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 首頁
  • 原視界×2023Pulima 藝術節-專題報導
  • 《複眼觀》作品導覽與策展總評
Language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 藝文特輯
    • 文藝事
    • 現身說
    • 藝術觀
    • 國際面
  • 藝壇人物
    • 藝壇人物
    • 國際網絡
  • Pulima藝術獎
    • 2025 Pulima藝術獎
      • 複審公告
      • 2025 Pulima藝術獎簡章
      • 2025 Pulima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第一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二季提名作品名單
      • 第三季提名作品名單
    • 2025 表演創作徵件
      • 2025表演創作徵件初審入選名單
      • 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資訊
  • 活動專區
    • 第三屆兒少美感創作工坊
  • 媒體專區
    • 媒體報導
    • 精彩影音
  • 展演櫥窗
    • 藝文行事曆
    • 藝文活動登錄
  • 關於我們
    • 會員專區
    • 歷屆活動

《複眼觀》作品導覽與策展總評

2023/12/12
文字|莊傳芬 攝影|林靜怡(採訪企劃: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鼎武老師作品「隱形計畫」
     攝影展從日治時期「繪葉書」開始,到當代原住民對自我族群樣態的表述,呈現出這一百年時間脈絡裡,台灣原住民族群的樣貌。共同策展人田名璋指出:「攝影技術在殖民情境下,具有強烈的工具意涵;到了當代,原住民開始掌握這個工具,以多元角度和姿態做出回應。」而吳鼎武於西元2000年左右創作的作品《隱形計畫》,在視野與觀點上做了相當大的翻轉,展現出原民自我意識,可視為本次策展眾多系列作品中的一道分水嶺。
  • 葉柏強老師收藏「花東原住民繪葉書」
  • 葉柏強老師收藏「戰後觀光明信片」
花東原住民繪葉書——葉柏強
     葉柏強所收集的日治時期繪葉書與戰後明信片,從日治初期人類學式的原住民肖像、生活場景與文化獵奇,到戰後純粹觀光性質的擺拍及文化錯置,呈現出台灣原住民在不同政權統治下變動的風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也同時展出了日治時期由片山寫真館拍攝的「生活狀態」和「能高棒球隊」兩組作品,前者展現出阿美族的部落生活風情,後者是由阿美族人組成的能高團棒球隊的隊員照片及在校生活,這兩組作品有別於其他多數影像,以相對人文關懷的視角紀錄了當時真實的生活樣貌。這組影像在一個如檔案室、充滿歷史感的獨立空間展出,由於展出皆為原件,僅有明信片大小,作品需充分被保護、同時又要讓觀者看清楚,因此策展時選擇以文件櫃的方式呈現。
彭光遠神父
原鄉的異鄉人——彭光遠神父
     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彭光遠神父,1950年代來到台灣,彼時台灣方從日治時期進入國民政府時期,彭神父在花蓮一帶,透過宗教活動與當地原住民緊密往來,並用相機記錄了當地傳統農村生活景觀。在他鏡頭下的原住民,與日治時期繪葉書和戰後明信片裡擺拍的風格截然不同,被拍攝者大多神態自若、笑容自然。可以看出當時西方文化與原民部落的對接,已不是殖民時期強行同化他者的權力關係。
影像內容從文化祭典到日常生活,當時的水田、屋舍、原民生活樣貌、不同場合與身份所穿著的不同族群服飾等,皆如實呈現。此外也紀錄了部落的一些重要時刻,例如青年男子在入伍前穿著筆挺西裝合影、茅草屋頂教會初完工的景象等,拍攝視角相對溫柔,可以看出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信任關係。
吳鼎武老師作品「隱形計畫」
隱形計畫——吳鼎武(瓦歷斯・拉拜)
      吳鼎武透過光柵片技術,使肖像隨觀看角度變化而「出現或隱沒」,喻示著原住民及其文化的「死亡與再現」,恰與《複眼觀》中「消失與定格」的主題緊密扣連。這系列作品創作於2000年後,也是原民意識在台灣日漸抬頭的時期。當人不斷消亡,留下物件被賦予的記憶也將隨著人的離去而消殞,每件事都不斷在變異。
為突顯作品那懸而未決、如幽靈般飄搖的不確定感,因此採離地懸浮的方式展出,在技術層面上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策展人與設計師反覆討論,研擬各種可能做法,最終才拍板定案,以一個一個的鐵框搭配木板與壓克力板製作懸浮陳架,觀者在作品之間穿梭,影像中的人時而出現倏忽消逝,觀者與肖像交錯身份,甚至產生落入影像中的錯覺。
金成財老師作品「寂靜的槍聲」
寂靜的槍聲——金成財
     金成財擁有一半布農族、一半客家人的血統,但他從小否認原住民身份,直到在外工作多年,終於首次回到祖居地,並以鏡頭紀錄族人狩獵的過程。這系列作品2004年拍攝完成,彼時也是台灣社會對原住民狩獵議題相當敏感的時刻,影像展出可能導致被拍攝的獵人面臨法律問題,因此這組作品被隱藏了十多年,才在北美館首次問世。
這系列照片,運用黑白、光影、色階帶動觀者視線,呈現出布農族人在山中沈靜、自然的樣態。當金成財重返部落,長老告訴祖靈:「我們有一個孩子回來了。」全心接納他進入狩獵隊伍,他與獵人之間,跳脫了傳統拍攝者與被拍攝者間的權力關係,「我發現他們是用最溫柔的方式接納我,拍攝的時候,會看見他們回望鏡頭的眼神是如此的柔和且充滿信任。」,在彼此的觀看與被觀看之間,呈現出照片獨特的視角。
余欣蘭導演作品「山上的人」
《山上的人》
     余欣蘭拍攝母親與姪兒在山上追蹤獵物時的對話,兩人討論如何獵捕一隻山豬、狩獵的技能等,影片中並不強調被拍攝者太魯閣族獵人的身份,只是單純紀錄兩人的活動與對話,呈現出他們與山林環境親近互動的關係。
長久以來山林裡的狩獵並不以文字傳承,而是依循著身體與環境的節奏進行,山上的環境並不舒適,有時甚至潛藏著各種危險,獵人必須覺察動物習性、獲得山神認可,才可能得到獵物。余欣蘭貼身進行拍攝,捕捉母親與獵物互動的樣態,有別於一般對狩獵場景血腥殺戮的想像,反而突顯出獵人行走於山林裡溫和謙卑的風采。
黃雅憶「臉書日記」
《臉書日記》
     黃雅憶稱自己為「阿布族」,是阿美族與布農族的混血。她經常透過臉書文字與照片,抒發對已逝父母的思念,以及生活裡與族群文化接觸的過程、對自我的追尋等,同時也展現出當代族人運用社群媒體即時表述自我,即便生活在「很部落」的地方,也可以隨時跟世界創造連結,公領域和私領域不再有明顯分界。
這組作品是直接從臉書下載圖文,完整保留大眾閱讀臉書習慣的格式,並且採用較輕質的方式展出,就像是一個被摘下的物件放置在牆面上,作為當代影像中,傳統文化與當代科技、自我情感與族群脈絡、圖文發表與藝術創作之間,模糊邊界的一種象徵。
  • 阮原閩作品系列「一身的紅」
《一身的紅》
     阮原閩是本次展覽裡最年輕的創作者,父親是賽德克族,母親是閩南人,這也成為他名字的來源。長大後的他,第一次向父親詢問能不能有一件自己的族服?於是父親到原住民服飾店為他訂做,令阮原閩相當震驚的是,「服飾上的改變反映出原民當代的狀態,具有神聖意義的圖騰符號變得愈來愈規格化,族服不再是織女手工織造,而是工廠批量生產,並經過西式剪裁。」因此他刻意使用這些規格化生產的原民風格布料,參照博物館展示的物件製作族服,並搭配飾品,拼貼出一個「假的狀態」。
而作品名稱裡的「紅」,是賽德克傳統族服的重要色塊,象徵神聖與自我保護。族人相信,死後靈魂會先到彩虹橋下,有一隻螃蟹在那裡等待,檢查死者的雙手,女性因為染織、男性因為狩獵而使手變成紅色,代表這一生有為自己的族群與文化帶來貢獻,才能到彩虹橋的另一端與祖靈在一起。因此紅色之於阮原閩成為一種族群、血緣、精神意義的象徵,是他在觀察學習族群文化裡的信念,就像族語裡的「gaga」,是來自祖先的教導、宇宙運行的道理。
作品以版畫呈現,放在原木訂製的展櫃裡,突顯珍貴感,同時卻又將影像投影在背景紙(攝影時用來作為白色背景的紙張)上,刻意營造出一種影像穿幫的感覺,藉此表述「這一切其實都是假的」,作為對當代原民文化流失的回應。
 
  • 微妙微肖:原住民家族照相簿
  • 微妙微肖:原住民家族照相簿
微妙微肖:原住民家族照相簿
     徵件設定為1990年代前原住民的家族肖像,這些非常個人性的相片,承載了許多人珍貴的歲月與成長記憶。劉曉蕙認為,「這些家族相片就像天上的繁星,也許對其他人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但當私領域的影像集結成一定數量,同時並置在牆面上,也許我們會從中找尋到共同的回憶。」不僅是生活在原鄉部落的人,也包括都市原住民的生活風景、到海外工作或生活的人,勾勒出台灣該時代記憶的輪廓。
最初的策展發想,是打算在展場設置沙發區,將相片掃描列印後,放入相冊裡製作成舊相簿的樣子,參觀者隨性翻閱,營造出如回到自家客廳般的親近感受。但在徵件過程中,原件相片流露的時間質感與重量,最初的策展計畫產生轉變,希望能把原民所擁有的家族記憶,變成一種與藝術平起平坐的展覽形式,所以最後決定更正式地將照片展示在牆上。
結語
     展覽中所呈現的,僅是在漫長時代裡的幾種觀看視角,它是時代敘述裡的一道聲響,並非全體的代言,但就像主題「複眼觀」的概念,臺灣擁有多樣的族群,在時代和環境中共存,並試圖在複眼視角下,尋找一個安穩且彼此肯認的棲所。劉曉蕙強調,「策展的目的並非要重新挑起民族情感的對立,而是要提供更多觀點,讓人們看到時代敘述以外更多的可能性。」包括原住民如何觀看自身族群脈絡,以及隨著時代氛圍的轉變,年輕一輩如何詮釋自我,甚至能夠進一步決定如何運用鏡頭進行一場自我展演,重新為「我」、「我族」進行無數次的再定義。
莊傳芬
2013年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畢業,2015年創立農業品牌「有塊田」,2021年從美濃移居花蓮,從農事現場再次跨足文字領域。是一位文字工作者,同時也是一位農夫,筆耕是每日生活的基本調性,午前拾筆寫作,午後耕鋤田園,放任自己在各領域擴展視野,以自身為載體,將這塊土地上動人的故事呈現給每一位願意傾聽的人。
介於控制跟不控制之間——「手藝花開」系列活動後記 回列表 攝影展活動精選——金成財、葉柏強講座側記
瀏覽人次 2498276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886 2 2788 1600 TEL:+886 2 2788 1600 +886 2788 1500 pulimafestival@gmail.com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