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原視界×2023Pulima 藝術節-專題報導
  • 攝影展活動精選——金成財、葉柏強講座側記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攝影展活動精選——金成財、葉柏強講座側記

2023/12/01
文字|莊傳芬 攝影|林靜怡(採訪企劃: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繪葉書展藏
     在《複眼觀》攝影展的兩場精彩講座中,葉柏強透過日治與戰後兩個不同時期政權產出的以原住民為拍攝題材的明信片,從觀光到文化等不同角度進行闡述。這些影像埋藏了大量文化符碼,其鏡頭角度、拍攝素材、擺拍方式等,反映出原民文化在台灣近代歷史中的脈動。

     金成財作為原民身份的攝影創作者,對創作歷程、族群記憶的追溯,自身的生命體驗即是一段精彩的篇章。他回應當代原民在取得鏡頭主控權時,如何思考自身與族群、族群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及權力關係。
 
葉柏強老師
「一樣台灣,日華有別」:葉柏強
 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繪葉書

     日治初期的日本社會充斥著各種新事物,人們對剛併入領土的台灣充滿好奇,而原民文化更是當時爭相探訪的對象,市面上也開始流通大量以原住民為拍攝題材的繪葉書。1920年以前,被拍攝的原住民通常神態肅穆,穿著傳統族服,以正面、側面之姿矗立,宛若標本。此外也有大量獵首文化題材的明信片,觸目驚心的視覺張力,滿足當時日本人獵奇的心理。

     當奇風異俗的文化景觀成為一種大眾流行,花蓮阿美族七腳川社的首棚(出草後用以擺放首級的棚架)影像,在各地廣為流傳,幾乎成為原住民獵首文化的象徵符碼,甚至吸引日本人像觀光景點般到現場合照。二戰結束後,這幅景象持續發酵並被加以改造,轉身成為美國某搖滾樂唱片封面。台灣原住民被去除地方與文化脈絡,接著又進入全球成為大眾流行文化商品的一環。
 
     此外日本當局會帶一些地位較高的原住民到日本觀光,進行權力收編。他們多穿著正式族服,引來許多當地人圍觀拍攝。當觀光成為被觀光,影像中原住民的目光都沒有看向鏡頭,有的甚至可看出閃光燈介入、唐突地擷取某個被打斷的瞬間。在商業利益驅動下,出版商經常以盜用、偷拍方式出版繪葉書,有些照片可能是來自人類學家,有些是私人照片外流,加以拼湊組合就印製販售,因而常有標錯族別、人物或地點錯置等狀況。

     1930年代左右漸漸有了轉變,相較於早期獵奇或呈現日原衝突的題材,繪葉書更多呈現台灣各族群日常文化的主題,取景以原民生活場域為主,影像中甚至可見飼養的動物就在家屋內走動,對於擺設不會有過多修飾,而被拍攝者也開始意識到攝影機的存在。
透過系列講座,深入理解每件作品背後的歷史脈絡
戰後觀光明信片展藏
戰後台灣原住民明信片

     二戰後期,為了避免無所不拍的明信片成為敵軍偵查的材料,產業一度陷入沉寂,直到民國五O年代左右,隨著觀光發展才再度蓬勃。戰後各種新的元素強行置入台灣,大量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出現在自然山水中,如太魯閣牌坊、長春祠、文天祥雕像等,佔據風景照中最顯眼的位置,一旁還有原住民女性作為點綴,在影像裡留下不協調的錯置。
 
     戰後發行的原住民題材明信片再度充滿刻意營造的擺拍意味,例如拍攝地點設在人工打造的山地歌舞村,或讓阿美族女性穿著族服,在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拍照。除了族群身份的錯置,模特兒族服的風格版型也被改造過,早期阿美族女性的服飾是黑色、頭冠也較小,但為了配合歌舞觀光,服飾變為全紅、頭冠的鳥羽加大。在原住民長期失落文化主體性後,這些照片也成為影響後代原住民重塑自身族群形象的文本。
 
     彼時明信片不再以紀錄真實為訴求,重新定義的阿美族成為所有原住民族群的代言人,而原本不屬於阿美文化的元素也被植入,有時甚至趨近對中國少數民族的想像。原住民作為一種國族意識的延伸,被加以統一均值化,如紋面、嗜酒、歌舞等元素被強化,而年輕女性族人則成為被觀看、物化的對象。
 
     目前台灣原住民明信片的檢索條件還無法提供研究者足夠的比對資料,這些圖像迄今仍是管制狀態,即便是原住民後代也難以一窺早期族人圖像。原始照片多半已失落,但靠著大量印刷生產的明信片反而流傳下來,成為珍貴的影像紀錄。
 
     葉柏強指出,雖然日治時期是出於商業利益、人類學收集的目的,但至少較真實地保留了彼時原住民族的生活樣貌,許多重要的歷史場景因此得以留存,例如太魯閣事件中,總頭目哈鹿閣納威與日本警察談判的畫面,或是大分事件後,最後歸順的布農族頭目盛裝的影像等。而日治時期太魯閣被記錄為雄偉的自然景觀,在戰後則被視為中部橫貫公路開鑿成功的一環,中國意象建築加上拍攝風格近似中國水墨畫,並伴隨著英、日文解說,銷售給國外觀光客。攝影技術發達的戰後,反而是原住民圖像失落嚴重的時期。
金成財老師(右一)與作品(左一)「寂靜的槍聲」
「遙遠的歸鄉路」——金成財
 
     從最早期根基於土地的系列創作《稻草人》,到成長的養分《莊嚴的世界:我的客家祖母》,再到《惦惦的海岸》裡極為簡潔寧靜的構圖,「我的心與想拍的事物達到一樣的律動,而留白是最重要的想像,這套是我的風格極盡的表現。」金成財從創作歷程裡點數攝影觀的養成。接著他重返部落,尋找自身失落的布農族身份而拍攝《寂靜的槍聲》,再到《無垢》表演藝術與電影劇照,極簡風格與以自然為場景。從過去到現在,他的鏡頭始終與台灣土地緊密扣連。
 
     金成財的父親是布農族人,在他四個月大時就過世了,從小在母親的客家家族成長,高中離家唸書,決心要到一個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隱藏原住民的身份。然而在整理父親遺稿過程中,他漸漸認識自己,一張父親與水鹿的照片讓他意識到——「我也是布農族的獵人!」
 
     於是他決定回返部落,姑媽告訴他:「我們家很好認,家門口有一棵很大的橘子樹,看到橘子樹就表示我們的家到了。」那是姑媽六歲被日本政府迫遷下山時,最後一眼回望家的印象,時隔六十幾年,當金成財重新回到「家」,那裡已是林務局管轄地,橘子樹亦不復見。
 
     當晚,他正聽著周邊傳來狩獵的槍聲,沈浸在重返祖居地的感動時,族長忽然問他:「你書念得比較多,能不能告訴我,怎麼樣可以讓獵槍不發出聲音?」那一刻金成財感到無比衝擊,「這不是我們的家嗎?這不是我們的獵場嗎?為什麼我們的長老在這裡開槍還要害怕被聽見?」在過去,一個獵場、一個氏族就是一個國家,生活資源都來自於此,那個原本能夠承接他的徬徨的母土,在現代律法的管治下,原來存在更深一層的恐懼。
     隨著一路的拍攝,下山前長老拍拍他的肩膀說:「把我們的故事告訴世人,我現在任命你為我們家族的宣傳部長。」《寂靜的槍聲》照片皆以黑白形式呈現,金成財認為,狩獵現場的殺戮是無可避免的,獵物的鮮血容易成為怵目焦點。黑白照片能夠用深淺營造氛圍,讓觀者先看到整個畫面,亮光處往往是表情,視覺上更容易凝聚。彩色照片則容易分散注意力,觸動出一些錯誤的狀態或回應,若以彩色照片直對現代的眼光,狩獵這一主題的儀式感與文化價值反而會被抹煞。
 

     布農族的狩獵文化開啟他的尋根之路,攝影作為一種對他者的觀看,金成財一語道出關鍵:「作為一位攝影者,其中一種是用很強勢的眼光侵入,另一種選擇是將自己縮小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在參與狩獵的過程中,他以虔誠謙卑的態度拍攝,族人用接納溫柔的眼神回望鏡頭。這是他尋找族群認同的旅程,,作品展現了族人最自然沈靜的獵人樣態。
莊傳芬
2013年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畢業,2015年創立農業品牌「有塊田」,2021年從美濃移居花蓮,從農事現場再次跨足文字領域。是一位文字工作者,同時也是一位農夫,筆耕是每日生活的基本調性,午前拾筆寫作,午後耕鋤田園,放任自己在各領域擴展視野,以自身為載體,將這塊土地上動人的故事呈現給每一位願意傾聽的人。
《複眼觀》作品導覽與策展總評 回列表 成為Misakorengay—製陶的人
瀏覽人次 2497928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