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台灣,日華有別」:葉柏強
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繪葉書
日治初期的日本社會充斥著各種新事物,人們對剛併入領土的台灣充滿好奇,而原民文化更是當時爭相探訪的對象,市面上也開始流通大量以原住民為拍攝題材的繪葉書。1920年以前,被拍攝的原住民通常神態肅穆,穿著傳統族服,以正面、側面之姿矗立,宛若標本。此外也有大量獵首文化題材的明信片,觸目驚心的視覺張力,滿足當時日本人獵奇的心理。
當奇風異俗的文化景觀成為一種大眾流行,花蓮阿美族七腳川社的首棚(出草後用以擺放首級的棚架)影像,在各地廣為流傳,幾乎成為原住民獵首文化的象徵符碼,甚至吸引日本人像觀光景點般到現場合照。二戰結束後,這幅景象持續發酵並被加以改造,轉身成為美國某搖滾樂唱片封面。台灣原住民被去除地方與文化脈絡,接著又進入全球成為大眾流行文化商品的一環。
此外日本當局會帶一些地位較高的原住民到日本觀光,進行權力收編。他們多穿著正式族服,引來許多當地人圍觀拍攝。當觀光成為被觀光,影像中原住民的目光都沒有看向鏡頭,有的甚至可看出閃光燈介入、唐突地擷取某個被打斷的瞬間。在商業利益驅動下,出版商經常以盜用、偷拍方式出版繪葉書,有些照片可能是來自人類學家,有些是私人照片外流,加以拼湊組合就印製販售,因而常有標錯族別、人物或地點錯置等狀況。
1930年代左右漸漸有了轉變,相較於早期獵奇或呈現日原衝突的題材,繪葉書更多呈現台灣各族群日常文化的主題,取景以原民生活場域為主,影像中甚至可見飼養的動物就在家屋內走動,對於擺設不會有過多修飾,而被拍攝者也開始意識到攝影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