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現場,共同構築花蓮的美感資料庫——「美食花開」系列活動後記
2023/12/28
文|歐陽夢芝
攝|林靜怡
(採訪企劃: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你看,這上面有海菜的痕跡,是不是很美!」走在崎嶇多變的海階地,王力之突然雙膝一跪,無視礁岩上的尖銳稜角,趴看撫摸良久⋯⋯定睛一看,礁石上還真的有海菜纖維留下的色澤和紋理。每年大約11月,北風獵獵,石梯坪潮間帶換上綠衣,海菜開始爬上礁岩,阿美族人也準備起工具,頂著季風,彎身採集這季節限定的新鮮海味。
移居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19年的王力之,先生是既會抓魚又善耕種的「海農王」,每每從大海冰箱「拿東西」回來,那些蝦蟹魚藻總讓王力之覺得不僅好吃、還美極了!於是記錄這些漁獲成了力之多年的習慣。成立cepo´者播藝術中心後,開始運用自身美學背景,將部落多饒的物產資源及老人家的文化智慧,經由藝術轉譯,再藉孩子的手創造出來。
「生活在這裡很重要。我們在做的事,是運用美將三代人連在一起,共同完成某件事時,他們眼中的光,是讓我一直做下去的動力,我覺得那就是創作。」港口部落的豐美讓她感到驕傲,願意俯身牽起長輩及孩子的手,也俯身趴跪於潮池礁岩之間。
Pulima藝術節的最後一場「美食花開」系列活動:「阿美海味『藻』知道」遂由王力之帶領,在鋒面抵達前夕來到了石梯坪。一進會場,三位主廚已在桌上擺滿食材:雞蛋豆腐蕃茄山藥⋯⋯而叫不出名字的,是各種顏色的海菜。主廚們分別以擅長的中台日式風格,製作一道道海菜創意料理:比毛線還細的滸苔剪碎入煎餅、鬼頭刀佐馬尾藻溫沙拉、滑蛋蝦仁燴鹿角海菜、雞冠藻裹杏鮑菇成酥炸天婦羅⋯⋯一場高潮迭起的美食秀輪番上演,氣氛熱鬧歡騰,宛如美食節目拍攝現場;一會兒這裡下鍋鑊氣四溢,一會兒那裡盛盤摘來朱槿裝點⋯⋯要不是飢腸轆轆,不然菜都美到不知從何下箸!
上午是精緻的海菜宴席,下午是復古的壺穴石頭火鍋。肚腹和眼睛都餵飽後,要開始勞動了!東北季風來襲,原本要採集海菜的行程也一筆勾消,但60年前祖輩運用生活智慧的壺穴火鍋,可是體驗的重頭戲。帶著好奇,一行人來到潮間帶,海農王們已在礁岩間跳上跳下,挑選合適的壺穴地形,並以此為圓心,吆喝大夥四散撿拾漂流木和大小適中的麥飯石;再去拔岩壁上的台灣蘆竹權充菜瓜布,利用一旁的溪水刷洗壺穴。沒半晌,天然的壺穴鍋儼然成形!接下來要開始煮囉,海農王在壺穴旁生起火堆,將燒燙的麥飯石夾入壺穴淡水中,水沸騰冒起陣陣白煙,「鍋」中的魚蟹轉色,刺蔥的香氣也散逸於風中。
阿美族的祖先真是生活智慧王啊!還不止於此,王力之準備了傳統的竹製釣竿,是孩子師承長輩後親手製作的。於是大夥散落礁岩各處,有「釣魚組」端坐石盤握著釣竿,終於等到魚兒上鉤,才發現釣起的竟是塑膠袋!有人聽聞螃蟹熟了,三步併兩步興奮地過來「火鍋組」搶食;沒多久又一陣驚呼,白浪滔滔竟沖濕了誰的褲腳⋯⋯。即使北風漸起,也捲不走玩興,大夥像玩嗨的孩子,覓得其所,也自得其樂。
隔日上午,回到花蓮文創園區24棟美感基地,王力之將海菜圖鑑列印出來中,讓參與者轉刻為膠板上的圖騰,印製於提袋上。將港口部落的元素藉由藝術轉譯,是王力之一直以來的堅持。看著海菜的名稱:樹枝軟骨藻、溢叉松藻⋯⋯長相似樹枝松針的海菜,命名竟帶有森林意象!花蓮人生活於山海間,舉目所及盡是山海元素,而能與多元族群共存共學,是否意味著花蓮人將更有資本,構築專屬的山海美學?
好好吃飯,好好勞動,即是生活。與此同時,落腳百千年的原住民隨季節遞嬗,鋪墊出時空脈絡下的文化之巢,有餘裕後再孵育為美;然而美感是流變的,不同時代擁有相異的價值觀,下個世代若要靠近理解,勢必得依循脈絡而行。這一系列「美食花開」主題活動,便是邀請對原住民生活美學有興趣的朋友回到「現場」,重塑情境脈絡,讓五感沉浸其中。畢竟美源自於體感經驗,建立豐富的美感資料庫,讓社會兼容更多元的美感選擇,是Pulima藝術節的主辦單位——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原文會),期許「花開系列」持續辦下去的核心精神。
原文會文化行銷部副理曾瓊慧將一系列活動,定調為「花蓮製造的美感知識生產」,必須回到現地,才真的是美感發生的地方。「因為美感建立很花時間,成本很高,它不是直接給你答案。若要做花蓮內容,就一定得找在地人來做,這是原文會進駐花創的原則⋯⋯『花開系列』可以說是此策展脈絡下的教育推廣實踐,我們不是一個權力中心,而是與其他單位有衛星連結,將從中催生的內容記錄下來,作為大家觀看花蓮的一個切面。」
從屬山的太魯閣族「阿改玩生活」開始、到縱谷的阿美族「原生好物」,再到屬海的海岸阿美「cepo´者播藝術中心」,他們都以吃入門,而對應的耕種和採集的勞動,更是先民生存的必須;透過共勞共食,帶入祖輩與自然共存的智慧。這種種體驗並非提供何謂花蓮山海美學的正解,而是提問,問生活於這片土地間的人,眼睛搜羅了太平洋的幾種藍、中央山脈的幾種綠,身體是否在豔陽下包裹嚴密還阻擋不了小黑蚊的襲擊,舌尖是否嘗過山蘇、木虌果亦或海葡萄⋯⋯而這些滋養,將合併體感儲存於細胞,擴充每個人的花蓮美感資料庫。然後在未來某日,當人們提及「花蓮美學」時,將不再與「華國美學」一樣別有深意,而是抬頭挺胸充滿傲氣。
歐陽夢芝
非土生土長的花蓮人,喜歡大山大海、樹木鯨豚而移居的自由工作者。若能在性別、年歲、文化及環境的荊棘路上以文字播種,從此應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