流動
     展期活動,還包含了開展前的原住民家族照相簿的徵件活動、三場導覽志工培訓課,以及展期中的兩場講座與一場藝術創作工作坊,以及多場的策展人導覽活動。對策展人劉曉蕙來說,當人們願意走入展場,與作品的互動與後續在心中盪開的漣漪才可能接著發生,無論產生的回饋是批判輿論或是感同身受,唯有人才能賦予一場展覽意義性。

     在展期開始的前三個月團隊工作就已開跑,六月開始的徵件像是一種發聲,告訴大家有一個展覽即將開始,徵件讓展覽與群眾產生關係,是民眾參與的開始。而導覽志工培訓的課程也有類似用意,除了顧展需求,也藉由不同志工與看展人更多元的互動,賦予作品多層的意義。
     九月與十月舉辦的兩場講座,分別由影像創作者金成財談論當代原住民如何運用鏡頭表述自我,以及由花蓮在地文史工作者葉柏強比較從日治到戰後,原民作為鏡頭裡的他者,在影像作品中有什麼樣不同的呈現。十一月舉辦的創作工作坊,則邀請了藝術家兼策展人蔡文祥帶領影像拼貼藝術,透過群眾參與,將人的影像擷取與拼貼,不斷創造再生,重新賦予影像新的概念,也藉此呼應複眼觀的策展主題。

     而另一個相當核心的活動,是邀請花蓮三個偏鄉學校帶學生前來看展,並為他們進行導覽。原住民族作為本次策展的核心,劉曉蕙最想邀請來看展的對象其實也是原住民,「無論他們對於這個展覽是褒或貶,甚至可能會勾連起他們一些不愉快的記憶,但無論如何都希望創造一些流動。」有活著的情感記憶湧動,有隨時可能開啟對話的契機,才是這場策展的價值所在。
 
系列講座由劉曉蕙策展人(左一)與本次參展葉柏強老師(右一)分享心路歷程
莊傳芬
2013年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畢業,2015年創立農業品牌「有塊田」,2021年從美濃移居花蓮,從農事現場再次跨足文字領域。是一位文字工作者,同時也是一位農夫,筆耕是每日生活的基本調性,午前拾筆寫作,午後耕鋤田園,放任自己在各領域擴展視野,以自身為載體,將這塊土地上動人的故事呈現給每一位願意傾聽的人。
成為Misakorengay—製陶的人 回列表 Misalama kita  我們一起來玩吧!
瀏覽人次 2497259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