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原視界×2023Pulima 藝術節-專題報導
  • 成為Misakorengay—製陶的人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成為Misakorengay—製陶的人

文|蕭秩瑄 攝影|林彥劭 (採訪企劃: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從今天開始,你們已經是Misakorengay—製陶的人。」掌聲迴盪在花蓮文創園區第24棟的展場,此起彼落的交談聲充滿在空間,前來參與展覽開幕的學員興奮地和家人介紹著自己製作的Atomo、或專注地看著團隊剪輯的營隊紀錄影像、或與許久不見的營隊朋友們更新近況。
學員張晴綾的「冰淇淋」陶藝創作
擺置在展場中央,蜿蜒的白色長桌象徵這次使用的陶土來源——Dita(麗太溪),14個雙手捏製而成的Atomo各有特色,在傳統的造型裡,加上了學員們各自的創意發展——包子、笑臉、圖紋,處處顯露著學員們無盡的想像與創意。展場盡頭是一間以傳統方式構築的Talo’an,擺放著稻穀、製陶工具與營隊手冊,引領觀者回到2023年的夏日,在太巴塱部落裡八天七夜的「Atomo 阿美陶兒童美感夏令營」。
 
「我們有點像是在做基礎工程,從小朋友的美感教育開始。」策展人翁嬿婷說,從部落來到花蓮市區,以展覽做為美感夏令營延伸,與其他同在花蓮文創園區第24棟的展覽不同,在策劃展覽敘事之餘,也要展現出學員們期間的所學,透過文獻或田野調查的爬梳讓更多人知道有阿美陶的存在。
翁嬿婷策展人(左一)與花蓮光復鄉太巴塱部落Kakita'an家族何玉蘭女士(右一)講解阿美陶歷史
在文獻調查紀錄裡,臺灣東部地區有4個部落較大的製陶中心——里漏部落、太巴塱部落、貓公部落和加里艋舺部落,而太巴塱部落因其自然環景與地理位置,過去為東部陶器製陶重地[1]。然而隨交換和貿易興起,現成器皿逐漸取代工法繁複的製陶工藝。

如何將製陶工藝轉化爲以兒童為主的夏令營與展覽,翁嬿婷說一切的思考要從來到太巴塱部落生活的第一年,自己與陶之間的緣分說起。當時參加部落裡舉辦的阿美陶製作活動,講師Tilo Totoy(林恆智)累積多年與耆老相處、田調的經驗,腦袋裡裝載許多珍貴的文化記憶,而陶便是其一。在連續多個週末的課程裡,從採土、製作陶土到捏製、野燒,深刻地感受到製陶工序的繁複與不易。

 
生長在都市的翁嬿婷,成長過程與大自然的關係並不緊密,而資訊世代下的孩子們更是疏遠,接觸土地、植物、河川成為了計畫裡相當重要的核心價值,也因此有了野菜認識、樂舞學習、巴拉告體驗等等活動。堅持運用在地材料製作,並期待「採集成為創作的開始」,扎實地依循每一個步驟從頭開始認識陶土,在反覆捏製的過程認識阿美族文化與自己。
製陶有許多等待的時間,就好比製作糕點要等待麵團的發酵,「人需要適當的休息,這些土也是。」這次前來協助營隊的助教李姿儀有深刻的感觸。等待土胚的養成,也沈澱自己,不僅更將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涵透過作品發聲,也是與陶土一起成長的過程。

傳統工藝的學習,脫離不了文化的根源——祭儀,無論是活動開始前的祈福,採土、野燒前的祭告,都一再呈現出太巴塱部落生活在祭儀裡的哲學態度。
開幕儀式當天舉行點酒禮儀式,告祭阿美族神祇與祖靈陶藝即將開展,以此祈求祝福與庇護。
製陶講師李玉英(右一)與學員分享自小製陶時的艱辛與故事
負責陶藝製作的Afo(李玉英)說:「Pangcah(阿美族)不論是否有自己的信仰,對祖靈的敬畏,是一直存在的。」營隊第一日的祭告不僅有祭司、耆老的祝福,每一位學員也學著在祭杯斟上米酒,主辦單位原文會文化行銷部副理曾瓊慧說:「或許一開始並不曉得這個動作的原因為何,但這也是美感教育養成的一環。」在反覆觀察、實作中,將會逐漸感知一切行為的目的與意義。
 
此次前來營隊的學員們多為小學五年級至國中二年級之間,原文會製作人路易與策展人翁嬿婷都說,當初接受報名時,其實並沒有特別蒐集族別和部落,開始聯繫入選的學員時才發現絕大部分是阿美族的孩子們,更有許多的學員阿公、阿嬤家就在太巴塱部落,只有寒暑假、連假時才會回到部落,讓團隊們相當詫異。
約莫一年半前回到太巴塱部落生活的沈緯帆・韶瑪,是少數居住在部落裡的學員,他的媽媽從小便離開部落生活,並不熟悉部落文化,「傳承,這是我做不到的事情。」但透過營隊的活動,能夠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文化是什麼。而從桃園來到花蓮參與營隊的學員,鎨度・巴奈的媽媽說:「現在我們生活在都市裡,仍舊希望不要失去與土地的連結,不要那麼認真地成為一個都市的人。」就算是路程遙遠,也好像有一股力量,一定要回到部落的土地上學習。
 
翁嬿婷說,透過參與營隊,不管是來到部落或是回到部落,最重要的是能快樂地捏陶度過暑假時光,並從土地裡學習文化,實際接觸課本上閱讀到的知識,和家中的長輩們開啟新的話題。這一切將轉化成為身體記憶,留存在內心深處。
  • 透過8天7夜遠離科技展品的生活,希望藉此培養與打開學員們對周遭生活事物「美學」的感知力
  • 學員們一同欣賞夏令營生活影片,重新回味當時的生活點滴
營隊期間,下午時分便會看到部落裡的阿公、阿嬤騎著「賓士車」[2]停下張望,更有幾位阿嬤一起加入了製陶的行列。助教華伊達對這群前來做陶的阿嬤們印象深刻,聽她們分享小時候看長輩在做陶的經驗,「阿嬤們說很可惜,以前沒有去學這個技術,只是有看到,但是小時候生活太苦了,做陶要花很多的心力跟時間,沒有辦法半途停下來,所以只能看長輩在做,可是不曉得怎麼做,也沒有辦法做。」故事說著,手中捏製的陶器,在此時似乎穿越了時空,與記憶裡的家人產生連結。
 
八天七夜夏令營短暫地與陶相遇,如同是種下一顆種籽,野燒的課程講師Tilo Totoy說:「文化的推動不是一簇可及的,而是要透過感受,透過雙手的感受,去認識土,再更深入的進入到文化裡。」走出展場,這群參與營隊的學員們看著自己捏製作品的細膩神情,比起初到部落時的浮躁很不同,當中應該是多了對美的重新定義與感受。

[1] 資料取自「Misalama Kita!淘氣們,一起來陶器吧!」營隊手冊
[2] 電動代步車
 
蕭秩瑄
住在花蓮的臺中人,具有藝術行政及影像工作背景。學習在土地和自然裡生活,平衡工作與日常的界線。
攝影展活動精選——金成財、葉柏強講座側記 回列表 策展面面觀
瀏覽人次 2497653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