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原視界×2023Pulima 藝術節-專題報導
  • 從酒麴開始!釀出一個好心情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從酒麴開始!釀出一個好心情

2023/09/27
文|莊傳芬 攝|林靜怡 (採訪企劃: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舒米.如妮多年的研究以及學習,終於拿到酒標成立「稻味釀」,將一代又一代發酵的味道傳下去。
一顆又一顆雪白的酒麴製作工序繁瑣,也需要配合空間的菌,以及釀造人的心情。

     屋簷下,一顆顆雪白渾圓的糰子錯落有致地平鋪在偌大的竹編盤裡,這是舒米・如妮自製的酒麴,是一甕好酒的的精髓所在,揉入港口部落阿美族人的植物風土、記憶風味與文化傳承。阿美族人善於利用各種野生植物的特性,不同植物所製作的酒麴,會帶來獨有的風味,大葉甜香是主角,毛柿葉、艾草、柚子葉、刺蕊草、七里香、薄荷、荖葉等如同裝點的香料,而比例的調配也會影響菌絲的生長。

      舒米釀酒資歷已有十八年,技術來自部落伊娜的口傳。在部落中,釀酒是女性專屬的工作。舒米回憶小時候,伊娜要釀酒時就要她去山裡流動的水邊採集植物,「有時候快傍晚才去,通常都是我一個人,只記得山很黑,愈採愈害怕。」釀酒的記憶卻也以這樣潛移默化的方式深植在她心裡。

正式學習製酒,則是後來回到部落的事。

      兒時的經驗使她能辨識物種並熟悉各種風味,但剛開始做酒麴總是不斷失敗,經過一次又一次反覆測試才漸漸掌握技術。「這些經驗累積來自身的感知,很難用文字記載傳承。」像是釀酒的手不能去醃製其他東西,搓揉時的力道、酒麴的濕度等都會影響成敗,如果一個空間經常拿來釀酒,空氣裡的菌單純,成功的機會也較高。
 
     除了物理條件外,保持愉悅的心情也非常重要,前先祭拜空間、製酒時大家聚在一起唱歌,「如果能夠從酒麴做起,釀酒的過程便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如果能夠釀出一個好心情,每件事都會順順利利。」舒米這麼說著時,嘴角也漾起了微笑。
       
        舒米高中就離開家鄉,二十幾年前重返部落時,熟悉的稻田景致已不復見。在政府的休耕政策下,荒田成林,部落缺乏工作機會,少有青壯年族人留下來。經過長時間的徘徊與摸索,舒米開始在地方進行社造並創造收入,
也重新找回自己與部落的連結。當她真正投入部落的事,與地方的人互動,才終於有了落定的感覺。

 

        接著她開啟復育海稻米的計畫。荒耕了三十多年,風土記憶早已不存在於年輕一輩族人的身體裡。彼時耆老扮演重要的角色,協助說服地主讓田地重啟耕作,並集結眾人之力修復水路。從田地到水源處,水路約有1800公尺之遙,過去原本相當漂亮的水圳已嚴重坍方,族人通力合作以接水管的方式,讓山上的水重新流進田地。

 

        舒米清楚記得,101年10月1日,水終於來了!部落耕作的面積也一年一年增加,直到第四年田地已全面有水,港口部落又再重新長出稻米。「初回部落時,土地到處都貼著『售』字,一有仲介來插牌我們就把它拔走藏起來,很多地主都很生氣。」回憶起這段往事,舒米忍不住笑了出來,「我最大的成就,是現在很少看到這樣的狀況了,而且這裡已經沒有人在用除草劑,不只是港口,我們也間接影響了附近的部落,從靜浦到新社,大家都在轉型種植有機稻米!」

        隨著時代演進,製酒的作物漸漸有了轉變,從早初用地瓜發酵,變成用小米製酒,到現在用梗米做酒麴、糯米釀造,這樣的演進象徵著部落族人飲食風土的改變。舒米選擇復育莖稈較低矮能夠抗海風的台梗四號水稻,雖然有碾米時米粒容易斷裂的缺點,並非市面上流行的品種,但其特殊的香氣特別適合製做酒麴,因此在部落裡被保存下來。

 

        「各個不同部落的伊娜,會使用不同的植物與素材,用各自傳承的工法進行釀酒,這樣的傳統如果斷裂了會非常可惜。」由於製酒的失敗率高,在早期食物如此珍貴的年代,更突顯製酒的神聖性,因此在部落間也發展出各種不同的釀酒儀式,許多歲時祭儀都與酒相關。

 

        如同日本地酒突顯地區特色,原民釀酒也蘊含著不同部落間文化傳承的意義與在地獨屬的風味,而今有很多族群忘了如何製作酒麴,或是製酒的傳統植物已經消失,加上麴菌購買方便,台灣各地自製酒麴的部落漸漸少了。

        但是舒米也看見了海稻米的傳承存在的危機。部落人力始終不足,年輕人回到部落多從事藝術創作,少有人願意務農;又面臨灌溉水路每年遇到暴風雨都會崩塌毀損,需有充足的經費和人力維護管理,相當仰賴大家的共識。部落裡機械與代耕業者數量不足,各方面運作農業的條件未能整備,在資源與人力有限的狀況下,即便現在已投入農業的人,有朝一日也可能放棄。

 

       因此,舒米希望邀集東台灣各個不同族群、部落的原住民族一起釀酒,各自使用傳統的材料與工法,從製作酒麴開始,讓各部落的釀酒文化在一個場域裡共同發生,切磋對話。對她來說,釀酒大賽不僅是不同部落間傳統智慧的交流與展現,也是一種讓更多人認識部落文化的管道,以及帶動他人觀看部落視角的方式。而她現在更承擔起傳承的角色,將重心漸漸移轉到培育下一代農耕與製酒的技術,也復育傳統釀酒植物供人移植,希望將文化技術延續下去。

        釀酒文化傳承的困境,也存在於當代法規對酒廠的制式規範中。舒米曾到臺灣各地參訪酒廠,「這些酒廠通常由大筆資金興建,這是我們難以仿效的模式。我們所從事的是一門傳統簡樸的技藝,並沒有相對應的法律可以依循。」當她尚在努力克服相關限制,將空間打造成酒廠時,所在地卻被劃設為沿海保護區,酒廠建置計畫再次停擺。這些現況限制了原民製酒的推廣路徑,也考驗著釀酒文化的延續。因此舒米期待能連結各個部落,推動法規修正,尋求針對原住民族群制定特定法令的可能性。

 

        舒米長年在部落從事藝術工作,成立的升火工作室,將藝術創作視為社區營造的一環。她定義自己在部落為一個帶動者的角色,希望為部落青年帶來影響與啟發。「我做的事情沒有一項是會賺錢的,但就只是想要在這裡好好生活而已,因為這些事情都是老人家給的,年紀到了也就有了傳承的責任。」無論是稻田的復育、釀酒、藝術創作,甚至每年舉辦藝術季,透過辦市集推廣部落農產品等,都是舒米回到部落後,一步一步在部落扎根,從土地裡長出的力量,每一項都是需要扎扎實實、耐心醞釀的在地風味。

莊傳芬
2013年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畢業,2015年創立農業品牌「有塊田」,2021年從美濃移居花蓮,從農事現場再次跨足文字領域。是一位文字工作者,同時也是一位農夫,筆耕是每日生活的基本調性,午前拾筆寫作,午後耕鋤田園,放任自己在各領域擴展視野,以自身為載體,將這塊土地上動人的故事呈現給每一位願意傾聽的人。
Misalama kita  我們一起來玩吧! 回列表 吃飯之前要先流汗
瀏覽人次 2497229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